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 天津 300102
摘要:目的 观察通痹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0.5mg日三次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痹针的治疗,两组连续用药14d,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痹针能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的临床症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腹针;通痹针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30%-50%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PN[1],在吸烟、大于 40 岁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人群中DPN发生率更高。DPN被认为是一种远端轴突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可累及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出现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甚至痿废失用,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主要是改善微循环、拮抗氧化应激、纠正代谢紊乱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有限,随着中药、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越来越多,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逐渐被认可。笔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痹针治疗DPN,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1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有明确的糖尿病史,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患者均进行肌电图检查,排除其他神经疾患,有临床症状者以下检查中任意1项异常可诊断为DPN:①踝反射异常;②针刺痛觉异常;③震动觉异常;④压力觉异常;⑤温度觉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DPN。
1.1.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药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符合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消渴症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辨证属阴虚血瘀证。
1.2 排除标准:
1.2.1剔除标准:(1)不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及西医变诊断标准者(2)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或严重心血管和造血系统疾病者;(3)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4)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者;(5)近1个月合并严重感染者;(6)合并严重双下肢血管病变、足部溃疡、感染的患者;(7)有酗酒或有吸毒史者(8)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患者;(9)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患者;(10)腹腔内肿瘤患者;(11)长期慢性病体质衰弱者。
1.2.2脱落标准:(1)凡在入组后发现不符合试验方案者;(2)入组后发现严重躯体疾病者;(3)依从性差,不按方案治疗的患者。
1.2.3终止试验标准:(1)试验中出现重要器官的功能异常(2)出现药物过敏反应(3)患者依从性差(4)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需停止用药或采用其他的治疗方法者(5)受试者在课题结束前任何时刻撤回知情同意书,均可视为退出研究。
1.3 一般资料 50例病例均为我院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科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在40-75岁之间,病程5-15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措施,包括控制饮食、运动、降血糖等,对照组25例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应用甲钴胺片0.5mg日三次,观察组则在基础治疗与甲钴胺片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通痹针治疗每日一次,疗程14天。
通痹针操作方法:通痹针法治疗前首先检查患者肝脾大小、是否存在触痛、腹部是否存在肌紧张及压痛,若有以上情况应积极鉴别,暂不使用腹针治疗,取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针具的选择:根据患者腹部脂肪的厚薄程度选择针具(针具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的针灸针)长度在30-50mm之间,针刺深度根据病程及病情分别采用浅刺、中刺及深刺。病程短的浅刺,病长的深刺,针刺手法按通痹针法规范针刺,留针30分钟。选穴:中脘、关元、气穴、滑肉门、外陵、三阴交、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
1.4.2 疗效判定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症状评分减少大于70%),深浅感觉改善或恢复正常,腱反射明显好转或恢复;有效:自觉症状改善(症状评分减少大于30%),深浅感觉稍有好转,腱反射有好转;无效:症状无减轻(症状评分减少小于30%),深浅感觉,腱反射无改善。
1.4.3 观察项目
使用肌电图(日本光电MEB-9404C)检查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询问并记录患者中医自觉症状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用配对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采用P<0.05的标准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0%和60.0%,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胃部不适,均症状轻微,未中断治疗。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发现本病与代谢紊乱、氧化应激与血管损伤、神经营养缺乏、自身免疫损伤、遗传因素有关[2]。目前现代医学普遍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在糖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多种因素造成的:代谢紊乱引起的神经细胞结构破坏,氧化应激引起的神经细胞的凋亡,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血栓形成,糖尿病高粘血症和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及营养障碍,导致神经脱髓鞘损害。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主要是改善微循环、拮抗氧化应激、纠正代谢紊乱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临床疗效不甚理想,随着中药、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越来越多,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逐渐被认可。DPN在中医古籍中无确切病名,历代医家根据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为中医学“痹证”、“痿证”、“麻木”范畴,《普济方》载:“肾消口干,手足烦疼。”王旭高[3]在《王旭高医案》云:“消渴日久,单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著名医家吕仁和把其命名为“消渴病痹痿病”[4].既说明了本病为消渴并发症,又指出了其独特的临床特点。消渴病日久,津液亏耗,阴虚血行瘀滞,不通则痛,气血无法运行至四肢末梢,则筋脉失养、肌肤麻木不仁、阴虚不能濡养经脉,出现肢体挛急。临床看本病多属本虚标实,阴虚血瘀是其常见证型,以养阴活血法为治疗法则。这次研究我们把腹针疗法引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我们结合本科室情况,以腹针、传统针灸理论为指导总结出通痹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临床上我们观察肾阴亏虚是本病的关键,肾为先天之本,我们总结通痹针选取中脘、关元为主穴,引用了腹针“天地针”之意,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健脾,减少关元补动肾之弊,关元为小肠经募穴,别名丹田,有赔肾固本之功,气穴在关元旁开0.5寸,归属肾经,可加强关元补先天之力,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达周身气血,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可为经验穴对下肢麻木疼痛有良好效果,若患者四肢麻木,可加用上风湿点,另外我们选取三阴交取养阴活血之意。这次实验研究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更好地将中医针灸运用于临床,本研究结果提示,通痹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DPN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提高DPN患者感觉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可见针灸治疗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痹针提高了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同时也发现一些患者的症状出现反复,可能与我们治疗的时间较短相关。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会进一步随访患者的疗效。
综上所述,通痹针法操作安全、简便、处方可以标准化,可重复性强,通过其对经络、脏腑具有整体的调整作用,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以后也便于进一步向基层推广,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Tesfaye S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erpetualneuropathy〔J〕.Current Opinion in Supportive and PalliativeCare,2009,3(2):136‐143
[2]周昊玲,颜灿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西南军医[J],2017,19(1):81-83
[3]王旭高.王旭高医案[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193
[4]陈谦,吕仁和. 吕仁和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2,17(1):35-36
第一作者简介:刘仲栋,女,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率先在南开区开展腹膜透析新技术,并填补区空白。《痛痹方治疗阴虚痰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获得南开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健脾益肾活血方对糖尿病肾病肾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获得南开区科技进步创新奖。
注:课题来源: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西医结合课题 课题号2015139
论文作者:刘仲栋,白君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周围神经论文; 患者论文; 糖尿病论文; 症状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神经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