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营销八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出奇制胜
兵法上有“出奇制胜”一招,企业营销也不例外。营销是一种短兵相接的争斗,采用“出人意外”、“变化莫测”的奇招是取胜之道。通过对消费者的研究和分析,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靠出人意外的创新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日本下谷玻璃制品公司经理打破传统的杯子样式,把大拇指用劲的地方做成凹的,把喝水时鼻子碰着的地方做成斜的。新产品一上市就颇受欢迎,特别是受美国人青睐。据说,当时在美国市场上这种杯子比一般杯子价格高出70%,仍然畅销。
2、因势利导
企业产品的销路如何,主要取决于有无需求者。所以,国外的许多企业领导者总是顺应市场消费趋势,抓住机会,引导产品的开发和投放。
1971年,日本东丽公司试制成功了一种高强度新型复合材料——碳纤维,它具有比钢还硬,比铝还轻的优点,适宜用做航天工业的器材,但是由于它的色泽发黑,不被飞机制造厂商接受。正当推销陷于困境时,1972年10月,在太平洋俱乐部的高尔夫球赛中,夺得冠军的布鲁沃使用了一根碳纤维制成的黑色球棒,吸引了众多球迷。东丽公司得到这一信息后,抓住这一机会,将碳纤维首先投入体育用品的批量生产,结果一炮打响,碳纤维的销路被打开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碳纤维也被航天部门接受了。
由此可见,要打开产品销路,不仅仅在于产品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市场的消费趋势去“因势利导”,把产品推向市场。
3、投石问路
这种谋略适用于尚未创出名牌的企业。自己的产品暂时不出名,先借助于名牌产品的商标或声望做“敲门砖”,打别人的牌子,将产品渗入市场,等时机成熟后再使用自己的商标。
松下公司刚进入美国市场时,产品由美国摩托罗拉代销,打后者的牌子,直到70年代末,才开始用自己的牌子,并反戈一击,抢起了摩托罗拉公司的电视机生意。
采用“投石问路”的策略,可以借助别人的名气为自己开辟道路,避免产品刚进入外国市场时容易出现的挫折和失败。
4、攻心为上
古人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市场犹如战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技场上,欲取胜必先攻心。
美国一家玩具公司在“心理”研究中,发现玩具与儿童心理距离是影响销售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们制造的小棕熊玩具,内有微电子设备,眼睛能转动,嘴巴能闭开自如,并穿上服装、戴上眼镜和礼帽,使玩具人性化,亲切可爱,受到了市场欢迎。
目前,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心战”已被众多的企业领导者重视,他们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即感情、情绪、意愿、风俗、习惯、成见及种种消费倾向等,千方百计唤起对自己产品的求购欲,取得市场竞争的优胜。
5、后发制人
一般来说,任何公司都希望自己的新产品先一步占领市场。但目前美国的一些优秀公司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新产品的开发却更乐意当第二名而不是第一名,他们常常采取先退一步的策略,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后,再制服对方。
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从公司经营的早期阶段开始,就很少将处于技术发展最前沿的产品拿到市场去销售,他们总是等其他公司先行一步,然后从别人的失误中得出经验教训。近距离的跟进技术,使他们的产品总是比竞争对手设计得更好,销售得更快。
6、欲取先予
市场营销在于“取”,而有时则必须“欲取先予”。比如在供需双方不平等的条件下,生产厂商“先予”,求长远所得。这样,尽管开始不赚钱或少赚钱,但不久就能从多销中获取更大收益,补偿“先予”的损失。
泰国服装制造业发展很快,产品出口量剧增,一条成功的做法就是采用了“欲取先予”的营销策略。开始,泰国服装出口欧美市场,受到客商的百般挑剔,用户要求极为苛刻,不仅压价,而且缩短交货期。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尽管生产厂商利润很少,交货期紧迫,他们仍接受下来。结果,扩大了泰国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产品外销直线上升,年出口成交额达3000亿铢,创汇15亿美元。
7、以柔克刚
国际竞争打破了地域、时空等局限性,面对全方位经营与竞争,仅以产品、技术及价格等有形手段进行竞争的“刚性”竞争策略已远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所以,国外的一些企业领导者非常重视“柔性”竞争战略,即以商标品牌、广告宣传等手段及心理、知识产权等无形因素塑造企业形象,开创市场,拓宽销路,实现营销柔性化,以柔克刚。
巧妙的广告宣传也能产生“以柔克刚”的效果。美国纽约市国际银行刚刚开张时,为了迅速提高知名度,别出心裁地买下了纽约市各广播电台的最后十秒钟,然而送给观众的却是一份独特的礼物——沉默。播音员在广告一开始宣布:从现在开始播放由本市国际银行的提供的“沉默时间”,然后整个节目突然中断十秒钟,听众在被莫名其妙地“戏弄”十秒钟后议论纷纷,连续几天的“沉默”终于换来了纽约市民茶余饭后“最不沉默”的话题,于是该银行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8、败中求胜
“失败是成功之母”,企业在营销竞争中难免走“麦城”。但要知道,“失败”中常常蕴藏着制胜的契机。大凡成功的企业领导者都有过“失败”的经历,但由于他们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能够在逆境中百折不挠,结果,“信心”和“毅力”使他们“反败为胜”。
1960年,丰田汽车公司推出了新皇冠型小轿车,不久便被达胜蓝鸟小轿车夺走了销路,败得很惨,许多用户和代销商简直对丰田公司失去了信心。然而,负责推销的领导人加藤诚之没有气馁,他认真分析了失败原因,认为“皇冠”的失败不在于质量问题,而在于形象问题,是因为用户不了解“皇冠”。为了改变“皇冠”形象,他挖空心思做了三个系列电视广告。第一个广告是:“皇冠”飞快地驶上一个跳板,然后名副其实地从这个跳板上落在地面上,并若无其事地继续在路面上行驶;第二个广告是:“皇冠”被从一个10多米的悬崖上推下去,然后翻滚了几下,车顶瘪了,发动机罩砸坏了一部分,但瞬间,被摔得面目全非的“皇冠”又立即开动起来;第三个广告是:“皇冠”车分成两队,进行“足球赛”,以显示该车的急转弯、急刹车的快速启动功能。这三个系列广告无形地告诉人们:皇冠小汽车能应付任何情况下的驾驶要求。广告一播出,它的销量就开始直线上升,特别在美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因为在美国车多祸多,坐车缺乏安全感,而“皇冠”车的性能正解决了美国乘车不安全问题,接着美国便掀起了一股购买“皇冠”热潮。一则广告便使丰田公司“绝处逢生”,反败为胜。当然,反败为胜的关键并不在于广告本身,而在于经营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败中求胜”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