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产能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我国高载能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高载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载能产品是指在产品价值构成中能源价值所占比重较高的工业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载能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对能源价值的转移过程,即在生产过程中,能源的价值转移到高载能产品中,从而表现为一个价值转移过程。从加工工艺上看,高载能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对加工对象(如矿石)施加能的作用,如烧结、熔融、电解、合成,以改变其物质形态,通过分离、提取或合成,而形成(高载能)产品。而在加工过程中,能源(包括电能、煤炭、焦炭等)的物质形态已经转化成热能而消耗,能源的价值形态进入高载能产品。

对于能源价值所占比重达到多少才算是高载能产品,很难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因为不同产品之间能源价值所占比重(或能源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构成比重)相差很大,学术界也无统一的认识。一般来说,在产品价值构成中能源价值达到20%以上的产品,就可视为高载能产品。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生产高载能产品的产业就是高载能产业。高载能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产业,即能源成本在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产业,或者称为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1] 高载能和高耗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不同的意义。 “耗”,单纯体现了减损消耗,没有将其对能源价值的转换体现出来;而“载”,包括更多的内容,具有加工过程和价值承载的含义,体现了能源运动的规律和价值转换的特点。

高载能产业跨越了冶金、化工等多个行业。到目前为止,各种统计资料上并不把高载能或高耗能产业作为单独的统计条目进行统计。但一般来说,冶金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是高载能产业最密集的三大行业。从资源、能源消耗情况看,重化工业属于高载能产业,换言之,重化工业以高载能为特征,而冶金、有色金属和化工行业则是重化工业的典型代表。

一、以高载能为特征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对GDP的拉动

以高载能为特征的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对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十分明显。2004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为9.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高于GDP增长速度1.6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却均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在第二产业中,全部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2003年增长11.5%,又比第二产业高出0.4个百分点。而在39个工业大类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8.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6.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2.4%(见图一)。

图一 2004年有关行业增加值增长率比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重化工业的增加值明显高于其他产业,重化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和整个第二产业及工业的增长速度,其对GDP的贡献作用、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能源消耗情况也能反映本轮经济增长的重化特征。近年来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亦呈逐年攀升之势。1997~199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处于下降或零增长的态势,能源及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均小于1,与此同时,GDP的增长速度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8.8%下降到1999年的7.1%)。2000~2004年,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明显上升,分别为0.02、0.47、1.19、1.61和1.60;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在2000年开始也都在大于1的基础上增长,2000~2004年分别为1.19、1.15、1.40、1.77和1.53。超过1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所反映的是,我国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更高能源消耗基础上的。特别是2003年,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分别比GDP的增长速度快了5.8和7个百分点(见表1和图二,下页),2004年略有回落。这说明从2000年开始,我国经济处在新一轮增长阶段,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

表1 1997~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图二 1997~2004我国能耗与GDP增长比较

二、高载能产业快速增长所产生的问题和争议

从全球背景来看,我国高载能产业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转移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考虑到能源短缺、劳动力和环境成本偏高等因素,纷纷压缩本国高载能产品的产能,甚至停产。

与此同时,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对高载能产品的需求也呈激增之势。在产能压缩、需求激增双重因素的刺激下,给发展中国家发展高载能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我国也就成为发达国家高载能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国之一。而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由于其具有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把发展高载能产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战略之一。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由于能源短缺及能源成本的提高,亦纷纷放弃高载能产业,而把这一产业往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在发展高载能产业方面,虽然取得了工业和GDP的较快增长及高载能产品的出口创汇增加,但由于现阶段高载能产业增长的粗放性,造成了以下问题:

一是由于高载能产业发展过快,造成能源短缺,电力供应紧张,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是某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高载能产业,给长江、黄河上游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在环境治理未达标的情况下,纷纷上马高载能项目,而一些地方的管理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对这一现象持默认态度。

三是资源消耗过快。高载能产业的快速增长,致使我国的资源难以长期维持。某些矿产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国内需求的增长导致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上扬。

上述问题的出现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极大的争议,对高载能产业的发展持否定意见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2] 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否定高载能产业发展的方式显然并不妥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载能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目前的条件下,如果像发达国家那样限制其发展,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应立足于我国实际,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处理高载能产业发展所造成的问题,引导其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对上述问题的出现也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第一,高载能产业与能源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载能产业的发展对能源产生巨大的需求,直接影响到能源产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能源产业的发展。而能源产业的发展又是高载能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并且,我国能源供给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能源与高载能产业交互上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西部地区电力行业发展过快,一度出现“窝电”的局面,即因电力供过于求而出现的卖电难的问题,也正是这一状况诱发了高载能产业的发展。近两年来虽然出现电力紧张局面,但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关停那些技术工艺落后、规模小、能耗高、污染大的高耗能企业,并加大对电力行业的投资以后,两三年内电力紧张趋势有望缓解。截至200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5亿千瓦,在建和拟建的还有3亿千瓦,全部建完总容量将超过8亿千瓦,电力建设规模已经呈现过剩态势。[3]

随着西部水能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一些大型水电站的建成和投产,电力过剩的情况在西部则会显得更加突出,“窝电”现象可能重演。由于电网输出通道的限制,未来西南各省的水电不可能全部输往省外,将有相当一部分电力,特别是地方自主开发的电力,只能由当地的产业来“消化”。特别是在丰水期,如果没有相应的产业对电力的利用,则水能资源就会白白流失掉。而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是经济较为落后、用电量小的地区,当电力很难输出时,可以通过发展载电产品而把产品输送出去。因此,科学地发展高载能产业既可促进电力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我国能源与高载能产业发展过程及其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能源与高载能产业交互上升,类似“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式的翻滚膨胀,虽然二者之间没有实现均衡发展,但经济总量则是以这样一种增长方式在不断增大。

第二,目前我国高载能产业发展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实质上是增长方式的问题,而不是高载能产业本身的问题。高载能产业并不等同于“高污染”、“高破坏”的产业,关键是看该产业走什么样的道路。从发达国家仍然保留的高载能产业来看,该产业已经变成低污染产业。随着现代工业条件下新的环保技术、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使得高载能产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污染不断得到控制、环境保护越来越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把高载能产业完全等同于高污染、高破坏产业的看法是片面的。高载能产业与新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不矛盾。

第三,国家可以通过强有力的调控措施来促使高载能产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并且,针对近一段时期高载能产业无序发展和投资过热问题,国家已经及时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具体措施包括调整电价、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强化项目审批制度管理,取消某些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征收资源性产品出口关税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高载能产业的发展出路

我国高载能产业的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战略上宜采取以下措施:

(一)优先发展高载能产业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

高载能产业中虽然大部分属于传统产业或基础产业,但是从产业链来看,其下游产业链延伸得非常长,是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材料产业。并且,其中有些产业本身就属于高科技产业,或者说,在高载能产业中也包括一些高科技产业。因此,在产业导向上,应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特别是被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目录》中的高载能产业。

在此次世界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虽然将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对一些关键性技术仍然采取封锁政策。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某些高载能产业领域,如多晶硅。生产多晶硅的先进技术主要由美、日、德所垄断。由于该产业耗能高(能源消耗占总成本的50%左右),这些国家纷纷缩减产量,希望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但却不愿将其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我国政府一直实行鼓励信息技术发展的产业政策,最近又颁布《可再生能源促进法》以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型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技术的发展,以硅片为基础材料的集成电路、计算机芯片和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从而对硅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硅材料的发展水平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实力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技术“瓶颈”的限制,我国多晶硅生产工艺与设备落后,不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产量、质量和价格均不具备竞争力,生产能力不断萎缩。

这一问题说明,我国应把发展高科技载能产业作为重点,在积极争取引进技术的同时,还要立足于自主创新,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攻克难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我国高载能产业不是发展“过剩”,而是发展远远不足。

(二)严格控制高载能初级产品总量扩张,并延伸高载能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努力向下游产业扩张

现阶段我国高载能产业粗放发展、低水平扩张现象较为严重,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项目,一方面低价出口初级产品,另一方面又高价进口下游产品,导致我国高载能产品虽然在世界市场占有量大,但效益并不高。

某些高载能产业,其产业链非常长,下游产业纵横交错,形成网络状,而我国只能在这一网络中占据很少部分。如磷化工,世界精细磷化工产品近200种,加上不同规格,品种达上千种,而我国只能生产60多个品种,100多个规格,大量精细磷化工产品需要高价从国外进口。[4] 再如电解铝产业,其下游产业也极为复杂,很难理出一个明晰的体系,大体上如图三(下页)所示。

图三 电解铝下游产业体系

以上产品,从初级产品到终端产品要经过很长的产业链及经过很多道加工工序。如铝电解电容器的制成,要经过以下生产过程(见图四,下页)。

图四 铝电解电容器的产业链

这是一条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产业链,国内只有一两家企业能够完成全部生产过程。从整体上看,国内企业在这一产业链的构成上并不完整,其中的中间产品,如腐蚀箔,大部分依赖进口。并且,这一产业链中的某些中间产品亦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属于高载能产品。而其终端产品——铝电解电容器,国内的需求量则非常大,这是国内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结果。

我国高载能产业链不完善所造成的结果就是高、精、尖的下游产品生产能力薄弱,产业技术水平低,在国际分工、进出口和产业利润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向下游产业扩张是我国高载能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三)在产业布局上,将高载能产业向西部水电密集区集中

我国在高载能产业布局上,宜分阶段实现“两个集中”和“两个减少”:

一是高载能初级产品的产能向西部水电密集区集中,逐步减少煤电产区的产能。

从发达国家利用水电资源发展高载能工业的成功范例来看,依托大型水电站,就近消化电能,开发当地资源形成高载能产业以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高载能产业的发展也应该向水电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和集中,在西部实行园区化生产,同时逐渐缩小煤电产区高载能产业的产能。这是因为,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过度的开采已使我国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为了给子孙后代多留下一些煤炭资源,应该减少对其开采和使用。

另一方面,煤炭资源作为一种化石能源,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它是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主要排放源,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也应减少煤炭的使用。而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不会枯竭,也不会产生污染。同时,实行这样的布局有利于提高“西电东送”的效益和效率。这一发展战略可以节省跨省区输电线路的投资,而将节省的投资转而用作扶持西部高载能产业的投入,这不仅是对西部开发和经济支持的具体体现,更重要的是将电能直接转化成载电产品来实现西电东送,可使西部地区达到资源转化、优化使用和增加效益的目的,较之单一的“西电东送”有更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5]

二是逐步把高载能有关下游产业向西部集中,减少东部地区的产能。

从目前我国高载能产业的布局状况来看,正在形成西部生产高载能初级产品,东部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下游产品的格局。这一产业布局产生了以下问题:一是高载能初级产品运往异地加工需要进行再次熔化,导致能源浪费严重;二是往返运输占用交通运输资源较大,加剧运力紧张,并要增加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三是西部地区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其结果必然是东西部差距越拉越大。可见,这一布局状况既导致我国高载能产业整体成本上升,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又不利于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因此,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不仅要把高载能初级产品生产能力向西部集中,而且要把有关下游产业往西部集中,而东部地区则向能源消耗少的更高层次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这样布局既具有微观经济效益,又具有巨大的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减少初级产品再次熔化和往返运输所浪费的能源;二是进一步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给压力;三是减少运输成本和减轻西部运力不足的压力;四是有利于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

实现这样的产业布局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导向,又需要东部企业界增强成本意识和战略眼光,主动把生产下游产品的生产能力迁至西部,在西部形成完整的高载能产业链。

四、结论

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并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经济发展的重化工业特征明显。虽然在此轮经济增长中,以高载能为特征的重化工业还存在粗放式增长的特点,但目前还没有其他任何产业可以替代重化工业的增长。从经济实力来看,我国目前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停止高载能初级产品的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进口高载能产品。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高载能产业的发展则显得更加至关重要,因为该产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高载能产业之所以成为西部的主导产业,有其客观必然性。这就是主导产业的定位必须立足实际,建立在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的基础上,而丰富的能源则是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优势。如果脱离这一优势,把精力放在发展其他高科技产业,与东部展开竞争,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高载能产业要实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彻底改变那种“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实行节能降耗,妥善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我国高产能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