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文字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字题的结构,理解文字题所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好应用题打下坚实基础。怎样培养学生自学文字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关键词,确定运算符号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正确解答文字题的目的,首先必须理解文字题中所表达的数学语言,懂得题目中数学术语的含义,抓住关键词句,认真分析理解题目中数与数之间的重要关系;然后根据题目所陈述的关键词,确定运算符号及运算顺序。在许多文字题中,关键的字词或术语,决定着题目的计算方法。如指示加法运算的“加”、“加上”、“和”、“增加”;指示减法运算的“减”、“减去”、“差”、“减少”;指示乘法运算的“乘以”、“乘”、“积”、“扩大……倍”;指示除法运算的“除以”、“除”、“商”、“用……除”、“缩小……倍”等等。只有抓住文字题中关键的字词,才能准确无误地确定运算符号,正确列出算式。
二、简缩结构,确定运算顺序
文字题的表述,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在培养学生自学文字题的过程中,要根据题目的结构,抓住题目所表述的主要关系,利用中心句、关键词,把题目结构进行简缩,帮助学生确定运算顺序。例如:“12.5乘以8的积加上14.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解答这道题时,可以把题目中所要表述的主要关系简缩为“积加上商,和是多少”。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先算积、商,再算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如:“3.5与1.5的和乘以2.4与1.4的差,积是多少?”可以缩简为“和乘以差,积是多少”,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求积,而求和、差是求积的一个必备条件,只有首先算出和、差,才能求出积。于是学生对运算顺序一目了然,在列式时,就不会忽略使用小括号。
三、因果导因,明确解题思路
要正确解答文字题,提高自学质量,必须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明确解题思路。在文字题的列式过程中,可以从题目的问题出发。一般情况下,题目中的问题决定了最后一步该是什么运算,要 得到最后的结果,就应该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推理,寻找出这个结果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例如:“20.3除以2.9的商减去3与1的和,差是多少?”这道题的结果是“差是多少”,求差必定最后一步运算是减法。那么求减法时,谁是被减数,谁是减数呢?通过分析、推理,学生不难知道,被减数是“203除以29的商”,减数是“3与1的和”。这样由题目的结果寻找到了题目的原因,在列式过程中,学生就会理解要先求出商、和,最后才能计算出差。学生的解题思路一环紧扣一环,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观察对比,探索解题规律
学生在自学文字题时,会出现由于不理解题意而错误列式的现象,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错误设计对比式练习,让他们通过观察、对比,寻找解题规律,从而达到正确列式的目的。
例如:(1)350减去80乘以3的积,结果是多少?(2)350减去80的差乘以3,结果是多少?
先从问题表述的意思来分析对比:第一题是350减去积,最后应该求差,其列式的基本规律是“被减数—减数=差”;第二题是差乘以3,最后应该求积,列式的基本规律是“被乘数×乘数=积”。
再从题目的构成方式来分析对比:前一题的被减数是350,减数是(80×3);后一题的被乘数是(350-80),乘数是3。
最后从运算顺序来分析对比:第一题应该先算80×3,再算350减去它们相乘的积;第二题是应先算(350-80),再用求出的差与3相乘。
通过观察对比,学生容易理解并能掌握科学的解题规律,进而自学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文字题的能力,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加以引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思维空间,使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知识得到丰富,技能得到形成,素质得到提高。
论文作者:刘月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文字论文; 题目论文; 被减数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求出论文; 学生论文; 减数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