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德育工作中应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_生活教育论文

新世纪德育工作中应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_生活教育论文

新世纪德育应正确处理的六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德育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8780(2000)04-006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以为,新世纪德育工作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六大关系。

一、在德育功能观上。应处理好其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关系,以正确的功能观指导德育实践。(注:檀传宝:《德育功能简论》,《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5期。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根据其影响的不同方面,常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其一是促进德育对象的道德社会化,使德育对象成为有道德的人,从而获得尊重,获得社会地位,正常地生活,并发展德育对象自我教育素质,为其终身的品德自我发展打下基础。其二是德育对象能在自己品德的发展和道德活动中体验到愉悦、崇高、幸福。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为诸育提供动力、保证方向和习惯支持。对此,我们要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首先要使德育发挥全面功能,促进人、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其次要处理好德育诸功能之间的关系。德育诸功能根据德育的直接结果还是间接结果分为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德育的直接功能是发展德育对象的品德结构,其他为间接功能。二者关系密切,其间接功能的强弱、正负是由直接功能决定的,但其直接功能,即德育要形成受教育者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又受到间接功能的制约。不能片面强调间接功能,以间接功能替代直接功能。也不能无视客观存在的间接功能,使德育脱离现实、迷失方向。再次,由于功能有正负之分,因此德育要有意识地增强正功能,尽量降低负功能。

二、在德育发展问题上。应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借鉴的关系。首先,当代德育不是对传统德育的全盘否定,而是认真研究传统德育,继承其合理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对传统道德和德育的全盘否定不仅使当代德育失去生长之根,而且可能使我们的民族失去灵魂。其次,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应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其合理部分。在理论上,当代西方许多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不仅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具体内容,如都反对道德灌输、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存在主义的师生“我——你”平等关系论、班杜拉的榜样示范理论、里考纳的完善人格理论等,而且在方法论上也有许多有益经验,如注重微观研究、注重操作模式研究等。(注: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299页。)在实践上,值得我们借鉴的高度重视学校道德教育,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主体特征,反对强制灌输和行为约束,主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塑造德性;强调核心价值等。(注: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3—87页。)但是,道德和德育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德育很难有共同的模式,也就是说适合一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未必适合其它国家。那些我们认为可以借鉴的东西,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它进行必要的改造。

三、在德育目标上。应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规范体系与发展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素质相结合的关系。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要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使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人,从而表现出自主的道德认识、坚定的道德信念、自觉的道德行动和自我道德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一方面,他们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内化为品德心理结构并表现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他们的自我提升道德境界的需要和自我道德教育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加强修养,持续不断地提高品德水平。其次,处理好国家德育的总目标与学校德育目标、教师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发展目标的关系。以往,我们对国家的德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研究较多,却没有认识到教师和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目标。教师对培养学生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未必与国家和学校的德育目标完全吻合。过分吻合可能脱离实际,不合则又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反社会性。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使教师认同国家和学校的德育目标,在认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形成新的可实现的目标。这种目标作为一种中介目标,能很好地把国家和学校的目标与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且成为教师开展德育活动的灵魂和根据。学生的目标通常被看作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表现为学生对道德人格的朦胧追求。忽视学生需要的德育目标很可能难以唤起学生对德育的反应,从而不能被充分实现。再次,要处理好德育目标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学生原有的道德水平有高有低、品德发展需要有强有弱,因此要避免一刀切,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鞭策后进,鼓励先进,使后进者达到社会的基本要求,使先进者成为时代精神的引潮儿。

四、在德育内容上。首先,应处理好道德内容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系。道德既是人们对理想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具有超越性,同时又是协调现实社会中各种关系的重要工具,具有现实性。远离生活的内容让人感到虚无缥渺,没有感召力,难以达成共识,产生共鸣。但完全迎合现实、追随现实的内容既过于庸俗,无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又过于呆板,无法使人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生活。因此,我们选择德育内容时要注意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之既能引起学生对美好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又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现实生活的种种道德问题。其次,协调好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关系,使我们的学生既有强烈的中国意识和鲜明的中华民族本色,又有面向世界的气魄和包容全球的胸怀,勇于接受世界上进步的观念。当前,随着外国文化的渗透,外国的一些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们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如有人指出的,在学生中,我国传统的节日观念越来越淡薄了,而西方的一些节日却越来越有市场。这是我们的德育应该深思的一个方面。最后,要协调好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要突出核心价值观,狠抓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些价值观在一代代学生中扎下根,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美德。

五、在德育方式方法上。首先要协调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与自我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论断。《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德育中,我们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强调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学校德育不仅重在说服、遵从,更应重在选择,重在自律。只有把教育者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形成学生的道德信念,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认为,无论如何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都是不过份的,但在学校学习期间,我们也丝毫不能轻视教育的作用。人的发展是由内因决定的,但又离不开外因的积极作用。教育和自我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它们是共同起作用的,我们不能因为内因的决定作用而完全抹杀外因的作用。教育重在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自我教育则强调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积极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品德结构。应把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导辩证地结合起来。可以说,人是具有可教性的,这是人类儿童与动物幼仔的重要区别。片面否定教育的作用,则很可能使教育者放弃教育的责任,采取放任自流态度,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所以,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价值引导。其次,协调好模拟德育情境与现实道德生活的关系。有人主张德育要向生活世界回归,认为德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是20世纪道德教育的误区。(注: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1期。 )康德把道德称为实践理性。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是其道德行为,脱离实践的道德教育难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也就培养不出真正的道德人。总的来说,学校的德育是一种模拟现实的教育,不管是道德灌输,还是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都显得简单化、理想化,甚至略显呆板,因而学生面临现实道德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无自主性可言。所以,新世纪德育应该在尽可能完善校内教育机制的同时,让德育回归到生动丰富的现实道德生活中,使学生成为一个现实的道德人,并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地发展道德品质。最后,把显性德育方式与隐性德育方式结合起来。显性德育方式是运用直接的、外显的方法引起德育对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促进自己品德发展的德育方式。隐性德育方式是运用间接的、内隐的方法引起德育对象无意识心理活动而使自己的品德发展的德育方式。二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比如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言传是显性的德育方式,而身教则是隐性的德育方式。我们要努力挖掘积极的隐性教育因素。

六、在德育环境上。首先要处理好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系。这里的小环境是指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大环境是指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时代背景。我们不能老抱怨大环境不好,理想的德育大环境也许永远不会出现、况且德育有通过塑造人而改进大环境的使命。所以,我们所要做的是进行开放式德育,沟通大环境与小环境,活用大环境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的道德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教会学生选择,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面对现实能独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决择,不会随波逐流。其次,在小环境中,要处理好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关系。在学校中,重要的是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师德建设。有人认为西南联大物质条件很差,但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原因在于她有良好的精神环境。所以还是要把建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放在第一位。

标签:;  ;  

新世纪德育工作中应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