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沪宁杭地区私人刻书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代论文,沪宁论文,私人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沪宁杭地区范围是,“大体上东起上海,西到南京,北从长江南岸,南至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1]在清代,其地域包括苏之江南地区和浙之宁绍平原及其以北地区。清时,这里是我国交通、经济和文化发达之地区。作为这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私人刻书业也不例外。清金埴《不下带编》卷四说:“今闽版书本久绝矣,惟白下、吴门、西冷三地书行于世。”清另一学者王士祯也持这一观点。他们主要是指清前期。“到了清代中后期,全国的刻书中心当数苏、杭二州和南京、北京。”[2]这说明,清时苏、宁、杭一直是全国之刻书中心。此外,关于清代域内刻书中心,前期还有湖州,后期还有上海。[3]以上六个刻书中心,除北京外,均在沪宁杭地区。清时这里私人刻家之多,刻书之夥,贡献之大,在我国出版事业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值得探讨。
1. 清代沪宁杭地区私人刻书繁盛的原因
1.1 科学与文教事业比较发达,社会用书量很大
1.1.1 科学研究活跃。清学者“治学范围,则以经学为根底,以渐及于小学、音韵、天算、地理、……校勘、辑佚等等。其成绩皆灿然可观”。[4]沪宁杭地区科研又显活跃。清时全国进士最多的城市有32个,含进士7529名。[5]笔者据其统计,其中属于该地区的城市有13个,含进士3179名,分别占总数的41%。乾嘉时期,吴、皖两派知名学者60多人,其多数也在该地区。这里不仅学者多,治学范围也广,涉及上述诸学科,成绩更为可观。菎山顾炎武治经,吴江王锡阐治天算,山阴章宗源治考据和辑佚,金坛段玉裁治小学,元和顾广圻治校勘,仁和姚际恒治辨伪等,在学术界皆享有盛誉。学术研究活跃,需要的参考文献就多;同时研究成果必然显著。这对于本地区私人刻书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1.1.2 私人藏书事业较为繁盛。清时该地区民间藏书甚富,有影响的藏书家很多。清孙庆增《藏书纪要.鉴别》说:“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菎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常熟、金陵、维扬、吴县四城始终为历代中心”。[6]被誉为清前期全国四大藏书家的黄丕烈、周锡瓒、顾之逵、袁廷梼,全在该地区。被誉为清末全国四大藏书家的陆心源、丁丙、瞿庸、杨以增,有三人在该地区。乾隆修《四库》,广争天下书。江、浙两省进书占全国进书总数的62%,被著录种数占50%。其中多数为该地区私人所呈。全国进书500种以上者有四家,其中鲍廷博、范懋柱、汪启淑三家在该地区。这些情况足以说明,该地区清时私人藏书量大质优。这样就可为本地区私人刻书提供充足的底本,同时也能提供广阔的图书销售市场。
1.1.3 丛书编辑数量很大。域内编辑古籍丛书,清时已达鼎盛,所编数量之多,远为明代所不及。该地区也不例外,而且还编有一些西学和西政丛书。笔者据《中国丛书综录》[7]不完全统计,现存该地区清时共编丛书462种,收单书12829种,分别占现存全国清编丛书及其所收单书的28%和55%。其数量实为可观。在这些丛书中,除极少数稿本外,余者全部刊印出来。这也有利于该地区私人刻书业的发展。
1.1.4 教育比较发达。清政府对教育较为重视,除恢复科举制度外,还在府、州、县兴教办学,同时还积极兴办书院。雍正十一年,皇帝发布上谕:“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8]于是全国书院勃兴,先后建有1900多所。其中以长江流域为多,分别占新建和恢复的书院的35%和44%。[9]其中有很多属于该地区,如苏州紫阳书院、杭郡诂经精舍、金陵钟山书院等,都是当时域内有影响的书院。清后期该地区兴办了很多新式学堂,以上海为突出。此外,从上述清时这里进士人数之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这里教育发达。教育发达,需要的教学用书就多。这些书多有本地区私人刻出供应。
1.1.5 社民阅读需要。其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丰富文化生活需要。清时该地区经济较其他地区又显繁荣。当这里社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便要求丰富文化生活。他们多喜读小说、传奇、戏曲等文艺书籍,所以清时这里私人所刻文艺图书在其刻书中所占比例很大。二是提高政治地位需要。这里有些人经济地位提高后,便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渴望自己或子女通过读书挤入仕林。这就要研读经、史、子、集四部之书。以上这些书多由本地区私人刻出供应。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清时该地区社会用书量很大。这就可以从需求方面促进本地区私人刻书业的发展。
1.2 私人刻书条件较为优越
私人刻书的主要条件是人力和物力。据《大清会典》载,乾隆十八年,江、浙两省人口分居各省人口第二、第五位。该地区当时人口密度分别大于江、浙两省其他地区。清时这里田少民稠,劳力有余,为该地区私人刻书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明时杭州、湖州、苏常、金陵就是全国著名的私人刻书中心,私人刻书者有数百家之多。同时也拥有一大批有管理经验的坊主和技术熟练的刻工。仅苏州地区明中期就有刻工651人。[10]入清后,该地区有很多坊主和刻工继续从事旧业。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熟练的刻印技术,使该地区这两只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域内一支非常强大的出版印刷力量。
前面已说,该地区是清时域内经济发达之区。这就为这里私人刻书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和物力保障。另外,这里私人刻书所需的主要物质条件也较优越。该地区多低山丘陵,盛产林木,书版用料能够保证,且取之方便。清时这里苏州产有春膏纸,浙地产有竹纸,附近宣州产有宣纸。其次,浙之湖笔质优耐用,徽墨歙砚产地距这里也不远。以上这些刻书所需主要材料,这里也较为充裕。
1.3 西方近代印刷技术的引进
西方近代技术包括当时的石印和机器铅活字印。其主要优点是,制版迅速,修正方便,价格低廉,能承受大批量生产。在清后期,由于域内社会用书量增长很快,古老的刻印方式已不能适应文献出版的需要,于是便引进了西方近代印刷术。该地区由于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印刷技术基础好,西方近代印刷术较早地被引了进来,以上海使用较为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到1911年,上海采用西方近代印刷术者己达60来家,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次是,该地区前代私人刻书影响、清政府重视刻书、官刻影响等,对该地区清代私人刻书业的发展也有着某些促进作用。
2 清代沪宁杭地区私人刻书概况
2.1 苏常地区私人刻书概况
清时苏常地区私人刻书达数千种(以单数计,下同),远多于该地区其他刻书中心。其突出者有百多家。
苏州席鉴,席世臣扫叶山房刻书历史久,规模大。其总店在苏州阊门,上海等地有其分号。该书坊从明末至清末,以雕印为主,石印为辅,刻书数百种。在其雕印的书中,以乾嘉间刻印的《契丹国志》27卷、《大金国志》40卷、《元史类编》42卷、《南宋书》68卷为突出,世称“四朝列史”。这四种书纸墨洁净,相当精美。其石印的书有《国朝文录》等。
金山钱氏树本、熙柞等人的守山阁自乾隆至光绪间四代十多人参与刻书,经营百多年,刻书也达数百种。其中以钱熙祚道光间主持刻印的《守山阁丛书》121种、《指海》140种、《珠丛别录》28种三种丛书较有影响,前两种世称善本。钱世树本、培益等也都主持刻过书。
昭文张海鹏借月山房以刊印丛书而著称于版刻界。张氏精研经学,以剞劂为己任,目的明确,“刻书可以为人”。他们于嘉庆间雕印的《学津讨原》172种、《墨海金壶》134种、《借月山房汇钞》135种,共2058卷,收书441种,号称“三大丛书”。三丛书收书广泛,汇聚众长,囊括四部,且选择认真。谢国祯先生评其收书说:“取其羽翼经传,裨益见闻者,方为入集……。无裨学术者,概不泛登。”[11]三丛书学术价值高,史料价值也高,加之刊印精细,同被他人影印。他们还刻有《泽古堂重钞》115种等丛书和一些单书。
元和顾广圻被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其思适斋刻书有两大特点:一是重校勘。每书刻毕,他多撰“考异”等校勘记附于书后。二是代人刻书。他于乾道间曾代黄丕烈、孙星衍、秦恩复、胡克家、顾之逵、汪喜孙、吴鼒、汪士钟、洪莹等家校刻过《士礼居丛书》22种等书。他为自己校刻的书有《思适斋丛书》等。
江阴缪荃孙云自在阁刻书起步较晚,多在光宣间进行。缪氏博学多闻,精于鉴藏,提倡刻书抄书。其刻书多为丛书,以在光绪间刻的《云自在阁丛书》19种、《藕香拾零》39种质量为好。清叶德辉说:“江阴缪氏《云自在阁丛书》19种多补刻古缺文,亦单刻宋元旧本,虽平津馆、士礼居不能过之。”[12]缪氏也喜抄书,抄有《书画题拔记》12卷等书。
清时苏州有几家刻印插图版画甚有影响。朱圭是我国版画史上难能多得的木刻家,能绘善雕。其柱笏堂所刻画品以纤巧工丽著称。他于康熙三十五年捉刀刻成的《耕织图》46幅,所表现的田间劳作、机房梳织、蚕室忙碌之情景,无不淋漓尽致,真可谓精妙绝伦。经其操刀刻印的还有《石濂和尚集》、《柱笏堂墨戏》、《凌烟阁功臣图》、《万寿盛典图》等书之插图或画品。书业堂乾嘉间翻刻金陵李渔《芥子园画传》三集精雕细印,纸墨俱佳,实为善本。顾源艺海楼道光间刻印的《吴郡五百名贤图传赞》20卷、《古圣贤像传略》16卷,共有近干名人物画像。其绘刻工程之大,前所未有。二书绘刻皆细,人物神态各异,潇洒自如,独具特色。另外,苏州文喜堂康熙间刻的《秦月楼传奇》7幅图,启贤堂康熙间刻的《扬州梦传奇》的插图,四美堂刻的《重编隋唐演义》百幅图,吴江沈守义刻的《南船记》插图等,也都工细纤巧。
清时苏常地区还有一些私人刻书也较有影响。如无锡秦镤清初刻的《九经》,海虞张金吾嘉庆间用木活字排印的《滂喜斋丛书》50种,南清河王锡祺光绪间排印的《小方壶舆地丛钞》1432种,菎山徐乾学康熙间刻的《通志堂经解》140种,常熟毛扆汲古阁清初影宋本抄的《十家宫词》10种,苏州江杏溪光绪间用木活字排印的《文学山房丛书》,元和江标道咸间刻的《灵鹣阁丛书》56种,吴县沈懋道光间刻的《昭代丛书》558种等。以上这些书或因精善,或因部头大,或因史料价值高,在当时各具一定影响。
2.2 金陵地区私人刻书概况
清时金陵地区私人刻书者不如苏常地区多,约有40来家。其突出者,当数李渔芥子园。李氏所刻多为小说、戏曲和画品。他们康熙间刻的《芥子园画传》三集,由王概、王蓍、王臬兄弟整理绘雕,使用饾版技术,进行五色套印。画品色调绚丽、浓淡深浅、阴阳向背,皆十分协调。该画传在当时影响较大,有续其者,有翻雕者。李氏还刻有《笠翁传奇五种》等书。
金陵李光明阿陋居刻书起步略晚,但所刻却不算少,共有167种,以《益幼杂字》质量为好。
王君左翼圣堂刻的插图本小说、传奇,图文并茂,较受读者欢迎。其康熙间辑印的《比目鱼传奇》2卷,为卷首冠图,是李渔撰,胡念翊绘,王君佐亲手梓印。其图版式为月光型,系明末清初苏、杭两地流行的插图样式。画面小巧,线条细腻,人物面部表情丰富,可视为清初金陵派版画之代表。他们康熙间重印的《巧团圆》2卷等,也较精整。
金陵清时还有一些私人刻的书值得提及:王衙乾隆间刻的《西湖佳话》16篇,周希旦大业堂顺治间刻的《景辑舆图备考全书》18卷,胡曰丛十竹斋顺治间用钤印法印制的《十竹斋印谱》,郑元大奎壁斋乾隆间刻的《四体字法》,杨文会刻经处光绪间刻的《云汇》28种,江宁傅春官光绪间刻的《国朝金陵丛书》16种,唐绣谷世德堂康熙间刻的《笠翁传奇十种》等。
2.3 杭州地区私人刻书概况
清时杭州地区私人刻书也较多,在域内有一定影响。1935年国家清理书板时,得浙之私人所刻者12万2千余片,其多数系清时杭州地区私人所为。其中捐书板最多者,是前塘丁丙,共捐18071片。其次是其同里汪宪,捐4157片。丁丙是清末域内有名的大藏书家,丰富的藏书为其辑刻丛书提供很大方便。其刻书基本上都是丛书,且多为自己所辑,共有10余种,收单书300多种。其中以《武林往哲遗著》66种、《武林掌故丛编》191种、《丁氏八千卷楼丛书》20种三丛书质量为好,受人欢迎和重视。
钱塘卢文是乾隆间有名的校勘学家,其抱经堂刻书很重校勘。如其乾隆间刻的《抱经堂丛书》20种,手自雠勘,精审无误,被称为校雠派丛书。他还刻有《韩诗外传》等书。
杭州劳权、劳格丹铅精舍以抄书闻名于书林。书林佳话“黄批、顾校、鲍刻、劳抄”中的“劳抄”,即指其抄品。劳氏兄弟对诗词有一定研究,且擅长校勘,二人亲自校抄之书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以《金元明十六家词》16种和《月屋漫稿》二书更为工整。他们还抄有《皇元风雅前集》6卷等书。
杭州是我国活字印刷术发源地。清时这里泥活字印书意义非凡。寓居于杭的苏州人李瑶运用毕昇活字印刷术原理和方法,于道光间印成《南疆绎史勘本》30卷、《摭遗》10卷、《校补金石例四种》三书。稍晚于李氏的,还有皖南翟金生也用胶泥活字印书成功。他们两家用泥活字印书成功,雄辩地说明了毕昇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的观点是不容动摇的。清时这里也有用木活字印书的,如仁和胡琅秘室咸丰三年排印的《琳琅秘室丛书》32种等。还有钱塘赵曰佩、会稽董氏等也都用木活字印有书。
杭州清时私人刻印的插图版画也稍有影响。萧山王氏养和堂咸丰间刻印的《剑侠传》2卷与《于越先贤像传赞》二书的插图,为任熊编绘,蔡容庄手刻。这两种书的插图设景奇特,运笔巧妙,流畅自然,人物落落大方,娇而不俗,实为清后期版画佳品。画家陈洪绶与古杭名工项南洲清初合作绘刻的《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附图6幅,精雅异常,被《古本戏曲丛刊》影收。还有钱塘汪远孙振绮堂道光间刻的《瓶笙馆修箫谱》的插图,黄成之与刘启先清时在古杭合作手刻的《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100回的插图等,也较美善。
清时这里还有一些私人刻书或抄书应该提及:如仁和葛元煦光绪间刻的《啸园丛书》57种,萧山陆凝堂嘉庆间刻的《毛西河先生全集》119种,钱塘小仓山房清末用石印法印制的《富强斋丛书》127种,以及仁和赵昱小山堂、钱塘赵腆星风阁、吴焯绣谷亭几家抄的书等。
2.4 湖州地区私人刻书概况
清时湖州地区私人刻书有影响者共30来家,以鲍廷博父子的知不足斋为突出。上面说的“……鲍刻、劳抄”中的“鲍刻”,既指其刻。鲍廷博精版本,通校雠,家富藏书,喜刻书、抄书。他们乾道间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207种,在校勘、辑佚、收书方面投入大量功夫,所以该丛书既精善,版本与史料价值也高。世人誉其有两善:“凡收一书,必首尾俱足,其善一也;必校雠精审后再镂板,……其善二也”。[13]该书当时在版刻界较有影响,“自鲍氏之书行世以后,好奇之士,踵事增华”。[14]有续其者,也有仿其者。鲍氏抄书也有数十种之多,举例从略。
归安陆心源不仅藏书多,其中宋本也多,号称“”。他们也喜刻书,以丛书为主。他们于同治和光绪间刻的《十万卷楼丛书》51种和《湖州丛书》12种,校勘认真,刊印工细,质量甚好。他们还刻有《潜园总集》17种等书。
另外,归安姚觐元咫进斋光绪间刻的《咫进斋丛书》37种和用木活字排印的《北堂书钞》70卷,乌程范楷道光间刻的《范白舫所刻书》13种,秀水章金用两年工夫抄的《乐书》1200页,苕溪邵氏酉山堂道光间刻的《古今说海》135种,嘉善曹氏二六书堂乾隆间刻的《宋百家诗存》100钟,吴兴陶氏笃素好斋仿宋本抄的《徐公铉文集》10卷等,也都值得提及。
2.5 上海地区私人刻书概况
与上面四个私人刻书中心相比,清时上海地区私人刻书有四个特点:一是刻书起步晚,大多是在清后期进行;二是印制方法先进,大多是采用西方近代印刷术;三是出版者名称有变,书坊大多改称为书局;四是出版的书类型有变,新学书和西书占的比例较大。
清时这里私人刻书者有60来家。域内采用西方近代印刷术最早者是法人翁相公1874年在上海设的土山湾印书馆。其印书不多。印书多且影响较大者,当推点石斋和同文书局两家。
点石斋是英人美查1879年在上海创办的。其总店在上海,在杭州、南京等地有其分店20来个,是光绪中叶上海最大的出版企业。他们主要采用石印,有时也用铅印,出书数百种。其石印书主要有《皇清经解》190种等,铅印书主要有《申报馆聚珍版丛书》160种等。他们出版印制的《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有一定影响;编辑出版的《申报》在域内外稍有名气。
同文书局是徐鸿甫等人1881年在上海创办的,主要采用石印法出版图书。他们初开张就有石印机12部,职工500名,生产规模较大。他们出版印制图书,选底本认真,印刷清晰,价格稍低,受人欢迎。他们出书也多,以《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等书较有影响。
鸿文五彩书局和蜚英馆也是光绪间上海两个有影响的书局。主要采用石印法出版图书,各印书300多种。前者印有《西学富强丛书》78种等书和一些彩色图画;后者印书突出者有《皇清经解续编》209种等。
夏瑞芳等人的商务印书馆、俞夏等人的文明书局、夏颂华的开明书店出版印制的教学用书和教学挂图很有影响,为提倡新学、废除科举作出了贡献。他们既用石印法,也用铅印法,文明书局仅1902年就印制教科书49种,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国文》、《格致》等,较受使用者欢迎。开明书店也印有一些教学用书。
另外,上海清后期私人采用西方近代印刷术出版印制图书值得提及者还有:国学扶轮社宣统间印的《香丛书》326种,墨海书馆印的《重学》等200多种自然科学著作,鸿宝斋光绪间印的《中西算学丛书初编》20种,慎记书庄在光绪间印的《西政丛书》32种,醉六堂光绪间印的《西学大成十二编》56种,测海山房光绪间印的《西学自强丛书》53种等。
3. 清代沪宁杭地区私人刻书主要贡献
3.1 保存了众多文献和版本资料
清时该地区私人刻书有万余种次,其中有很多流传至今。在流传下来的书中,有些是当时的孤本、珍本,或佚书新辑本。清时这里私人还影刻或影抄了不少书,其底本多为宋、元本。他们影刻时,大多是行款格式一切依旧。因此,这些影本保存了原本的基本面貌,是研究宋、元版本的珍贵资料。
3.2 促进了本地区文教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
3.2.1 促进了清前期徽州和金陵两派版画艺术的发展和清后期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形成和发展。我国明代徽州、金陵、建安三派版画中外闻名。清前期徽派名工在该地区刻有很多优秀画品,这些画品仍具有徽派版画艺术特点。如黄建中捉刀清初在杭州刻印的《博古叶子》48幅面,绘刻极为精工,被誉为是清代徽派版画典型代表。清前期金陵名工也刻有很多面品。如他们康熙间为李渔刻印的《芥子园画传》三集,其精美程度实不逊明代金陵派优秀版画作品。
清时苏州地区刻的版画也多。仅清后期苏州一地刻有版画的书坊就有鸿云阁等几十家,配合书坊作画的画家有吴有如等效十人。他们合作绘刻有《蚕花姑娘》等大量作品,被人们称之为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些年画深受社民喜爱。
3.2.2 促进了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清时该地区私人所刻既有古书,也有新学书,还有西书,基本上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子学习的需要。另外,该地区私人刻印力量雄厚,不仅能承印大批量教学用书,还能保证及时供应。上海各类新式学堂之所以到1911年能增至250所,[15]多于域内一般城市,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上海当时私人出版者多,其中采用西方近代印刷术者也多。
3.2.3 促进了本地区西学的输入。清末西学的输入,对推动我国当时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在西学输入中,该地区私人出版者发挥了一定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至1900年间仅上海光用石印方法就出版了西学丛书10多种,收单书数百种次。他们于清后期用其他印制方式出版的西学丛书和单书还有不少。
3.2.4 促进了本地区学术研究的开展。清时该地区学术研究活跃。为此,需要大量图书资料,这些多由本地区私人刻印供应。同时他们的大量研究成果也多由本地区私人及时刻出。这又有利于学者们相互交流和提高,有利于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入。
3.2.5 促进了清代校雠和辨伪等学科的发展。在清时该地区私人刻的书中有很多是据他本翻雕的。这就要通过校雠和辨伪,在一书诸本中择出一优本为底本。无论刻何书,书板梓成后,要通过校改,才能付印。可见,刻书越多,做的这两项工作也就越多。清时该地区私人进行了大量刻书活动,这就有利于促进这两种学科的发展。清时这里私人刻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目录学、辑佚学、编辑学等学科的发展。
3.2.6 促进了本地区人才的成长。清时该地区私人刻书促进本地区西学输入、教育发达、科研活跃的结果,使这里人才辈出。有资料显示,清代全国人才最多的城市有22个,含各类人才334名。[16]笔者据其统计,其中属于该地区的城市有13个,含各类人才214名,分别占总数的59%和64%,而且人才最多的三个城市全在该地区,它们是苏州、杭州、常州。
3.3 推动了我国近、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由于清时该地区私人刻印技术力量雄厚,加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出版印刷任务重,西方近代印刷技术较早地被这里引进,并得到较快发展。其中以上海地区为突出,到1911年上海采用西方近代印刷术者已达60来家,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苏、宁、杭等地也有采用该技术的。在使用过程中,西方机器铅活字印刷技术在这里得到不断更新和改进,使之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印刷技术的主流,为我国当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