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域图的判读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高考试题的风格都是充分利用地图语言,考查反映学科特征的学习能力。考题中常见的地理图表有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光照图等,其中文科综合试卷地理综合题部分大多以区域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考查学生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高考地理命题的重点是以地图和区域为背景,以人类面临和关注的重大问题为素材来体现课改精神,体现地理学科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强化理性思考过程和科学严谨的语言表达。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练好“双基”,注重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区域地图判读和分析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一、掌握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
区域空间定位是解答地理综合题的一道门槛,过不了这道门槛,就无法顺利解题。高考试题中的区域地图,绝大部分都是局部的小区域地图,是从学生平时所见的大图中截取的局部图或变式图,判读难度较大。若空间定位错误则答题时可能就会南辕北辙,出现答题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一般有如下的定位方法:
1.依据经纬网定位
利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首先要掌握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判读方法。其次要常看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熟悉重要的经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南北极圈、0°经线、30°E、60°E、90°E、120°E、150°E、180°、120°W、90°W、60°W、75°W等穿越的大洲大洋和主要的地形区、国家、城市、工业区、农业区等。最后,要选取一些重要的控制点(即参照点)进行强化记忆。在后期的复习中,因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要减少学生的记忆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地图又要记得准确而牢固,选取控制点记忆是最有效的方法。控制点即地图中一些重要经纬线交叉点,如下图所示:
中国地图控制点(15个)
世界地图控制点(32个)
对于上图中的47个控制点,要求学生要记住其准确的经纬度位置和地理事物,并注意其周围的地理事物。在训练学生看图时,要做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即让学生沿着某条经线或纬线读图,当遇到上述控制点时,要格外留意其周围的地理事物;然后在头脑中将经纬线交织成网状,补充完善整幅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在学生掌握了控制点后,许多空间定位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2.通过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有些区域地图可能一时难以辨认,但其周围的地理事物可以成为判断推理的依据,通过其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区域位置。如判断某山脉是大兴安岭,则其东侧为东北平原,西侧为内蒙古高原。
3.根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
绝大多数地理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轮廓和形状,只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和比较,就可以通过其典型的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如法国轮廓呈六边形,印度似倒三角,埃及非洲部分像直角梯形,意大利轮廓像一只高跟靴,黑龙江省像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翱翔的雄鹰,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黄河像“几”字,长江中下游像“W”,雅鲁藏布江有一个明显的大拐弯,台湾岛像芒果,海南岛像菠萝,里海像一个艺术体的“F”,死海像“B”等等。另外,要经常让学生描绘中国轮廓图,熟悉中国每段国界线形状。
此外,还可根据地理事物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定位。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区——大陆西岸南北纬30°至40°,紫色土——四川盆地,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春小麦——东北平原,冬小麦——华北平原,水稻、油菜——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学会区域分析,把握区域特征
在跨过区域空间定位这道门槛后,就可以进行区域分析了,这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可运用以下方法进行: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以此找出主导因素。如干旱是我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而西亚和北非的区域特征也是干旱,但其主导因素则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2.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地理区域具有整体性,即各地理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复习时,要弄清区域中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思考区域内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发布,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如全国文综卷有关“中亚”的考查,就可通过空间定位可知位于中亚,从而可形成如下知识联系:中亚——深居亚欧大陆内部——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垦荒——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土壤盐碱化,过量引水——湖泊面积缩小,湖水盐度增加。全国文综卷某题就是通过空间定位可知位于恒河三角洲,从而可形成如下知识联系: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热带季风气候——水稻种植业;水旱灾害。如果学生空间定位准确,且能形成如上述的知识联系,则答题的准确率就高了。
3.发现区域问题,规划区域发展。要善于发现区域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和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巴西热带雨林破坏的问题等等。其次,要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做出合理评价。
三、学会区域比较,活学活用,触类旁通
区域对比已形成目前高考能力考查的一种模式。对比分析、抓区域差异可以提高复习效率,进一步巩固区域特征。复习时可指导学生对下列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日本和英国,巴西和印度,北纬60°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的气候,欧洲和北美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差异及成因,非洲和南美洲气候的比较,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和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以及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等。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个不同区域之间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使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6题,从题目提供的图中可知,所示区域位置纬度较低,海拔较高,且有湖泊分布,若学生能通过对比分析,联想到我国的昆明也是位于低纬度高海拔的云贵高原上,且有滇池的调节作用,气候四季如春,则学生在分析此题的气候特征时就不困难了。再如知道了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沿岸暖流+信风迎风坡”,便可类比得出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中美地峡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总之,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试题的瓶颈,区域地理是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区域性。区域的考查实际上也是对地理空间的考查,因为学习区域离不开空间概念与空间思维能力,这是区域地理能力的基础。综合概括区域特征与比较分析区域差异又是区域地理能力的核心。而区域地图判读和分析能力是区域地理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因此值得广大师生在复习备考中予以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