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个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原则、观点以及党的基本路线和主要方针政策组成的。本文就有关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什么是理论体系
在阐述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之前,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著作,是不是已成为理论、成为科学体系?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的实践和著作也曾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江西时期,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批评毛泽东是狭隘经验论者,拒绝承认毛泽东的实践和著作已经成为理论。延安整风时,特别提出要弄清楚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家的问题。通过整风,通过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抗战以来,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巨大胜利的问题,全党对毛泽东的实践和著作已形成科学理论取得共识,因为他的实践和著作第一次系统地正确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这个理论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是否系统地正确地回答了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理论形成的标志。如果系统地回答而不是零星地回答,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回答个别问题,就应该承认这个领域的理论已基本形成。当然理论的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这与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不同有关,理论著作是一种形式,谈话、报告也是一种形式,问题的关键不在表现形式,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涉及的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具体问题,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四大把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带根本性的问题,是对这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正确阐述和深刻论证。而且,这九个方面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把这个理论概括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又一面旗帜。
二、关于理论体系的几次概括
我们党对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六次大的概括。
第一次概括,是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这是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作出的概括。《决议》中说:“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1982年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中心口号和科学命题。
第二次概括,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的报告,报告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且把它概括为十二个理论观点,构成理论的基本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
第三次概括,是1990年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列举了十二条,也就是从十二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概括。
第四次的概括,是1991年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总书记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三大方面进一步作了概括。
第五次概括,是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1992年秋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个内容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是由小平同志自己作出的对这个理论的最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总结和概括。根据小平同志谈话精神,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十四大明确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科学的概念,对它的主要内容和逻辑体系,作了新的概括。
第六次概括,是在1995年5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中央审定印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以《邓小平文选》为教材和蓝本,以十四大概括的九条为基础,进一步按理论逻辑关系延伸和扩展,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归纳成十六个方面的理论体系。这是党的十四大以后,全党学习和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从以上六次概括中,不难发现理论的内容,还是对它的认识和概括,都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作为科学体系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所组成。党的十四大报告从九个方面,系统地科学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我们把这九个问题分成三个结构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主体结构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的部署问题。中,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主体结构或这个理论的五大支柱,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力量的部署问题。
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多次号召全党在学习和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1993年10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中央党校第一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的学员时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此后中央领导和中央有关文件中也逐渐突出地提出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问题,1995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又明确提出“学习要深化,研究要深化,宣传要深化,关键是要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原著的基础上,全面正确地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领会精神实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从第三个问题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开始到第十六个问题重点论述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保证的理论等,集中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有人会问,十四大概括的九条和《纲要》中十六条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理论界已基本取得了共识。《纲要》中十六个方面“源于九条,展开九条”。也就是说十六个方面的基本思路和内容都以九条为基础的,遵照九条这个体系构成的,又按理论的逻辑关系作了延伸和扩展。如九条中的第一条发展道路问题,展开为两部分,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又如九条中的第四条发展动力问题,展开为四个部分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等等,这样扩展,不仅从内容上丰富,而且逻辑上也更加严密了,它力求全面,准确地体现《邓小平文选》的思想,也力求全面准确地体现十四大和党中央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
四、理论体系的核心
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在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就点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亲身实践社会主义,因此他们只能对未来的新社会的特征作了一些预测,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理论。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在非常短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也只能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一些分析和概括。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从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几次概括到最后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完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这一科学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内,真正结束了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的时代,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确立了历史的坐标系,从总体上解决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精髓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区别开来,把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与不发达阶段区别开来,把中国这样建立在经济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社会区别开来,不拘泥于社会主义的抽象原则和一般形式,立足现实,注重实际,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寻求能够真正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和完善,以及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初步实践,有力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已经由“必然王国”跃进到“自由王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解决了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的重大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提出未来新社会实行计划生产和分配,否认商品市场的存在。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虽然提出了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是他们始终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突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根本上突破了计划和市场关系的堡垒。党的十四大把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在社会主义史上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新突破,特别是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可以搞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同公有制相结合,闯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路,打破了传统市场经济理论的禁锢。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一理论的又一核心内容。党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可以说,党的基本路线用规范的,精炼的语言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总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的完整形式,是这一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根本标志。
五、理论体系的若干特点
《邓小平文选》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几次概括,不难看出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它一方面强调客观地描述事物在既有实践中沉积下来的现实条件;另一方面又强调新的实践活动必须以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实效为出发点和归宿。十多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获得巨大的发展。这一新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始终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人民群众成功的实践经验中,也从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以科学的理论作为基础,作为武器,用以回答中国应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实践科学问题。简而言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第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性特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继承,又在坚持继承之中作出创造性的发展。说它创造性的发展,是指在理论上科学地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课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出色地解决了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
第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超越性特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先后出现了三个时代课题:第一个课题,是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史命。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本质,阐明了无产阶级创造新世界的历史史命。第二个课题,是在作为资本主义新阶段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如何实现在这一时期成为直接任务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个课题被以列宁为代表的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第三个课题,是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世界,如何分析资本主义的新态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如何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发展、巩固的问题。这些问题斯大林回答过,毛泽东回答过,但都没有回答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杰出的才能和理论勇气,以超脱时代的精神,回答了这个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在理论立足点和基本方法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但它的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基本结论却是全新的,它所回答的第三个时代课题的理论是超越性的,因而这个理论体系具有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生命力。
标签: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邓小平论文; 时政论文; 十四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