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现状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联播论文,现状调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联播》作为中国最早的重要新闻栏目,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三十年里,它是政治、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是举世关注的舆论阵地,也是中国新闻改革的关注焦点。2002年笔者曾经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分别选取1999年和2000年各一个星期的《新闻联播》作为样本进行过比较分析①。时隔七年,我们又选取2007年12月10日至12月16日这个星期作为样本进行再度分析,通过与前次的研究结果对比,试图找出《新闻联播》在新世纪的嬗变轨迹。
一、研究基础及样本分析
1.确定样本
选择2007年12月10日至12月16日这个星期作为研究对象,基本符合我们前次研究设定的样本标准:第一,不逢年节,没有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属于常规播出时期,基本可以代表节目的日常报道状态;第二,以自然周为单位,既是人们工作、生活安排的基本时间周期,同时也是一个新闻报道周期,因此便于样本数据的计算、统计。美中不足的是,样本选择时间临近年末,个别新闻类别有所增多,有可能出现小范围的偏差。
具体操作方法:研究者连续实录了七天《新闻联播》节目,同时对比央视《新闻联播》这七天的播出串联单,对新闻逐条审看并作记录,对现有内容进行分类,随后对各类计算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进行分析。需要强调的是,样本以对当天直播节目的实录情况为准。
这一周《新闻联播》去掉片头、提要、片花、回放、片尾之后,新闻播出的净时间为:11732秒,平均每天1676秒,合27分56秒。和前次研究的平均值(1725.3秒)相比,每天的时间减少了49.3秒。究其原因,与《新闻联播》节目不再轻易超时有关。(见表1)
2.确定分析单位——新闻条数计算
本次样本分析以一条新闻为基本单位,一个标题下的内容为一条,包括播音员在节目开始时的导语。评论单独计算。据此,此次样本共有新闻215条,平均每天播出30.71条。一天中播出新闻最多的为34条(12月13、14、15日),最少的为20条(12月12日);条数波动幅度为41.18%,和1999年的50%、2000年的46.2%相比,都有所下降。这说明《新闻联播》的日播出量比较稳定。
3.样本分类
本次研究的样本根据已有内容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两大部分。国内新闻按照报道涉及的不同领域分为: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法制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教育新闻、节目预告九个类别。其中时政新闻因为数量较多,为分析需要,又进一步分为:宣传重点、会议新闻、外事新闻、公告、工作简报、领导人活动、节庆纪念日、评论八个类别。国际新闻分为政局变化、国际关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九个类别。
需要说明的是时政新闻部分的类别界定:宣传重点是对党和国家一段时间内重点推行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时效不突出,宣传色彩明显。会议新闻是指那些对重要会议的报道,此类会议往往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一般性行业会议归入该行业类别;外事新闻包括领导人会见、接见外国来宾,出访外国,或是就国际问题发表讲话等;会见是指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见国内人士;领导人活动是指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内视察、考察,其活动内容较多,不同于单纯的会见、接见;公告是指各类党及政府机关的通知、意见、决定、通报等文书类新闻;工作简报是指党和政府机关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进展、成绩、计划、目标等。
有些类别在样本中没有出现,因此没有单独设项,如国内部分没有体育新闻。个别新闻存在类别交叉现象,以其主要归属类别为主,或归入已有的大类,不再单独设项。如:12月13日的《库布其之变(三):王文彪:“绿富同兴治沙人”》,表面看属人物新闻,但实际是宣传重点,因此放在时政类新闻中。
(1)国际新闻
在七天的新闻样本中,国际新闻总共有50条,平均每天7.14条,占新闻总数的23%。与上次研究的17.4%相比,新闻条数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超过了1/5。国际新闻总时长为1395秒,平均每天199.3秒,合3分19.3秒,约占新闻总时长的11.9%。和上次研究的7.3%相比,同样上升明显。(见表2)
从九类国际新闻数量来看,由多到少排列依次为国际关系、政局变化、会议新闻、社会新闻(包括突发事件)、科技新闻、法制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从时长来看,九类国际新闻由多到少排序为:会议新闻、国际关系、社会新闻、政局变化、科技新闻、法制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
(2)国内新闻
1)时政新闻
《新闻联播》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属性决定了时政新闻在节目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次研究依然把时政新闻的分析放在国内新闻研究的首位。
样本中,时政新闻共有82条,占新闻总条数的38.14%;总时长6949秒,占新闻总长度的59.23%,平均每天播出992.71秒,合16分32.7秒,超过节目时间的一半。每条时政新闻的平均时长为84.74秒。和2000年的研究结果相比,时政新闻占新闻总数的比例有所下降(41.638.14%),占新闻总长度的比例有所上升(52.359.23%),平均时长略有下降(1’38”1’25”)。总体来看,时政新闻是《新闻联播》的重中之重,这也符合《新闻联播》自身的定位。
时政新闻统辖下的宣传重点、会议新闻、外事新闻、公告、工作简报、领导人活动、节庆纪念、评论八个类别,其新闻数量及时长所占比例分布(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数量上,《新闻联播》中排在前三位的时政新闻类别是:宣传重点、外事新闻、公告;时长上,排在前三位的是:宣传重点、会议新闻、外事新闻。其中,宣传重点和外事新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长度上所占比例都较大。
2000年的研究显示,领导人活动在《新闻联播》中占时政新闻的35.3%,占时最长;而此次研究显示,领导人活动无论是在数量上(2.44%)还是在长度上(3.67%),都大幅下降。
但此次研究发现,《新闻联播》中的会议新闻所占比重没有减少,反而有所上升。会议新闻的时长从2000年的占时政新闻15.6%,上升到此次研究的21.74%;从这类的平均时长来看,上次的计算结果为93.2秒,此次为125.92秒。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时近年末,各类例行会议增多的缘故。从样本中可见,12条会议新闻中有8条为民主党派的全体大会,应为例行会议。这次样本中最长的一条会议新闻是12月12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时长达768秒(合12'48"),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因此,此次样本对会议新闻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观察。
除上述特例外,其他各条会议新闻的长度不超过三分钟。可以肯定,《新闻联播》对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新闻的改革有一定效果。
2)其他国内新闻
除时政新闻外,按照以行业和社会分工分类的传统方法,国内新闻还有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法制、节目预告等八类。除去时政新闻,国内新闻其他领域的报道共有83条,占新闻总条数的39%,占国内新闻报道总数的50%。八类国内新闻中,从数量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经济新闻(28条)、科技新闻(15条)、社会新闻(13条);从时长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经济新闻(1173秒)、社会新闻(799秒)、科技新闻(566秒)。从平均时长来看,排在前四位的是社会新闻(61.46秒)、教育新闻(42.89秒)、经济新闻(41.89秒)、科技新闻(37.73秒),其余几类的平均时长都没有超过半分钟(见表4)。
经济新闻无论是条数还是时长都一如既往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变化最为明显的是科技新闻,在时长和条数上都有明显上升,表明现阶段对科学技术的重视。
二、样本性状分析
1.时效性
本次研究沿袭上次方法,依据新闻中明确使用了的时间状语将其时效分为五类:今天、昨天、最近、无时间、将来。如“昨天”类是新闻中出现“昨天”这个时间状语,或者播报中的日期是当日前一天。需要说明的是,“最近”类是在新闻中使用了“最近、近日、不久前、日前、近期、连日来”等时间状语,也包括有明确日期可以推断是近三天发生的新闻;“无时间新闻”包括新闻中没有出现明确的时间状语和时间较早的新闻,如今年、近年、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等等;“将来”类是新闻中有将来的时间,或使用“将”等时间状语的预报性新闻。而预报性新闻中如明确获知时间的,如“记者今天从某某处获知”,不算作此类。
统计结果显示,在共计215条新闻中样本,“今天新闻”最多,有74条,占新闻总数的34.42%;“昨天新闻”46条,占总数的21.40%;“最近新闻”47条,占21.86%;“无明确时间新闻”38条,占17.67%;“将来新闻”10条,占总数的4.65%。
资料显示,1987年8月1日~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国内新闻部分“今日新闻只占总数的14.7%,最近、目前、不说时间等概念不清的新闻竟占71%,最近几年发生变化也算新闻的还占10.6%”②。两相对照,20年间《新闻联播》的时效性有了很大提高。
在此次样本分析中,值得注意的是,“无明确时间新闻”全都集中在国内新闻部分,其中宣传重点就有18条无明确时间新闻。国际新闻中以“昨天新闻”居多,占国际新闻总数的72%。
对几类新闻加权处理,可以得到新闻的平均时效。对不同时效的新闻赋予不同的得分:“今天”得5分,“昨天”得4分,“前天”得3分,“最近”得2分,“无明确时间”得0分,“将来”新闻因为无法加权不计算在内。经过处理后,此次样本的平均时效得分为3.09分,比上次的结果(3.51分)略有改善,表明《新闻联播》的整体时效虽有提高但改变不大,仍然介于“前天”和“昨天”之间。
在加权处理过的新闻中,会议新闻的时效性最强(平均时效得分5分),宣传重点的时效性最低(平均时效得分0.74分)。
2.新闻时长
1977年的相关研究显示,《新闻联播》一条新闻平均时长约2′22″;1984年的研究显示,该节目新闻每条平均时长71秒,其中国内新闻平均每条约2分钟,国际新闻每条约30秒③。此次研究发现,《新闻联播》每条新闻的平均时长为54.57秒,国内新闻平均每条约62.65秒,国际新闻平均每条约27.9秒。一条新闻,从1977年的142秒到1984年的71秒,再到2007年的54.57秒,可见《新闻联播》在三十年的历程中不断朝着更具信息量、更精简的方向发展。
此次研究还发现,从总新闻时长来看,国内新闻中占时最长的是时政新闻中的“宣传重点”,总占时达3139秒,每条的平均时长为116.26秒,接近2分钟;国际新闻中占时最长的类别是“会议新闻”,总占时达343秒,每条平均时长为42.88秒。由此可以看出,“宣传重点”是所有新闻中占据时间最多的类别,超出国内新闻平均时长(62.65秒)近一倍,超出所有新闻平均时长(54.57秒)一倍多。
3.同期声
同期声是指伴随电视画面而存在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采访的语言,被采访对象向记者提供情况的语言,以及新闻现场人与物所发出的其他声音。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同期声可以使观众身临其境,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也可以扩展新闻的信息量。
此次研究发现,《新闻联播》在215条新闻样本中使用同期声的新闻条数为98条,占新闻总体的45.58%。其中,国内新闻使用同期声的有68条,占国内新闻总量的41.21%;国际新闻使用同期声的有30条,占国际新闻总量的60%。可见,国际新闻同期声的使用程度高于国内新闻。此次统计的同期声采用率和2000年的研究结果(18.7%)相比,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从同期声采用率的提升,可以看出200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推行的记者出镜制度初见成效,新闻节目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得到提升,也可以借机推出一批优秀的记者。
4.新闻来源
此次研究发现,在215条新闻样本中,国内新闻有85条是中央电视台本台记者采制的,占总量的51.52%;有43条是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合作采制的,占26.06%;有24条是地方电视台提供的,占14.55%;有13条没有明确信息来源,占国内新闻总量的7.88%。
国际新闻中有7条是中央电视台本台记者采集的,占总量的14%,有3条来自新华社,占其总量的6%,有40条没有标明新闻来源,占国际新闻总量的80%。
和2000年的研究相比,中央电视台本台记者采制的国内新闻比例由75.1%下降到51.52%;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合作采制的新闻由12.8%上升到了26.06%;由地方电视台提供的新闻从7%上升到14.55%,增加了一倍。
三、总体评价
《新闻联播》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宣传任务,研究结果显示,属于“宣传重点”类的新闻无论是条数还是时长都非常可观,这充分体现了《新闻联播》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属性;另一方面作为上通下达的渠道,《新闻联播》又承载着受众获知信息的巨大压力。如何在完成上级宣传任务的同时,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成为长期以来困扰《新闻联播》的难题。
纵观近年来《新闻联播》的发展轨迹,正是向着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和符合受众接受习惯的方向不断改进的。此次样本分析也证明了这种变化。
1.设立专栏,报道上规模、成系列
七天的《新闻联播》样本中,共出现四个专栏:“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7次)、“说句心里话”(7次)、“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5次)、“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1次)。一个系列报道:“库布其之变”(2篇)。专栏的设立,有助于形成报道的整体感和延续性,培养受众的接受习惯。
2.注重新闻的可看性、故事性
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曾在一次全国省级电视台新闻部主任会议上指出:“要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写新闻”④。《新闻联播》在这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与尝试。以样本中《辽宁:警务下伸基层确保一方平安》(12月14日)这条新闻为例,报道没有单纯地宣扬经验、表彰先进,而是选择了两位老汉因为土地起争执,在民警的协调下重归于好这个事例,侧面反映了这一地区的警务工作状况。
3.遵循新闻报道规律,让事实说话
《新闻联播》归根结底是一档新闻栏目,而评价新闻栏目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对新闻本身的操作。近年来,《新闻联播》在提高新闻专业水准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进步。具体表现如下:
(1)采用同期声。新闻中,让当事人自己来阐述事件始末,往往能够取得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效果。以样本中的“宣传重点”类为例,27条新闻中22条有同期声,采用率达到81.48%。在上述四个专栏中,除“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采用字幕加解说的方式,其余三个专栏都很注重同期声的使用。其中“说句心里话”专栏,以当事人的心里话作为线索,让普通百姓现身说法,较好体现了民生主题。例如,12月14日的《天津:老居民楼里的“暖冬”》,当事人魏大妈一家地道的天津腔、日常化的口语,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让这条关于城市供暖的老话题平添了一分新感觉。
(2)专家点评,画龙点睛。新闻讲求客观,评论则表达观点。以往《新闻联播》曾在新闻事实中夹杂意见,这种做法带有媒体的主观立场,宣传色彩较浓。从本次样本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新闻联播》中主观评论数量减少,意见性信息往往出自新闻中的第三方,如专家之口,从而起到点睛的作用。如样本中的社会新闻《广东流行创意红色短信》(12月14日),对于这种新的流行风尚,记者采访了相关媒介专家,从新媒体角度加以解读和肯定,避免了主观的评价。
(3)扩展新闻背景。背景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扩展和延伸新闻的信息量,为受众构建正确的因果图景提供可靠参照。《新闻联播》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并有所进步。还是以本次研究样本中的“说句心里话”专栏为例,报道结尾的“民情日记”,从当天的报道主题出发,配上相关的民生数据这一背景资料,展示了相关领域的整体情况,使报道由点上升到面,有效提升了新闻价值。
4.扩大信息容量,注重编排技巧
从此次样本分析中可以看出,《新闻联播》超时播出现象较以前大大减少,新闻条数的波动幅度较以前小;新闻的平均时长进一步缩短,特别是领导人活动新闻大幅减少,而每天平均播出的新闻条数却在增加。在上次的研究中,1999年样本日均播出新闻24.3条,2000年样本是20条,此次样本则达30.71条。另一个明显变化是,国际新闻无论是条数还是时长在节目中的比重都显著提高。
从新闻来源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来自地方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合作的新闻数量在增加,对于《新闻联播》这样的全国性新闻节目来说,这符合其定位、特点。另外,这样也能更好发挥地方电视台的优势和积极性,利用现代技术,及时采集、传递信息。
《新闻联播》在选择、播发地方电视台新闻时,注重问题集中,在照顾全局的同时,有效压缩了时间。以12月16日播出的《交通违章酿事故冬季安全需注意》为例,报道的前部分使用了浙江电视台提供的温州道路监控系统记录下的一段实时画面,一辆摩托车闯红灯与正常行驶的大货车相撞,摩托车驾驶员当场死亡,后部分使用辽宁电视台提供的沈阳交警部门对夜间行驶的大货车进行突击检查的现场情景,新闻素材的现场感强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两段素材结合,说明了事故并非出自偶然,对于警示全国观众注意交通安全很具说服力。
5.注重包装,多种形式并用
好的内容需要配合相应的形式。为了赢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让观众能更清晰地理解新闻信息,《新闻联播》近年来更加注重对恰当表现形式的探索。在节目中增加了提示性字幕、标题及题图的运用,使抽象枯燥的新闻变得更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比如在播报政府公告时,会加上字幕版,让观众听的同时又能看;在涉及需要数字表述或数字对比时,多利用柱状图、饼状图,或其他示意图,使不易于记忆的数字变得直观形象;不同的小片头及角标则加强了系列报道的连续性、板块性,使系列报道风格统一⑤。此外,在报道科技内容时,三维动画的使用也扩展了电视新闻图像的疆界,使报道的触角延伸到常规摄影无法表现的层面,这一点在“嫦娥登月”系列报道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结语:
一档有着30年历史的新闻栏目,对于只有50年历史的中国电视来说,不可谓年轻,但是环视世界电视历史,又不可谓年迈。尽管在新闻整体时效性、国际新闻的自采能力等方面仍旧存在着不足,但《新闻联播》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仍旧不可低估。在今天这个媒介竞争日趋激烈、受众信息来源日趋多样化、生活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新闻联播》如何继续优化品牌效应,保持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地位,是中国电视人面对的严肃课题,也是受众的期待。
注释:
①周小普、徐福健:《〈新闻联播〉样本研究及分析》,载《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
②张翔升:《〈新闻联播〉定量分析比较》,载《电视业务》,1988年第1期。
③庄鸿明、许清茂、陈家华:《我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定量分析及比较》,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年第6期。
④张龙:《探寻规律工 精益求精——做中央台〈新闻联播〉节目的几点心得》,载《声屏世界》,2004年第4期。
⑤杨金月、李洁:《保持权威性 开拓报道面——CCTV〈新闻联播〉稳步推进改革》,载《新闻战线》,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