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观念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兼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一个重要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学习概念与教学概念密切相关的是学习观念与教学观念。学习概念和教学概念反映学和教的本质属性,学习观念和教学观念则是人们对学习和教学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进行学习活动和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如果学习概念和教学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发展,那么学习观念和教学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可以说,学习观和教学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们的每一次更新与转变,都反映着人类对学习和教学认识的深化,体现着学习和教学功能的扩展,并且推动着学习和教学在目的、内容、方法、手段诸方面的变化。因此,研究学习和教学,不能不研究学习观念和教学观念,它主要涉及为什么而学和怎样学,为什么而教和怎样教,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的前提。
当然,学习观和教学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们教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学习观念和教学观念必然要先研究教育观念。
教育作为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总是趋向于一定的价值的追求,必须是一种价值活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一种教育观念体系又会演绎成一定的教育目标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
在教育观念体系中,其核心与关键是教育目的观。在它的影响下,涉及学生的观念主要有学习观、人才观、质量观;涉及教育者的观念主要有教学观、课程观、教材观。这里,我们先分析一下教育目的观的发展过程,再分析学习观和教学观的具体发展情况。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观念发展的哲学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教育价值认识的逐步深化,促使教育观念不断发展更新。近代以来,教育目的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双基观”发展到“智能观”,再从“智能观”发展到“素质观”。
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开始到赫尔巴特形成的传统教育,认为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指的是各科事实性知识,基本技能指的是以读、写、算为主的解题技能。这种“双基观”是适应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对大批熟练工人的需要的产物,是以知识技能为主体框架的体系。这种“双基观”在我国教育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教育界始终以“落实双基”为口号,作为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而“双基”的内涵基本是指各学科的基础文化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能。这种“双基观”造成了学习观念和教学观念长期的停滞与落后。
到20世纪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逐步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教育强调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发展的作用,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观——“智能观”,并很快取代了传统的“双基观”。在我国,这个转变的具体标志是70年代后期教育界提出的“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口号广泛为教育界和社会所接受,并由此引起了学习观念和教学观念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但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价值。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教育这个社会活动其价值是综合性的,既涉及教育对自然的发展的作用,又涉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涉及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而归根到底,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造就一代新人上。80年代,各国都把教育改革的目标放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上,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教育界在80年代后期提出“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发展个性”的口号,并进一步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使青少年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从双基观到智能观,再从智能观到素质观,教育目的观的这个更新与发展,必须影响到人们对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引起一系列具体观念的转变,学习观和教学观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观念。
学习观和教学观实质是对学习的目的与过程,教学的目的与过程的认识与理解的集中体现,它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教育价值认知和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
对于学习的目的与过程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观,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1.学习即经验的积累。这是传统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个人接受人类所获得的文化遗产和生活经验,以使个人认识达到当代社会的知识水平,因此,主张学习以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主要对象,以模仿、记忆反复练习为学习的主要方法,我国古代朱熹提出学习要“熟读、精思、体验”反映了这种学习观。
2.学习即试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桑代克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反复过程习得的。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活动不是根据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而是依照某种冲动,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了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尝试错误的机制,它以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为生理基础。从这点看,学习即试误也可以称之为学习即联结。
在一系列动物实验基础上,桑代克总结出三条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可细分为:动机、问题、试探、偶然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合与协调六个阶段。
3.学习即条件作用。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华生依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提出人类动物的行为都可以用刺激(S)——反应(R)加以解释。他称巴甫洛夫的学说为“经典条件作用,”并有五条定律运用于学习:习得律、实验性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新行为主义代表斯金纳创立了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强调学习中的反应,而不同于巴甫洛夫重视的刺激替代,但两者共同点都认为学习是条件作用。
4.学习即顿悟。这是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苛勒提出的。他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认为学习必须以对整个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为基础,动物的学习如此,人的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学习过程就是顿悟过程,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错误。而顿悟产生的机制是“格式塔”的功能,即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的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整体结构来实现的。
顿悟说的学习观主要理论有:情境中所有刺激都是一个整体;领悟的关键是在知觉中形成一个正确的完整的模式;学习者利用经验对已有知觉模式加以同化;学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的结构改组以及新的结构的豁然形成——顿悟。顿悟说后来发展为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即以认知结构的建立或重组。
5.学习即信息加工过程。信息论的引入使心理学把注意力转向行为的心理结构基础。而计算机模拟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提供了重要工具,大大便利了对人的学习过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认识心理学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他能以符号的形式,表示外部环境中的事物及自身内部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并能对其进行信息加工。在此理论基础上,研究人在环境中获得、加工、存贮、使用信息的过程,更深刻地了解人的智慧的本质,揭示学习的本质,从而改善教育。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心理活动比作物理通迅系统,而人的学习过程就和一个电子装置的工作方式一样,是一个信息进行探测、编码、贮存、复现的过程。感觉登记和注意应于信息探测;受到注意的信息被辨认形成知觉经验是模式识别(编码)的过程;记忆的作用如同磁带与磁盘,是用来贮存信息的;应用则是信息的复现,已经贮存的信息由于其他信息干扰或本身消退引起提取的困难,就是人们常说的遗忘。
6.学习即自我实现。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学习观。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考察人的行为,而不是从行为者本身来研究。他们主张通过一个人自己来考察自己,探讨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对人的各个从属方面(如行为或认知)进行分割地分析。人本主义者的共同信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要特别关注人的自我实现。“行为与学习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看法的结果。”因此,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应该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与潜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唯一真正的学习即自我实现,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7.学习即个体社会化。教育社会学创始人涂尔干曾将学习界说为使年轻一代有条不紊地社会化。因此,一个人的学习目的就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学习过程也就是社会化过程。米德将社会化过程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后喻文化——孩子和年轻人向父母和年长者学习,并喻文化——孩子、年轻人和父辈分别向自各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年长者向年轻者学习。父母向孩子学习。个体社会化按个体发展阶段分为:儿童社会化、青年社会化、成人社会化、老年社会化。按内容可分: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职业社会化、认知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与社会是统一的,通过教育传递集体意识、道德观念,使年轻一代社会化并个体化。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是社会化的重要代理者,传递社会文化并使之内化于学生。
学习观念多种多样,上述7种仅是影响较大者。各种学习观的产生有先有后,内容有相近的部分,更有相左的部分,但都反映了学习的某些侧面,适用于学习的某些方面。应该辩证地分析各种学习观的长处和短处,加以综合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学习观念体系,用以指导学习活动,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观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学习观相联系的,对于学习的目的和过程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形成不同的学习观,而对于教学目的和过程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则形成了不同的教学观,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1.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这是传统的教学观,凯洛夫是一个代表人物。教学,从表面看,是教师向年轻一代传递人类和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然而,在其内部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学生的精神发展,也就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但作为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又不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区别在于,首先,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指导下进行的认识活动,再从认识到实践。但教学过程总的说是从接受理性知识开始,再运用到实践中去。因为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历经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不可能每个认识都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开始,而是将科学知识体系的学科的形式授于学生。因此,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2.教学是一种实践过程。这种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认为教学过程是按照一定社会的目的和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递知识信息,以此来引起、激发、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实践活动。它把教学的认识功能、发展功能的实践功能联系起来,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教学过程的本质。但必须看到,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和人类其他社会实践是有区别的。它一方面是在学校教育特定情景中的实践,另外一方面是尝试性的,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准实践过程。
3.教学是一种心理变化过程。这是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角度提出的一种教学观。当然,这种心理变化既包括认知领域,又包括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既包括外在的行为变化,更包括内在的变化。教学就是通过内化过程,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发生变化。因此,也可以说教学是一种内化过程。
4.教学是一种发现探究过程。这是源于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和发现教学的一种教学观。布鲁纳说:“发现,无论是由一个学生独自摸索出来的,还是由一位科学家在他的那个领域的最前哨里栽培出来的,本质上都是重新整理或改造,以使一个人能够超越这种重新搜集的证据,获得新的洞察力。”但学生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不同,他不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也不是原原本本地去发现科学家的发现过程,而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科学的发现过程进行再编制,引导学生经历一种再发现的步骤,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与组织,开拓和发展学生探究性思维。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对科学的发现过程加以“缩短”、“平坡”、“精简”。另外,发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掌握发现探究的思路与方法。
5.教学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这种教学观依据信息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将认知过程放在人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就像计算机科学把程序和流程图放在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一样,试图了解存贮的密码的本质、记忆的结构和形式、解决问题时搜寻答案的途径和策略等,从信息处理的观点看,所谓教学可以视为向学生传递信息,并使儿童通过教学中的信息活动,形成更成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种教学观把目光集中到学生信息输入——加工——输出能力的培养上,而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背诵记忆上。
6.教学是一种人格形成过程。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当今,这种教学观的影响已很普遍,国内外实行人格教育的学校也很多,但具体内容却千差万别。原因是“人格”一词的定义太多,有哲学的、法律学的、伦理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等等。即使心理学的人格定义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我们采取下述定义:“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
这个定义指出了人格的四个方面: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社会化的客体。简言之,人格是一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能表现出的独特的动作、思维、情感方式的一套社会性行动倾向。人格特征不是自发产生的,如果知识和技能一样,也是习得的结果,是个人参与各种社会交互活动时取得的经验加以内化所形成的。
迄今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一种是现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方式,主张教学是人格形成过程的人,采取后者,强调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满足个人的需要,协助个人以自身的方式获得发展的工作。”
7.教学是一种情境创设过程。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美国教育学家乔以斯说:“所谓教学,就是创造由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作用、社会关系、活动类型、设施等组成的环境。”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学习场理论提出的行为公式:B=f(PE),指出人的行为随着人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行为环境和心理环境。因此,教学就是创造种种规定情境改变人的行为,然后推广至准自然情境,最后达到内化,使人在自然情境中能够自觉行动。
上面列举的7种教学观,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片面性,必须综合性地吸收和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才能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实现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学习观和教学观的发展,引起教学观念的一系列转变,概括起来有以下15个方面:①从注重知识的量转向注重知识的质;②从注重记忆转向注重思维;③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强调注重学生内在变化;④从注意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⑤从强调学会转向强调会学;⑥从强调以本(课本)为本转向强调以人(学生)为本;⑦从强调选拨转向强调发展;⑧从强调教法转向强调学法;⑨以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⑩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发现;(11)从单纯教师的方法转向师生合作的方法;(12)从信息单向传递转向信息双向交流;(13)从“管”的教育转向“爱”的教育;(14)从封闭型教学转向开放型教学;(15)从知识技能传授转向素质全面发展。一句话,实现上述转变,就是从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