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儿童慢性抽动障碍的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10例儿童慢性抽动障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用可乐定贴,五维赖氨酸口服液,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沙盘游戏心理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眨眼,皱鼻,耸肩,摇头,发声的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在眨眼,皱鼻,耸肩,摇头,发声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儿童慢性抽动障碍疗效显著,且依从性好。
【关键词】沙盘游戏心理治疗 儿童抽动障碍 儿童情绪问题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033-01
儿童慢性抽动障碍为儿科常见的神经心理性疾病,好发于5-10岁儿童,男孩多发。抽动通常被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其临床特点是眨眼,斜眼.扬眉.张口.撅嘴.歪嘴..皱鼻,耸肩,摇头.搓手.伸腿.收腹,严重的伴有叫声.清嗓子声等。【1】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脑电图:正常或轻度异常脑电图。儿童抽动障碍极大影响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且其发病率较往年有上升,在临床上须引起重视。目前临床治疗上有中药,西药,多参数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疗效肯定,但易复发,病程迁延不愈,为缩短儿童慢性抽动障碍的病程,将2013年7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儿童抽动障碍110例,进行分组治疗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选择2013年7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诊治患儿110例,均符合ICD-10关于慢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男孩59例,女孩51例,年龄7-1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4年。患儿均有,间断性眨眼,皱鼻,撅嘴巴,耸肩,摇头动作,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声性抽动。排除慢性椎体外系病变,癫痫,肌阵挛发作,面肌痉挛和精神病性装相等。随机分成观察组55人,对照组55人。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可乐定透皮贴 20公斤<体重<40公斤 用1.0mg/片/周
40公斤<体重<60公斤 用1.5mg/片/周
体重>60公斤 用2.0mg/片/周
五维赖氨酸口服液:10ml 每2次,每次10ml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沙盘游戏心理治疗,1次/周,12次为一疗程。
2结果:
(1)疗效标准:
显效:经过三个月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无抽动症状。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正常。
有效:经过三个月治疗后,抽动症状明显减轻。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10分。
无效:经过三个月治疗后,抽动症状无改善。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30分。
(2)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6 )。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1.8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讨论:
(1)抽动障碍的发病特点:有反复,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的抽动,在病程中曾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但两者不同时存在,在数周或数月内,抽动的强度不改变,抽动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病程持续1年以上。大多数患儿经过多家医院就诊,儿童和家长均有十分焦虑,儿童甚至伴有恐惧情绪,不清楚自己到底患了什么病。有的儿童家长,对儿童绝对限制活动,造成儿童过度紧张,焦虑不安,致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2)沙盘游戏心理治疗抽动障碍的作用机制:
一粒沙是一个世界。沙盘中展现出美妙的心灵花园,是沙盘游戏治疗的生动意境。把无形的心理内容以某种适当的象征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获得治疗和治愈,创造与发展,便是沙盘游戏的无穷魅力和动人力量之所在。【2】
从心理层面讲,身体症状,也即是身体语言,儿童不会表达自己内心的不适感,比如焦虑情绪,恐惧情绪,愤怒情绪等,儿童就会用身体症状来表达,沙盘游戏心理治疗,通过沙子,水,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让儿童的心灵自由的表达。沙盘游戏心理治疗是一种非言语治疗,沙具是儿童的词汇,游戏是儿童的语言,通过不断呈现,儿童心理能量流动起来,不断的整合,减轻儿童内心冲突,从而缓解躯体症状,疾病获得痊愈。
本文通过对110例儿童慢性抽动障碍的分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眨眼睛,皱鼻,撅嘴及发声消退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本组治疗过程中应用药时间短,无付作用,患儿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智胜 静进著 儿童心理行为障碍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第147页标准书号:ISBN 978-7-117-09210-4/R.9211
[2]申荷永 高岚著 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2版 第1页
论文作者:赵晓忠,戚拥军,王秀娟,翟艳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儿童论文; 沙盘论文; 心理治疗论文; 障碍论文; 游戏论文; 病程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