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慢血流、无复流患者hs-CRP、pro-BNP表达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_徐春阳1,张明哲2

1.滨州医学院 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 264500;2.滨州医学院烟台附院 2641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患者的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ACS行PCI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慢血流、无复流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未发生慢血流和无复流,研究组术后发生慢血流和无复流,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后血清hs-CRP及pro-BNP水平,比较两组术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血流速度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行PCI术后发生慢血流、无复流与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其对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慢血流;无复流;CRP;BNP

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术后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其通常是指冠脉经PCI术再通后仍存在无灌注或低灌注现象,冠脉前向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快速诊断PCI术后有无慢血流、无复流现象发生,对于及早介入干预措施,降低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1],为此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ACS行PCI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寻PCI术后发生慢血流、无复流与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3年-2016年收治的157例ACS行PCI术治疗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98例,女59例,年龄在43-67岁之间,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慢血流、无复流将157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术后再灌注正常的122例患者,男77例,女45例,平均年龄(58.4±2.5)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1例,心梗killip分级中Ⅰ级患者47例,Ⅱ级患者38例,Ⅲ级患者12例,Ⅳ级患者4例,支架植入1枚者62例,植入2枚者30例,植入3枚者9例,合并有高血压者31例,血脂异常者49例,糖尿病者11例。实验组为术后发生慢血流、无复流的35例患者,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2±2.3)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心梗killip分级中Ⅰ级患者14例,Ⅱ级患者8例,Ⅲ级患者5例,Ⅳ级患者1例,支架植入1枚者17例,植入2枚者10例,植入3枚者1例,合并有高血压者10例,血脂异常者14例,糖尿病者3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术后TIMI分级≤2级患者视为慢血流,TIMI分级≤1级患者视为无复流,TIMI血流分级共包括4级,0级表示冠脉完全闭塞,术后无灌注,1级表示远端血管有微量灌注,2级表示远端血管灌注低于正常水平,但远端血管造影可完全显影,3级表示远端病变血管灌注恢复正常[2]。

1.3研究方法 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后血清hs-CRP及pro-BNP水平,分别于术前、术后30min、术后2h及术后6h检测血清hs-CRP及pro-BNP,采集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静脉血5ml,将血液样本置于抗凝试管中,于2500r.min-1下离心15min,取上清液检测,其中血清hs-CR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血清pro-BN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具体检测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比较两组术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血流速度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冠脉病变支数包括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采用心梗死溶栓实验血流计帧法测量冠脉血流速度,检测冠脉包括左冠脉前降支、左冠脉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左右冠脉平均值。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比较 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术后再发心绞痛3例,再次心梗1例,继发心力衰竭2例,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1%(6/35),对照组术后再发心绞痛4例,再次心梗2例,继发心力衰竭2例,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8/122),研究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介入术是治疗急性冠心病综合征的最有效措施,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导致术后发生慢血流、无复流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学者早期认为,术后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小板聚集、微血管阻力增加等是造成慢血流、无复流的主要原因[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学者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炎症反应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再灌注损伤会引发微血管功能障碍和阻力增加,而炎症反应则是诱发慢血流、无复流的核心病因,其会进一步加重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和炎症反应,因此,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5]。本文实验结果显示,PIC术后发生慢血流、无复流患者的hs-CRP和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冠脉病变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后冠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而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与慢血流、无复流有显著相关性,且两者水平高低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临床制定治疗方案、预防心脏不良事件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纯全,王旭,邵一兵,等.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慢血流现象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及左室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216-218.

[2]周静,闫娜,李盘,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水平与无复流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25(5):487-492.

[3]程小兵,潘文博,钟万生,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水平的预后价值[J].中国循环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7(6):839-842.

[4]龚俊荣,陆永怡,陈群,等. 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预测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2016,9(7A):10-12.

[5]雷警输,王卫淑.微导管给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中无复流、慢血流现象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3):338-340.

论文作者:徐春阳1,张明哲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  ;  ;  ;  ;  ;  ;  ;  

冠脉慢血流、无复流患者hs-CRP、pro-BNP表达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_徐春阳1,张明哲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