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农业状况与政策
李 宁
(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摘要: 在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产地。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衰退期、恢复期和平稳期。受前苏联解体导致的政治与经济秩序混乱的影响,哈萨克斯坦农业在独立初期经历了痛苦的衰退阶段。历经多年建设,哈萨克斯坦的农业规模整体上已经恢复到了前苏联的水平。2008 年至今,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基本上处于瓶颈阶段,究其原因众多,但是最重要的在于农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导致收益较低。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农业;粮食
沦为沙俄殖民地后,伴随俄罗斯族、 乌克兰族、德意志族等人口移民,哈萨克斯坦的农业逐步开始发展起来[1]。1913 年粮食产量为216 万t。20世纪50 年代前苏联的大开荒政策导致1954—1960 年哈萨克斯坦完成开垦荒地2 250 万hm2,奠定了其作为前苏联大粮仓的地位。至20 世纪70年代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 540 万hm2,年产量维持在2 000 万t 左右,到20 世纪80 年代年产量维持在2 500 万t 左右。历经40 年大发展,哈萨克斯坦确立为前苏联的粮食产区,每年有700 万~800 万t 粮食转运至其他加盟共和国[2]。受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前苏联时代哈萨克斯坦农业所有制为国家和集体所有,基本的生产单位为国有农场和集体农庄。其农业生产方式属于粗放型经营,粗放式的大投入,产量整体数额高,但是单位产出小[3]。
2016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依靠标准化实施民政服务对象保障政策,提高民政管理服务水平,防范民政工作风险,实现民政部门政府职能的转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性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标准化的纵深发展,在应对转型期婚姻家庭问题中具有专业优势,为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 衰退期(1992—2001年)
前苏联解体之后,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先经历过一段低潮期,之后逐渐恢复。独立后原有的前苏联整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破坏,导致哈萨克斯坦农业行业原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伴随前苏联集体原有给予农业部门的财政补贴政策被废止[4]。相对于其他经济部门,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农业生产成本高,收入低,但是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却是基础,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两种力量牵扯下导致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工业补贴农业的方式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政策。前苏联解体对农业领域的第一波冲击反应在农业部门直接没有了政府补贴这项大头收入[5]。立即传导至农业领域,哈萨克斯坦农业种植面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和农业产量随即下滑。哈萨克斯坦粮食种植面积从高峰期的2 260 万hm2 下滑至1996 年1 719 万hm2,至1999 年仅为1 220 万hm2[6]。种植面积的下滑原因众多,其中农业补贴取消和政府无力在农业领域加大资金投入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在政府层面反应为混乱的政治体制和“休克疗法”,导致政府无暇顾及农业部门,更无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等。农业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比为11%,这一比例决定了政府在决策中给予农业的资源投入的积极性本身并不高。而农业生产的自身特性却要求政府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在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政府对于农业的基本政策是保持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这一红线即可。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因此有充足的能力和自信实现自给自足的基本要求[7]。这些有利的因素使得哈萨克斯坦政府在独立初期大规模地减少对农业行业的投入。
第五,从事农业的人口移民等原因导致了独立初期(1992—2002 年)农业产值下滑等一系列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1990 年以来,约356 万人口离开哈萨克斯坦,每一个城市和农村都有人离开,人口总量从前苏联解体前的1 700 万人下降至不足1 400 万人。对于本身就地广人稀的哈萨克斯坦这无疑是一场灾难。356 万移民人口属于非哈萨克族的俄罗斯族、德意志族等少数民族,其中绝大多数是哈萨克斯坦各个经济部门的中坚力量[10]。因哈萨克斯坦主要粮食产区与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区基本一致,位于北部地区的-科斯塔奈州、北哈萨克斯坦州和阿克莫拉州,导致全国减少了约100 万农业人口。短期内,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的俄罗斯族劳动力数量急速锐减导致大片原有的良田不得不被荒废。因大多数俄罗斯族属于农业生产领域的技术骨干、机器设备操作和维修人才、中上层管理者及农业化肥、农药、设备等配套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中高级人才,俄罗斯族劳动力出走不可避免地打击了哈萨克斯坦农业行业。
第四,是整体经济下滑不可避免地拖累了农业。独立初期新成立的政府对工业、 能源业和服务业实施了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了价格。在货币贬值和金融寡头等因素作用下,非农业产业价格飞涨。而在农业领域,农产品价格依旧由政府严格管控,禁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当时农业生产者不得不以市场价格购入生产资料,而以政府低价出售农产品。这是导致农业被荒废的原因之一。1995 年哈萨克斯坦政府开放了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是由于哈萨克斯坦整体工业实力的下降,农业产业化和深加工力量不足,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并没有伴随工业、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同比增长[9]。农产品价格基本上维持在低位,农业生产者包括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中小微企业和农业联合体等并没有在农业市场化改革之中实现收入的同比增长。可见哈萨克斯坦农业依旧处于市场中的弱势地位。而市场化的另一个结果是私有化的金融机构给予农业资金支持的缺失。金融业作为农业的重要补充,是农业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理应是哈萨克斯坦政府治理农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私有化的金融机构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向低收入、高风险的农业贷款。这进一步加剧了哈萨克斯坦农业的衰退。
历经多年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阵痛和农业领域自身的发展规律,哈萨克斯坦农业逐步恢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哈萨克斯坦自身广阔的土地面积,这是哈萨克斯坦农业生产得以恢复的基础。尽管已经实现恢复性增长,但是哈萨克斯坦农业的部分指标依旧没有恢复到前苏联的水平。例如单位生产率依旧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并没有得以改善。2002 年哈萨克斯坦农业产值占GDP 比例为8.3%,但是农民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35%。这一数据表明农业部门的发展状况依旧不容乐观。而2000 年之后依托世界能源价格的上涨和国内能源领域改革的初步成功,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终于逐步摆脱了因前苏联解体而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而得以恢复性增长,保持了GDP 高速增长的势头,2003年GDP 增幅高达9.3%[11]。整体经济的向好为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带来机遇,这是其得以恢复的原因。政府收入的增加使得财政支出到农业领域的资金和补贴保持上涨。更因为农业是哈萨克斯坦经济部门中最大的优势产业之一,其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是政府实现经济多元化逐步摆脱对能源经济过度依赖的潜力股。因此2002 年哈萨克斯坦政府颁布了《2003—2005 年国家农业粮食纲要》,为国内农业经济制定了短期的发展战略。粮食产业作为哈萨克斯坦农业领域的优势部门被确立为优先发展产业,由政府专门设立部门和专项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发展。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宣布2003—2005 年为乡村复兴年,表示农业是国家的基石,农民是国家的中心。农民渴望农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国家将为自食其力、自谋生路的农民创造公平的环境,国家经济政策和财政支出将扶持勤劳智慧的农民。这标志着哈萨克斯坦政府从历经10 余年的政治经济混乱中抽身出来开始逐渐重视农业、 农民和农村问题,这使得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得以开始进入正轨。
第三,哈萨克斯坦新政府在农业改革方面以保稳健为主,反应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就是经历了一段是保持公有制还是全面私有制的争论。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上自政府下至普通农业生产劳动者一致认为原有的前苏联土地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的需要,原有的国有和集体土地制度的弊病众多,同时也一致反对“一步到位”式的私有化土地政策。因此独立初期实施的《土地改革法》 一方面寄希望于新的法律能够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克服农业危机,但是又基本上维持了原有的前苏联的国有和集体土地所有制度[8]。历经复杂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至2003 年颁布实施的《哈萨克斯坦土地法典》中才最终确认推行土地私有制。在土地所有制改革方面的犹豫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政府为避免过度干预导致农业经济失控和防止“一次性”私有化可能产生的新危机的考虑,而另一方面长时期的法律法规混乱也制约了独立初期农业领域的改革和农业领域指标的快速恢复。
2 恢复期(2002—2007年)
1.2.2 创新发散思维。在传承中国园林艺术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有创新的发散思维,需要结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功能需求。灵活运用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不生搬硬套,才能真正发挥出古典园林艺术魅力。
传统课堂形式过于沉闷,引入多媒体,利用动画、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容易忽视的是多媒体最终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要配合教学进程使用,一味的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媒体承载的知识点过于密集,教学内容节奏过快会导致原本注意力更加分散,超出学生认知负荷。媒体的使用减少了师生互动,单向传输的多媒体在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003年《哈萨克斯坦土地法典》颁布实施,哈萨克斯坦农业领域的基本法得以实施,其标志着哈萨克斯坦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哈萨克斯坦政府和人民期望通过此基本法结束混乱的农业改革,确立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推动农业部门的全面复兴。通过立法国家准许农业用地私有化,进一步完善哈萨克斯坦的人、资金与土地的关系,发展农业用地市场。其中《土地法典》明确可以向外国公民出售土地。该法典的意义在于向全球投资者表明哈萨克斯坦土地私有化的方向,并不奢望可以吸引到外国投资者参与哈萨克斯坦土地私有化的进程。其原因在于全球农业利润主要来源于其所在国的政府补贴而不是农业生产本身。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的希望是基于自身的力量尤其在于明确国家依法保护土地私有权并调动国内从业者的积极性,而不是外国投资者。《土地法典》实施一年后的效果表明,仅有3 万hm2的农业用地被私有化。原因在于农业用地价格过高,大多数的农业从业者更倾向于向国家租用耕地,而非购买。尽管已经颁布实施了《土地法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只是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新起点。正如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奢望一部法律来解决哈萨克斯坦农业面临的所有问题,这并不现实。在《土地法典》的规范指导下,哈萨克斯坦政府实施了国家农业食品三年发展计划、农村发展三年计划等,农业迎来了恢复期,2003—2006 年农业投资增长了6.2倍,达到400 亿坚戈,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等,同期农产品总值增长了1 倍,达80 亿坚戈。至2006 年哈萨克斯坦农业产值同比增长3.8%。2007年受国家投入的加大等利好因素尤其是良好气候的眷顾,哈萨克斯坦粮食产量高达2 200 万t,基本恢复到前苏联的水平[12]。
3 稳定期(2008年至今)
建国以来,哈萨克斯坦农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是依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 的基本局面,反映在数据上,2008—2012 年哈萨克斯坦年平均粮食产量为1 720 万t,2011 年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 690 万t,2012 年下降到1 290 万t;2013 年粮食产量1 823.11 万t;2014 年1 761 万t;2015 年粮食产量为1 870 万t;2016 年2 316 万t;2017 年产粮2 060 万t。通过上述数据可见,哈萨克斯坦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在2 000万t 上下,波动的原因在于当年气候直接影响到产量[13]。自独立以后,虽然历经多年的建设,哈萨克斯坦农业规模依然无法上升到高水平阶段,进入到了平稳发展期。而从农业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属于瓶颈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是农业收益率低,政府、企业和农民无意于在农业领域持续性地增加投入,更不要谈扩大经营。尽管有所改善,但是哈萨克斯坦75%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属于前苏联时期的遗留产物,为“废物重复再利用”[14]。从农业水利设施的更新程度可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换费用几乎等于无利可图,哈萨克斯坦农业从业者大多数处于微利经营的初级阶段。对比农业发达国家,美国每位农业从业者年平均产值是3.8 万美元,澳大利亚是2.2 万美元,加拿大是1.7 万美元,而哈萨克斯坦则为900 美元。低收入从根本上抑制了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哈萨克斯坦农业的发展。第二是低端的国家工业水平是抑制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国际市场表面看,哈萨克斯坦粮食产量和出口量已经排名全球前十名,粮食生产加工和出口是其经济部门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但是基本上属于粮食初级加工产品——面粉的低级阶段,主要面向周边中亚国家和阿富汗等不发达国家。自土地私有制度确立以来,土地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大多数的土地属于国家和家庭农户所有,少数大规模的农业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中小微农业企业数量和质量较低。整体上,较低的农业市场化水平抑制了哈萨克斯坦本国的深加工能力的提升。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生产,生产能力不足的结果之一是哈萨克斯坦国内44%的中高端农业消费被俄罗斯、土耳其和中国企业占据。第三汇率波动抑制了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哈萨克斯坦的经济结构属于外向型经济体。建国以来,哈萨克斯坦主要依赖能源出口、政府投资和国民消费,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占比最高的能源出口收入约为34%,这导致哈萨克斯坦经济整体上受制于国际市场,能源出口收入则直接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整体经济结构受制于汇率波动,农业部门不可避免。世界粮食价格主要受到供需关系影响,而在哈萨克斯坦,汇率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非供需关系。原因在于哈萨克斯坦农业出口依赖国际市场,农业生产所需的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高中低端设备则依赖进口。另一方面,相对于周边国家哈萨克斯坦属于区域性大国,领土面积辽阔属于潜在的农业发展大国,但是人口数量仅为1 700 万人,这决定了哈萨克斯坦农业市场的规模较小,“走出去”是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而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本必然是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数之一。
参考文献
[1]赵常庆.哈萨克斯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纳扎尔巴耶夫.纳扎尔巴耶夫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Melissa Alexander.Focus on Kazakhstan,Quality Problems,Weak Infrastructure Hamper Wheat Export Expansion[J].World Grain,2003(6):18-23.
[4]纳扎尔巴耶夫.探索之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5]纳扎尔巴耶夫.站在21 世纪的门槛上[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
[6]李宁.哈萨克斯坦部分非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3):20-32.
[7]李宁.哈萨克斯坦小麦产业的发展与问题[J].小麦研究,2013(1):17-27.
[8]纳扎尔巴耶夫.前进中的哈萨克斯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9]Address of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Nursultan Abishuly Nazarbayev to the People of Kazakhstan.A New Decade,a New Economic Growth,and New Opportunities for Kazakhstan[Z].2010,2.
[10]纳扎尔巴耶夫.在历史的长河中[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李宁.哈萨克斯坦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6):40-46.
[12]纳扎尔巴耶夫.时代命运个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3]李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哈萨克跨国民族问题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2-65.
[14]麦德维杰夫.无可替代的总统纳扎尔巴耶夫[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 2019—03—20
标签:哈萨克斯坦论文; 农业论文; 粮食论文; 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