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春朝 江苏省盐城市马沟小学 224056
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播放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对年轻的夫妇搀着一个刚牙牙学语的孩子,孩子天真可爱,夫妇尽心尽责;时间流逝,孩子长大,搀扶着年老的父母,像一棵参天大树,为父母遮风挡雨。广告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呈现得淋漓尽致。我想以此为素材让学生写一篇习作,相信能让学生联想到很多温馨的画面、许多萦绕耳旁的轻声细语。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又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好素材。现在的小学生一见到写作文就头痛,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无从下笔、无章可循,总之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纵然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空话大话成堆,套话固定模式屡见不鲜。老师们也犯愁:为什么学生们的水平就这么难提高呢?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模式都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们的心里话表达出来都一样呢?是巧合吗?陷入沉思和反思中的我在看到这则广告后不禁茅塞顿开,我想这则广告也不是作者刻意编造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从真实平淡的生活中来,又真实地反映了平淡的生活,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镜头,生活之美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以小见大,从一粒沙中见沙漠。从平凡中挖倔不平凡,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要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和激情飞跃呢?所以小学生要多留心观察,多动脑去想,勤写日记多练笔。下面是我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多观察生活,勤搜集写作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有机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成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生活中一个个的小片段也可以有机组合成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留心观察生活,多思考,让真情自然流露,即可创作出一篇好文章。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平时我最喜欢批改学生的日记,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傻,认为我在干分外之事,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每当这时,我就感觉好像在与同学们交谈,走进了学生们的内心。日记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途径,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一种重要渠道。每改完一篇日记,我的心情都是快乐的、放松的,因为他们开始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留意生活的美、为写作搜集素材,同时不断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写作难并不是学生没有话可说,而是羞于表达或词汇积累有限。课间我留意到同学们这里一群,那里一堆,叽叽呱呱说个不停,讲故事,猜谜语,谈论身边的人和事,谈得津津有味。这时,老师要鼓励他们拓宽思维,有条理地叙述并把这些话记录下来,相信其中不乏好文章。当然,老师平时还应该要求学生摘抄一些妙词佳句,写作时灵活运用,就能让文章变得有声有色、更加出彩。
二、创设情境,亲身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老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积极、健康的活动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欲望。例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老师不在时……》的习作,于是,上课时,我故意迟去了十分钟……当我走进课堂宣布了习作题目后,只见同学们略加思索,就提笔疾写,不一会儿,一篇篇流露真情的习作跃然纸上。有了真实的生活就会有真实的内心感受,也就能写出流露真情的文章。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三、感悟生活,升华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同的学生对生活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在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的感悟和表达方式。我在授《负荆请罪》中,让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和廉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幕,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和宽容大度。学生开始有点茫然,但两三次演下来,同学们立即若有所悟,我知道他们体会到了文本的内涵、了解了人物所体现的情感。我再叫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写下来,就是一段很好的写作素材了。不仅如此,我还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让每个学生勇于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想法。老师在习作中要理解、尊重、珍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四、生活再现,吐露真情
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怎样让学生乐于表达呢?教师要引导了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情感,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以及深沉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的习作就离真实和精彩不遥远了。
总之,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到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欣赏他们可行的想法,为他们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真实作文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写作欲望和灵感!只有让孩子明白知行结合的重要性,多观察,多实践,多积累,多练笔,将习作的每个环节落实到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我们教的孩子才能从害怕写作的阴影中走出来,写作才会成为孩子的最爱。
论文作者:孙春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4月总第15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学生论文; 习作论文; 同学们论文; 他们的论文; 老师论文; 我在论文; 生活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4月总第15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