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研究
温泉 洛阳理工学院 人文与社科学院
摘要: 伏牛山文化圈处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地带,不但秉承中原广博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区域人文背景。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将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与乡村经济统筹发展,从现实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社会条件来拓展乡村旅游产品领域。针对目前两者结合在深度开发上、布局上、政策管理上等的不足,从全域旅游理念出发,系统研究伏牛山历史文化的特色,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的全方位促销模式,为河南省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伏牛山;乡村旅游;全域旅游
伏牛山居“天下之中”,地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汇点,延绵八百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河南省平均海拔最高、幅员最辽阔、人类活动相对稀少、自然保存相对完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山区。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发展、演变、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伏牛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
莳绘是一种古老的漆工艺,其名称源于“漆树”(Urushi),“漆树”的树脂每年收货一次,但数量极少。收集三至五年,经过陈化、加工处理制成生漆。莳绘大师逐层上漆,每一层极为纤薄,然后施撒许多微小虹彩颗粒,赋予其独特的深度、亮度和细微差异。只有极少艺术大师才能精通这项技艺。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中的开发,既是对历史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是当地居民生计模式变迁的推动力。从乡村旅游的角度进一步开掘伏牛山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达到生态、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再者,将公众参与性纳入民居植物文化的研究中去。让公众亲身参与到民居植物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中,包括公众意愿、问卷调查等方式,形成系统、详细的民居植物文化信息,为民居的植物设计、植物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研究数据和方向帮助。
一、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
中原地区乃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长期为政治经济中心,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而伏牛山地区地处中原西南,不但秉承中原广博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华夏文明根祉重要所在地,还以自身的历史文化细细雕琢伏牛山地区的人文传统。对洛阳、南阳的地域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构成本区独特的区域人文背景。
庞庄水库上游没有排污口,点源污染基本不会发生,但也存在。如正在修建的太焦铁路工程,就出现过污水排入水体情况。
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进一步通过乡村旅游被发掘利用。乡村旅游是历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开发伏牛山特色乡村旅游区,可以有效地推动我省乡村旅游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网络化、开放式、一体化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进步和文化繁荣,实现经济效益与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效结合。
再次,文化管理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相互沟通较少,对历史文化资源景观缺乏合理开发和保护,乡村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也容易产生矛盾。致使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无法很好地统一规划和运作。
就目前发展来看,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积极促进旅游产业尤其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国家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及伏牛山的扶持及关注力度也加大加强。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后,我国把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从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三方面制定了政策措施;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包括伏牛山地区;《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河南省印发《关于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也将伏牛山的脱贫作为一个长期计划实施。这将极大地促进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些都为伏牛山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深入开掘伏牛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内在要求,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深刻影响着河南的现在和未来。
首先,伏牛山乡村旅游没有充分依靠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缺乏相应的人文及历史内涵,两者融合度不高。尤其是市场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对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不足,确实系统化、整体性的旅游营销活动,伏牛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增添与维护意识欠缺,游客体验项目也很少,对于当地文化的感受度和认知感不足。
教学中要以紧扣教学重点为基础,精选关键问题,改变重点不突出、满堂问的毛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读为主,有足够思考的空间,进行创造性学习。一堂课的教学不能离开主线、重点,否则支离破碎,达不到效果,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一是系统研究伏牛山各区域历史文化的特色,将其文化精髓根植于乡村旅游中,深入挖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
(4)经分析、判断和查清渗水范围或裂缝分布、走向、宽度等,然后对其凿至一定深度,一般为8-10cm,并在渗水范围以外各延长20 cm,将周围松动的混凝土全部凿除,在凿开的凹槽内用快凝水泥浆埋设压浆咀,其间距通常为1. 0 m左右。在压浆嘴上接上轧头、伸缩竹、软管等装置,用压浆机将防水砂浆或化学浆液(聚氨酯、丙凝、水玻璃等)压人,填满孔隙和裂缝。压浆一般自上而下进行,并记录时间,直到孔隙内浆液已经饱满,才能停比压浆并记下压入浆量。
三、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其次,伏牛山乡村旅游在布局上相对分散,且同质化旅游开发过多,旅游景点相对单一,缺乏个性化、精致化。现代旅游经过长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精致化旅游的时代,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挑别。精致化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成为时尚。
首先从伏牛山独特的自然禀赋所承载的文化旅游因素入手。比如在乡村旅游中,土特产、节庆活动、抽象人文等也可以很好地与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据统计,本区土特产、工艺美术品、景型景观等多达15个。以菌类和辛夷为例。
伏牛山地区的西峡、栾川、嵩县、鲁山、汝阳等都是产菌大县,菌类食品多采自天然,品种多样,是颇受欢迎的绿色食品,若能与伏牛山丰厚的中医文化结合进行宣传,进行野生中药材观光、长寿村探秘等活动,必将成为本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还比如南召辛夷。辛夷是辛夷树的花芽,又称玉兰花,为珍贵药材,是治疗急、慢性鼻炎的要药,对感冒闭塞头痛也有奇效。如果可以依托洛阳牡丹、开封菊花的知名度,举办辛夷花会,塑造“伏牛辛夷”的品牌形象,以观民俗、赏辛夷、品美食等一系列历史文化为底蕴的乡村文化旅游,势必会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不竭动力。
其次从伏牛山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入手,结合各区不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文化取向、人文涵养等方面,使旅游者现场认知感受到的跨时空的历史文化气息及强烈的乡村气息。
从具体上讲,可以选定古民居、古村落、古街道等进行保护和重建,以创意为中心,在保护和重建中提炼原真性和特色性,以历史文化为基础,活化乡村历史文化。比如建筑文化、姓氏文化、宗教文化、作坊文化、中医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婚庆文化、茶酒文化、耕读文化等等。把原生态乡村景观、风貌、脉络及建筑遗产实物,融入乡村旅游中,融入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原真价值。
伏牛山各区域的县志、族谱等文献记录是最原始的文化取向根基,里面蕴含着独特的村落文化。“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环境差异、民族风俗不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能和本土历史文化有机结合,重塑古风,体现出传统文化自信。这些文化,可以存在于乡村村民的生活方式里,也存在于村民的劳作方式里。
中原文化的积淀,优美的风光,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给伏牛山地区留下了数量丰富、品位较高的历史文化资源。物质文化上,冶金、陶瓷业最为发达,生产的宝剑、兵器、汝瓷、钧瓷等驰名遐迩。精神文化上,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寻根文化和名人文化旅游资源比比皆是。
对于我国采用“精明增长”理念,多位学者都强调“不能离开中国实际条件而生搬硬套”。程茂吉(2013)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精明增长借鉴的重点不仅是其具体做法的借鉴,如何利用合理的政策使得这些做法与条件相组合产生合力的借鉴与运用”。
二是从全域旅游理念出发,以景区为基本单元构建功能有别、等级不同、互相开放、互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实现伏牛山地区内部、伏牛山与外部的空间一体化。
全域旅游理念对旅游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大战略,即产业融合战略、产城互动战略、和而不同战略。以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共同规划、协调发展,以全村、全镇、全县为范围层层推进,避免同质化竞争,实行“一村一品”、“一户一态”的差异化发展模式,以文化旅游为方向,以开展乡村旅游为任务,把生态产业作为富强产业。突破传统的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寻根文化等基本内容,加强红色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等方面的发掘,为伏牛山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开阔的发展路径;加强文化旅游宣传力度,重点加强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突出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
三是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的全方位促销模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特色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本质上说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制衡的有机整合,只有各利益体共同参与并达成发展规划上的一致,才能和谐稳定地向既定目标发展。因此,在发展中要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市场共拓、产业共建、相互嵌入、优势叠加。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经从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复合型发展,个性化、创意化、精致化成为了新时期乡村旅游的特色。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旅游交通的智能化、敏捷化,加快旅游交通体制的改革,实现游客在空间上的位移。
实现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从伏牛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出发,充分挖掘、适度引导、合理利用,为乡村旅游充实丰富的文化细节,增添无限的文化魅力,将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与乡村经济统筹发展,建立人居、休闲、创业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经济带,实现生态、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的新发展,为河南省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项目: 本文来源于2018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伏牛山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研究》,立项号:2018B140。
作者简介: 温泉(1979.12-),女,汉族,祖籍湖南南县,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
标签:伏牛山论文; 乡村旅游论文; 全域旅游论文;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