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和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学习邓小平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才有论文,生命力论文,思想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认真的思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他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江泽民总书记几次提出要划清几个重要界限,其中第一个界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曾在多种场合下严肃地提出过两个紧密相联的重要问题,一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以下凡引此书仅注卷号及页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3,137),特别是“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3,291)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并成为无产阶级和各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遇到了严重的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切成败得失,固然与变化了的条件及诸多因素有关,但不能不说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及无产阶级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实践有关。就我国的历史发展来看,情况同样是如此。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全党基本上取得了共识。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却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态度:一种是把它当成教条,从中找现成的答案,一旦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或现成的答案不能完全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就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没有用了”,或者认为人们的新的实践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一种是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从中找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探索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明等人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结果招致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毛泽东等人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找到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实践,也走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曾一度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因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重大损失。毛泽东逝世后,中国的路怎么走?社会主义建设怎样进行?尖锐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两个凡是”与“实践标准”之争,实质上说是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之争。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之争也不时出现。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长期未决的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需要。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项伟大的实践。伟大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个科学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不可能在书本上给后人留下解决现实问题的锦囊妙计。因而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历史条件、不同国情下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不能照搬别国的社会主义模式。邓小平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左”的路线对人们思想的干扰和桎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人们思想造成的禁锢,在我们干部中,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破除一切从本本出发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他们不敢面对现实,不愿开动脑筋,不按实际情况办事,遵循的是“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2,114)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中,来自右的干扰也十分严重,有的人假借改革开放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因此,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排除“左”和右的干扰,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
第三,是建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1984年他在进一步系统论述这一理论时,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提并论,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63)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开幕前夕,他又指出: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为了阐述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有正确的理解,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则。因为,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产生失误,势必会带来实践中的重大损失,而要避免实践中的损失和挫折,就必须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开始做起。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不能正确理解或有意歪曲,就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用它去指导实践,指导行动了。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政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因此,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构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第四,是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界限,坚持捍卫马克思主义,反击国内外诋毁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遭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诘难,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逐步发展的。我国从粉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之后,逐步恢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来面目,但也出现了一股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极少数人或者“公然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对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或者口头上拥护马列主义,但是反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为此,1979年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项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80年代他反复讲“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他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80年代末,随着苏联东欧的剧变,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消失了”、“失败了”、“没有用了”的论调盛行,国外资本主义又趁机掀起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浪潮。为了捍卫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又专门谈了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问题,对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指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可逆转,但道路是曲折的,“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这实际上是对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近百年的历史经验进行的科学总结。他表示坚信,只要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世界人民将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的科学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么他又是怎样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呢?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3,382)
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曾在不同的场合下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比如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2,171),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它的体系,否则非犯错误不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3,137);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的立国之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63);等等。但在邓小平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量论述中,谈得最多的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的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都必须和变化着的实际相结合。为什么呢?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阐述他的马克思主义观时,突出地强调了实事求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应有理论地位。他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精辟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所决定的。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向社会实践、向科学技术、向当代思想文化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它始终与实践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在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吸取营养;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以实践为最终依据,在总结和概括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够胜利?就是因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俄国革命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俄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因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3,213)
第二,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恩格斯在晚年曾一再强调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不断与时代变化的结合中,与各国具体国情结合中,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邓小平历来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1985年他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3,118)针对一些人认为现在搞建设,只要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必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认识,他指出:“这是一种误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认为,毛泽东同志“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2,118)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加强我们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同实际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毛泽东早在1938年10月就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34页)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1,258)“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2,118)为什么呢?马、恩、列、毛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神,脱离不开他们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对问题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水平和自身的认识水平,总是要经过由浅入深、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3,146)邓小平深刻地分析到: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观点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定的具体问题提出的,没有脱离一定时空,处处适用的灵丹妙药。“个别的论断……无论是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2,171)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普遍性,那也只能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理解,不能生吞活剥经典作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个别词句。
邓小平认为,实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理论也必然随之发展。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3,42)在当代,“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3,291—292)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按照实际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只知道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原话,“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143),讲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阶级、政党和领袖,都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列宁、毛泽东是如此,邓小平也是如此。从邓小平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量论述来看,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辩证而科学的。这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既重视学习又重视信仰、既强调坚持又强调发展等方面。他不仅要求自己而且要求全党同志,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信仰、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结合起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为我们搞改革开放,不能丢老祖宗。不仅如此,邓小平还把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注重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概括新结论。
由此可见,邓小平并没有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而是以此为起点,用巨大的政治勇气去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并以此为依托,用巨大的理论勇气去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恩格斯曾就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出过:“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1页)实际上,邓小平正是这样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拨乱反正、批判“两个凡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正确评价毛泽东个人的功绩,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再到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反映了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可以说,正是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胆略和气魄,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特有思维和智慧,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与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紧紧结合在一起,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因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目标步骤和原则、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科学态度和理论创新,使其成为当代中国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正是依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健康稳步地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从此,在党的旗帜上继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之后,又写上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意义极为重大而深远。坚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迫切需要,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的需要,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根本保证。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