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城市群竞争力比较研究_旅游城市论文

中国旅游城市群竞争力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旅游论文,城市群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国外关于旅游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城市的规划与管理、旅游城市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旅游营销研究、旅游城市化研究等方面,且以单个城市的案例研究居多。国内则将研究重点放在旅游城市概念与特征探讨、旅游城市整体系统研究、旅游城市形象研究、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遍布建设、规划、地理、旅游、生态、经济、社会等各学科领域。国内外对旅游城市的规划建设研究较多,更多的是从微观角度对单个城市发展进行研究,缺少系统全局研究和对旅游城市本质的认识。旅游城市群是在旅游业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旅游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关于“旅游城市群”概念的表述,无论在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方面都处于一种模糊和空缺的状态,仅是在认识高度达成一种共识。旅游城市群作为一种空间现象已经存在,且郝滢洁(2008)、马勇和李芳(2010)等在其研究中也提到了“旅游城市群”一词,但都没有对其进行明确说明,基于旅游城市群的理论探索是本文研究目标之一,可为今后旅游城市群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

目前国内已形成具有旅游城市群特征和内涵的旅游区域,旅游城市群这一形态应运而生,即认为是由一定数量的旅游城市组成,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对区域旅游业、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学者们对旅游城市及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已很多,但明确以“中国旅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的分析研究却几乎没有。因此,本文选择目前国内典型的旅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模型,力求为旅游城市群整体提升战略提供可行建议。

二、旅游城市群竞争力比较分析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一)旅游城市群相关概念

1、旅游城市群定义

构成现代旅游区域的空间表现单元是旅游城市群,其组成要素包括旅游中心城市(指各级城市)、旅游网络(指交通网、流通网和通讯网)和旅游腹地(指中心和网络的吸引范围)。所以旅游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旅游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旅游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旅游集合体”。

2、旅游城市群内涵

旅游城市群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首位度(一般以经济总量居第一的中心城市与经济总量居第二的城市的比值来衡量)较高的旅游中心城市。作为旅游城市群,必然要有一个旅游中心,才有凝聚力和集聚功能;旅游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越高,其凝聚力和集聚功能越强,该经济圈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能也越大。第二,若干腹地或周边城市。它们既是中心城市经济能量释放或扩散的接受地,也是支撑中心城市发展的要素资源供给源和重要的市场区域。第三,中心与腹地的内在联系紧密,具有“极化—扩散”效应。根据空间引力模型(或重力模型),中心与腹地的联系强度与关联的能量(GDP、人口、资本积累等)成正比,与中心至腹地的距离呈反比。

3、旅游城市群特征

(1)旅游中心城市具有显著性、拓展性与动态性。旅游中心城市处于旅游城市群的核心与支配地位,具有显著的特征。旅游中心城市具有对其他旅游地区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聚集和扩散的功能,它不是一个孤立和封闭的区域,而是与其他旅游城市进行着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等的广泛交流,于是旅游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

(2)旅游交通网络具有连接线和开放性。旅游城市之间通过旅游交通、旅游网络连接在一起。旅游交通是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使离散型的旅游城市空间布局向网络型发展,旅游信息的流通性和开发性是构成旅游网络的软件基础。

(3)旅游腹地具有模糊性。旅游城市群内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旅游城镇腹地,无论是旅游中心的发展和变化,还是旅游交通网络的完善和进化,都使旅游腹地边界无法准确划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范围、结构、功能、对外联系和旅游要素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二)构建旅游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旅游城市群竞争力比较评价指标选择

综合旅游城市群的构成要素和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构建旅游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指标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可以观测的随机变量即显在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以再现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因子分析中将其称为公共因子,它们可以反映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说一个维度。通过几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能够简化众多原始变量及有效处理指标间的重复信息,所以其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合理性。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的因子分析模块完成运算过程,得到预期结果。

三、中国旅游城市群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四大旅游城市群选择依据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根据“十一五”规划,未来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各个大城市区,特别是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这三个大城市群集聚,三个大城市群在国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具有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城市集群的潜力,其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和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溢出是它成为旅游城市群的重要依托,继三大旅游城市群之后,国家旅游局牵头组织编写的《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定位使海峡西岸旅游区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大重点旅游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四大旅游城市群原始数据和综合实力

目前各种研究关于四大旅游城市群的地域范围的表述并不统一,本文所研究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群由上海市、浙江省7市和江苏省7市,共计15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珠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群包括9个城市;京津冀旅游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7市,共计9市;海峡西岸旅游城市群包括福建省9市、江西省4市、浙江省3市、广东省4市。

本文运用2008年统计数据对比四大旅游城市群经济与旅游条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旅游综合实力的四大类影响因子及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多层面的分析。从表2对四大旅游城市群的综合实力排名和平均水平分析可以看出,长三角位居首位,且几乎每项指标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上,相反,海峡西岸名列末尾,几乎每项指标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所以,两大旅游城市群的总体实力相差甚大,而京津冀和珠三角位于第二、三位,与长三角实力相差较小。

(三)四大旅游城市群竞争力相似性分析

1、共具完善的旅游城镇等级体系

四大旅游区域内均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旅游核心城、新兴的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型城市、港口集散中心、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形成不同的等级系统,不同旅游地之间,无论是同等级别的旅游地之间还是低等级与高等级的旅游地之间都存在着空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如表3所示。

2、各显特色的旅游资源体系

通过比较四大旅游城市群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可以看出四大旅游城市群均为综合性复合型旅游区,但同时又各具特色。京津冀旅游城市群以历史遗产类的观光旅游资源为优势;长三角旅游城市群以私家园林、湖泊观赏和度假旅游资源为优势;珠三角旅游城市群以“一国两制三地”制度文化旅游资源为优势;海峡西岸旅游城市群以体现祖地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的海峡西岸文化旅游资源和山海资源为优势。

(四)四大旅游城市群竞争力差异性分析

1、旅游接待竞争力差异

从SPSS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旅游接待力的10项原始指标,提取前两个公共因子后,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3.801%,即原始变量的信息留在了模型之中,且两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因此,提取两个公共因子是合适的,就是说,可以用两个公共因子代替那10个原始指标,达到精简指标的目的。从最大正交旋转因子模型输出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在星级宾馆数量、低星级宾馆数量、床位数、旅行社数量、国内百强社数量、中等学院以上(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中专及以上院校数量七个原始指标上有高载荷,说明该因子主要反映这七个方面的信息,结合定性分析可以将其命名为“接待设施竞争力”;第二个公共因子在高级宾馆数量、国际百强社数量、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三个原始指标上有高载荷,说明该因子主要反映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结合性分析可以将其命名为“品牌竞争力”,如表4所示。

无论是从城市旅游接待的设施竞争力还是品牌竞争力方面,无论是旅游接待的硬件和软件实力,长三角都以绝对优势位居首位,而海西都处于落后地位。其主要差距体现在一些高星级宾馆、国内和国家百强旅行社的数量的悬殊,造成旅游接待实力和等级不等,另外,在旅游接待者的素质方面,四大旅游城市群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体现在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数量和在校学生方面。

2、旅游产品竞争力差异

运用上述分析方法,对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取两个公共因子,即资源成熟度和资源丰富度,排序结果见表5。

海西在旅游产品竞争力方面综合实力排在第一位,资源丰富度在第一位,成熟度在第三位,而珠三角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公共因子竞争力方面都属末位。由于福建省在全国占有两个世界遗产景区以及拥有2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相对于长三角(15个)、珠三角(7个)、京津冀(10个)国家级风景区的数量,资源等级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所以在旅游产品方面有着较强的竞争力,且整体较为成熟。按照4A和5A级景区的数量和所统计的资源丰富度,长三角以189位居第一,海西以66、珠三角以57的巨大落差位于三、四位,所以珠三角和海西应积极进行景区建设和申报工作,丰富旅游产品。

3、产业发展竞争力差异

对产业发展竞争力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即产业规模竞争力、产业效率竞争力和产业盈利能力竞争力,分析结果见表6。

从以上关于经济实力的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出,海西在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方面远远落后与其他三个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作为中国最早的三大城市群已经基本成熟,而海西发展的相对滞后,造成在整体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不仅局限于旅游这单一方面,而且需要整个社会的全面努力,才能推动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与相邻的发达地区接轨。

4、区位优势竞争力差异

对区位竞争力提取两个个公共因子,即交通影响力和区位影响力,分析结果见表7。

长三角在区位综合实力方面占据首位,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成熟的交通网络共同实现了长三角在交通和区位上的影响力。京津冀旅游城市群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为其区位的优势力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海西在区位综合实力上相对落后,但是其存在一定的交通影响力,这得益于“大三通”以来,福建省成为台湾人民回大陆探亲的重要通道,以及在海西开放赴台游组团社也提高了海西的交通地位。

四、中国旅游城市群竞争力提升策略

综上所述,中国四大旅游城市群的竞争力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各个旅游区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和相应的政策和对策。

(一)强化旅游各级城市功能

旅游城市群的发展需要旅游各级城市发挥其功能,旅游中心应具高度集聚和扩散功能,旅游次中心承接旅游中心辐射,疏解旅游核心城过于集中的城市功能,二级、三级旅游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郊区城镇应加强其城市化的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规模效应,通过合理的交通配置和经济要素,充分培育功能型城市和一些港口集散城市,与旅游中心和次中心的功能衔接,使分散的旅游城镇体系化。以长三角旅游城市群为例,应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着力培育其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内次中心城市——南京和杭州的综合实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促进各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而京津冀旅游城市群应依托其独特的双核驱动结构,定位于引领区域、全国及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功能,七个次中心城市应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原则,承接京津的辐射,积极推动滨海新区、通州、顺义和曹妃甸等新兴城市发展。

(二)依托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

首先,以现代化交通体系为依托,建设一体化城市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各旅游城市应当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城市轻轨、城市群内联络线在内的现代化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四大旅游城市群均有港口城市,港口交通是其重点发展对象。如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区域交通体系建设,一是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是建设主枢纽港(大小洋山港),建设集疏运系统,促进形成各港口的合理分工;二是与城市体系的完善紧密结合,基本目标是使三角洲地区任何两个地级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都能控制在4个小时以内,其中上海到各个地级城市在3个小时以内。

其次,促进旅游城市群地区人流、信息流的合理有效流动。实施建设一批集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网络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各级旅游集散中心设施,取消公路等地方收费项目,以利于旅游车辆畅通运行;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构建覆盖旅游城市群的无时空障碍的旅游一体化信息网络,整合区域内外、国内外旅游信息资源,并及时充实旅游信息数据库;建立城市间旅游信息查询服务互动系统,如网上旅游、网上查询、预订等多项服务,拓展旅游电子商务服务领域;建立各市旅游服务设施相关部门之间快捷畅通的信息连通机制,加强旅游信息沟通。

(三)健全“三位一体”主体格局

构建由政府、旅游企业和非政府旅游组织形成的“三位一体”的主体格局,建立多元化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是推进旅游一体化的主体,旅游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首先,在旅游城市群形成早期,市场主体尚未发育成熟,行政区划是旅游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障碍,为确保旅游业持续稳定增长,政府对旅游一体化保持多方面的积极干预,政府行为是推动一体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景区建设、宣传推介、商品研发和文化娱乐精品工程。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渐发挥基础性作用,旅游企业取代政府而成为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主导力量,政府职能将实现转变,非政府旅游组织在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方面将发挥着日益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海西旅游城市群为例,由于海西发展的相对滞后,其旅游一体化进程尚处于启动阶段,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改善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以达到区域公共产品的优化配置。但是,随着旅游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的基础上,应改革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到政企分开。同时,组建并放手发展海西城市群旅游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使其成为联系政府与旅游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推动海西城市群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四)培育互补型旅游产品

为了合理开发和整合旅游城市群旅游资源、打造区域整体优势,各省市旅游部门应积极组织旅游规划工作,对城市群旅游发展进行深层剖析,树立“大旅游”、“大市场”观,培育新型、互补型旅游产品,建立多元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如海西旅游城市群20个城市中有多个城市位于沿海地区,旅游资源难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福州、厦门、泉州、汕头、温州均为港口城市,如不能协调发展,必然会造成恶性竞争。因此,各市应优化整合旅游要素,对于相似的资源,通过整合将旅游产品做大、做精,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总体效益;对于互补的旅游产品,提高质量,利用类型与数量优势,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扩大旅游活动的时间容量,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并用产业价值链和产品供应链将各目的地充分整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关联度大、互补性强、配套完善的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标签:;  ;  ;  ;  ;  ;  ;  

中国旅游城市群竞争力比较研究_旅游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