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石油战略发展的西南地区布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南地区论文,中国石油论文,布局论文,战略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中国的石油进口渠道主要是由中东国家沿海道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等地区,运入中国东海岸沿海港口,而未来中国的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考虑也大致沿海一线选建。和平时期,从地理便利和经济成本论这一选择显然没错。然而近年来,南海局势和台海局势一直处于诡谲多变之中,问题棘手、形势险恶,使得这一海域的稳定充满了风险和变数。一旦南海、台海有事,中国的海上油路将受阻,沿海石油储备基地也难保安全,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保障无疑将受到极大挑战。为此,从趋利避害的角度考虑,从经济发展和安全战略长远计,中国应有石油进口和储备的其它布局考虑。
一、当前中国的产油和石油消费现状、发展趋势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纯进口国,且需求量不断增加,增长速度每年大概是70%。“2000年相对于1999年,一下子就增加到13.5%,当年原油的净进口便达7000万吨”。(注:〈香港〉《亚洲周刊》2002年2月18日。)2003年头10个月,中国进口石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估计全年将进口石油8000万吨。国际能源署预计,2005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2.9亿吨,到2030年,预计中国每天将进口大约1000万桶石油,几乎相当于美国目前的进口量。近一两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石油产量却依然变化不大,年产量大约维持在1.5亿吨左右。2005年和2010年中国原油产量仅能达到1.7亿吨和1.75亿吨,理论缺口将为9500万吨和1.37亿吨。“北京石油大学经济管理系教授陈大恩估计,20年之后,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会增加到每年4至5亿吨,国内石油公司最多只能提供一半”。(注:〈香港〉《亚洲周刊》2002年2月18日。)
目前,中国陆上海上油田已勘探了多遍,很难再有大的发现。东部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已开采多年,进入后期开发阶段。西部油田,如塔里木油田,因含油层距地面往往在3000至4000米,开发成本较高。中国石油对外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从确保中国实现保持经济增长率不低于7%的目标出发,中国自力更生开发、提供自身石油能源,以保障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做法显然已不现实,而寻求能源多元化的战略,“走出去”开发海外能源,多渠道从海外进口能源成为中国今后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中国石油的进口来源地、线路和储备情况
“据统计,2001年,中国进口石油8831万吨,其中46.2%来自中东,19.8%来自非洲,18.7%来自东南亚”。(注:《环球时报》2003年12月5日。)
从目前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量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约一半的情况看,未来中国对该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不会减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未来几十年内,中东仍将是世界主要的能源来源,因为中东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65%,其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储量的35%。上述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依赖情况同时表明,中国90%以上的石油进口通过海上运输。这意味着,中国利用海外资源的战略受到许多利益方面的竞争,最危险的情况就是万一油路被切断,中国将发生石油危机。
目前中国石油的海运航线主要有3条。第一条是中东航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二条是非洲航线: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三条线路是东南亚航线: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也就是说,除中国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进口石油走太平洋航线外,从其他地方向中国运输石油都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两个“敏感区”。中国石油对这两个敏感区的过度依赖,造成其面临“马六甲”或“台海”困境,即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这两个海峡被封锁住,中国将直面巨大的能源压力。
现实情况是,中国几乎没有石油战略储备。据透露,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准备首期投资60亿元,在沿海地区建设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已圈定的基地为浙汀镇海、杭州湾附近、山东黄岛、广东大亚湾。而另有公开报道称,四大基地已经确定为镇海、岱山、大连、黄岛。(注:《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12月5日—12月11日。)但即便到2005年国家拟在江苏、浙江地区兴建的500万吨石油储备基地如期建成,也仅够全国约10天的消费量。这与同为石油消费大国美国的储备一般维持90天,最高为118天;日本的储备169天的水平是有很大差距的,甚至达不到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其26个组织成员国建立可供90天需求的石油储备的标准。(注:《人民日报》2003年5月20日。)
从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分散风险、保障石油储备源考虑,中国也重视石油的陆上运输进口。目前,中国有两条陆上通道。一条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到我国满洲里的原油通道;另一条是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到我国新疆阿拉山口的原油通道,两条通道的运输工具均为火车。(注:《人民日报》2003年5月20日。)
中国还一直在和俄罗斯商谈修建陆上石油运输管道,从其进口原油的事宜。然而在日本横插一杠的竞争下,原已早有眉目的中俄能源管道修建合作变得扑朔迷离。
按照胡锦涛主席与普京总统亲自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俄原将修建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中国大庆2247公里长,造价18—20亿美元的“安大线”输油管道。根据双方2001年达成的协议,管道应于2003年年底动工,2005年完成一期工程后便向中国输油。但日本介入后,中俄间的这一重要合作项目变得“难产”,前景更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2003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俄罗斯与普京会谈时,强烈要求俄方同意修建从安加尔斯克至俄远东港口纳霍德卡,可通往日本海沿岸的“安纳线”输油管道,并表示如果建设这条管线,日本每天将可以从俄罗斯进口100万桶石油(合每年5000万吨)。作为小泉访俄的重人成果,日俄政府就联合铺设“安纳线”输油管道事宜达成子初步协议。
据悉,日本除许诺承担“安纳线”约40亿至50亿美元的建设费用外,还表示可另再投资75亿美元,帮助俄开发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同时准备投资10亿美元用于“安纳线”沿线的经济设施建设。
在日本的插手下,俄政府在是选“安大线”还是选“安纳线”,或是先铺设“安大线”还是“安纳线”问题上的表态变得暖昧不清。鉴于这一项目的重要性及其所牵扯的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看来要指望项目在很短时间内“水落石出”已不现实,节外生枝也不是不可能。
这里且不分析中俄或日俄修建输油管道背后的政治图谋、经济因素或者安全利益,仅就眼前情况看,未来中国的大量石油进口在很大程度上摆不脱对海上运输的依赖。
三、对中国石油进口和储备不利的因素
显然,确保台湾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油路安全通畅,对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保证中国的石油进口稳定,降低中国的石油安全风险系数,建立强有力的国内石油储备基地,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有效增长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安全。然而现实情况是,近年来台海局势的风云际变和南海问题的扑朔迷离却使未来中国海上石油运输线的通畅无阻,以及沿海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充斥着太多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素。
(一)陈水扁继续当政的严重危害
2004年,陈水扁的民进党在新一轮的台湾大选中险胜连战和宋楚瑜组成的国亲党阵营,获得再度执政四年的资格。在中国政府的强硬立场和美国政府的表面文章压力下,陈水扁在其“5.20”就职演说中,虽没敢明目张胆地扯出台独的大旗,但依然用玩弄文字的伎俩,隐晦地抛出了“渐进式台烛”的诉求。在其演说中,陈水扁强调2006年要“公投制宪”,2008年要为台湾人民制定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要“借鉴欧盟区域合作的模式和思维,来整合两岸关系”,“使得人类社会原有的国家主权原理,乃至于国界的藩篱,都产生结构性的变化”,希望营造“和平自由发展、自由选择”的环境等等。为今后继续推行“台独”分裂活动埋下了伏笔。由此看,未来四年台海两岸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依然存在陈水扁不顾一切玩火突破底线的可能。在两岸关系风云变幻、越来越趋向摊牌的严峻形势下,可以料想未来的台海局势会更加动荡。一旦有事,台湾海峡油路和“命悬一线”的内地沿海石油储备基地难保太平。
(二)南沙问题纷争对海上油路通畅带来隐患
南中国海长期以来就在国际航运中享有大动脉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有关国家为维护在南沙群岛的既得利益,继续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向中国展开政治、外交攻势,强化对已占岛礁和海域的军事控制,加快了对南海资源的开发和掠夺,与中国在南沙主权和资源开发问题上不断发生碰撞,使经马六甲海峡通过南海地区前往中国的油路充满了变数。
到目前为止,提出所谓“主权”要求并分割南海海域的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其中越、菲、马3国还派兵对岛礁进行军事占领。截止1991年底,除中国大陆控制的6个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其它44个岛礁分别被越、菲、马侵占。在这些周边国家中,越南是惟一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
尽管中国一直奉行“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致力于通过合作渠道解决南海问题,并向周边国家提出了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还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愿意在南海地区应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加强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共同打击跨国犯罪。
但中国的良好态度并没有完全得到南中国海周边国家的承认。一些国家甚至认为,中国在确保人陆经济繁荣与稳定,奉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外交方针的同时,无暇顾及南海问题,因而乘机通过种种手段,争先恐后涉足南海,在南沙群岛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与中国发生冲突。
不言而喻,在南海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前,该海域的运输线路通畅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三)多国觊觎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门户。该海峡每年有5万艘轮船穿越,平均每天通过137艘。由于其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不仅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均将马六甲海峡视为战略通道加以重视。
对美国而言,控制住了马六甲海峡就等于“扼住了亚洲的喉咙”。“从军事角度讲,这些海上通道对于美军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机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注:〈美〉扎勒米·哈利勒扎德等著,滕建群、林治远等译:《美国与亚洲——美国新战略和兵力态势》,新华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7、28页。)因为在这里建立霸权,向东北可以穿越台湾海峡,深入到日本海,强化日本防线;向南可覆盖南太平洋地区,强化美澳南太平洋同盟体系;向西有利于美国在印度洋和波斯湾地区的利益;向北更是可直接遏制中国向南拓展。诚如美国第七舰队司令基廷所说:“海路对于我们非常重要。日本的石油许多是通过马六甲海峡后左转,穿过南中国海再到日本的。所以,穿过这些水域的不间断的贸易流动,对美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美国海军来说,重要的是在国际水域的任何地方航行”。(注:〈美〉迈克尔·T·克莱尔著,童新耕、之也译;《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37、139页。)
为了强化对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的控制,美国在提升菲律宾、泰国等传统盟友国家地位的同时,还促进与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越南的军事合作关系。2002年底以来,美菲双方先后签署了多项军事协定。2003年,美与东南亚国家举行各类联合军事演习12次。美还继续对东盟国家进行大量的军事援助。
与美国的战略需求不太一样,日本作为世界能源进口大国,80%的石油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到国内,每年有近一半的出口货物经此运往中东和欧洲。其对马六甲海峡的重视既来自切身经济利益,又来自战略考虑。随着日本政治、经济上更加重视同欧洲、中东及非洲的交往,马六甲海峡被其国内部分学者称为“摆脱对美国依赖的新路”。(注:《环球时报》2003年12月5日。)
2003年,日本防卫厅长官赴新加坡进行了访问。日本自卫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石川康率领高级军事代表团访问了越南,就加强两国军事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等问题与越方军政高层进行商讨。4月11日—14日,2艘日本军舰访问了越南胡志明市。8月25日,日本海上自卫队训练编队抵菲律宾马尼拉港进行了访问。此外,菲日印(尼)于3月1日至7日举行了“2003年度海上反油料污染”联合演习。
在针对所谓“周边事态”的名义下,日本政府多次要求与东南亚国家举行防海盗的军事演习和情报交换等合作,其行动范围已扩展到了马六甲海峡。
与美日相比,作为地区大国的印度也将马六甲海峡作为其进入太平洋的门户。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过,“如果你要考虑任何有关东南亚的问题,不考虑印度是不行的。考虑远东问题也是这样。中东与东南亚并不直接相连,但它们都与印度相联……不管你考虑哪一个地区,印度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注:B·N·查克拉瓦蒂:《印度对美国说》。转引自赵蔚文著:(印中关系风云录(1949——1999)),时事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27页。)其现任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更直言不讳:“南中国海是印度的利益所系地区”。(注:曹勇胜、罗健、王京地著:《南亚大象:印度军事战略发展与现状》,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226页。)1998年10月,印度特混舰队首次由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访问新加坡、越南等国家;2000年,印度海军四个舰艇编队再经马六甲进南中国海活动,对中国、日本、韩国、印尼、越南、新加坡进行了访问。印度派出如此大规模的舰艇编队到南中国海及西太平洋地区活动尚属首次。当年10月,一支印度海军特混舰队又浩浩荡荡开赴太平洋,前往南中国海进行“远航训练”。10月和11月,印度海军分别与韩国、越南等在南中国海举行了双边军事演习。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对此评论道:“进入南中国海是一个大胆举措。印度正走出它的势力范围,到新的地区进行尝试。”(注:曹勇胜、罗健、王京地著:《南亚大象:印度军事战略发展与现状》,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227页。)
从印度90年代以来对东南亚实施的“东向”政策和不久前签署的《东南亚友好与合作协议》看,印度正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方式增强对马六甲海峡地区的影响,以确保其从阿拉伯海到南海海域的“印度洋控制战略”顺利实施。
综观美、日、印等大国在马六甲海峡地区的纵横捭阖、明争暗斗,显然任何国家没有强大的海军实力作后盾,要奢谈对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地区的掌控权是不现实的,这对海权不够强大的中国来说,现阶段的海上石油进口命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掌握在他人手中。
(四)猖獗的海盗行径对马六甲海道形成威胁
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地区海盗猖獗早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危机四伏的西非海岸、在巴西南部诱人的大港口、在孟加拉湾,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的巽他海、爪哇海和马六甲海峡的航道,法律的制约从未像今天这样松散过。在这个有着1.3万个岛屿、3.5万公里长海岸线的东南亚国家,过往船只对海盗的袭击可谓防不胜防。
位于伦敦的国际海事局每半年公布一次最新的犯罪统计。不久前该机构公布了2003年上半年的报告:海盗袭击234次。专家估计,实际数字是它的两倍。这些数据在向人们敲响警钟,因为它还在不断增长。2002年上半年还只有171次,而10年前只有76次。(注:《参考消息》2003年11月3日。)
海盗猖獗袭击货轮、油轮,既劫货又杀人,增大了马六甲海峡、南海运输线的风险。无怪乎担心贸易线失控的日本就在打击海盗的名义下,不断发展远程侦察和打击能力。姑且不论由海盗引起的日本军事扩张问题是否已成为日本东南亚海洋战略的一部分,必须正视的是,海盗问题的存在确实已影响到这一海上通道的运输安全。这对石油运输大多仰仗于该海道的中国而言,不得不对其运输安全性加以考虑和重视。
四、分散中国石油安全风险的西南地区选择与考虑
既然中国海上石油进口经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运输和“命悬沿海一线”修建石油储备基地有诸多现实的、长远的不确定的安全隐患,而从俄罗斯修建输油管道事宜又遭遇搁浅。那换一个角度,仍从分散风险计,从中国西南地区考虑石油进口、管道修建和储备基地战略有否可能?
西南地区背靠中国腹地,外接东南亚,与南亚毗邻。其中广西与越南接壤,有良好的出海公路、铁路和海港。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也有公路、铁路、水路通往东南亚国家,如经缅甸还可前往南亚印度或孟加拉国。
从历史看,抗战时期的西南地区作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有过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对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其中从印度东北部经缅甸通往中国云南的石油管道,就曾对中国的抗战之需源源不断地输送过“黑色的血液”。在当时昆明东郊羊方凹,就曾建有巨型储油库。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三线建设”的需要,西南地区也修建过许多重要的军需工厂,对石油半地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方式的储备、管理不乏基础和经验。进入21世纪,当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深入时,西南地区也成为国家能源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
由此可见,要打破中国海上石油运输的“台湾海峡困境”、“马六甲海峡困境”和“命悬一线”的沿海“石油储备困境”,中国在积极与俄罗斯及中亚有关国家商谈油气合作开发、石油输送管道建设事宜的同时,多一层考虑把中国西南地区作为未来中国石油进口和储备的发展方向不是没有意义,应是增大石油进口和储备安全系数,分散中国石油安全风险的又一明智选择。
以西南地区遥对的南亚印度为例,其在选择储泊基地时就充分考虑了安全系数:一、可以避免战争以及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二、在紧急情况下,所储备的原油可以轻易地运往炼油厂加工。从印度专家建议选择的战略储油站之一卡亭可马里储油站看,该站隐蔽在灌木丛中,无论从空中还是在陆地上都很难发现,同时它还是西亚与新加坡之间最大的储油站(13)。
因此,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相对于沿海稳定、安全的石油储备基地,从战略上考虑除应对石油和其他能源供应突然出现中断的风险;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暴涨的风险;应对地区冲突、战争及各种政治风险;应对台海发生不测事变,影响油源进口等等外,平时还可成为一种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确保经济顺利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
21世纪,随着中国西部开发的深入进行,西部地区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如果西南地区能打开从国外进口油气的渠道,并建立石油储备基地。除应付战时之需外,平时,它可采取动态管理模式,以“低进高出、多进少出”的原则来经营石油储备,按市场化的方式将储备油借给有关企业使用,限期偿还并收取一定费用;将眼下空余的储备设施租给外国石油公司使用,收取一定租金。以获得利润,实现“以油养油”的目的,从而规避石油价格风险,为西部的开发和建设作出贡献。
五、西南地区对外进行石油合作的思路
(一)广西方向中越石油开发与进口合作
广西濒临北部湾,与越南共享湾内较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据了解,“作为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富集区,北部湾地区拥有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共12.3万平方公里的油气富集区,这些盆地面积大、厚度深、层次多、油气储集层类型多、油气保存条件好。近年这里已发现油田10个,气田4个,储量分别达2.01亿吨和3164亿立方米。到2000年,预计可新增石油储量1亿吨,新增天然气储量3千亿立方米”。(注:《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1月16日至1月22日。《瞭望》新闻周刊1997年第12期。)
较为富集的北部湾石油天然气资源,首先为在中国西南地区创建输油线路和储油基地提供了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越南加入东盟、中越北部湾划界和渔业合作问题进入后期阶段,中越关系不断改善,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深入推进,中国与越南共同合作开发湾内越方一翼,甚至其它地区的油气资源事宜开始成为可能。这是经广西在中国西南地区创建输油线路和储油基地的另一重要条件。
据统计,越南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约10亿吨。主要分布在南部海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北部湾和暹罗湾等地区。2000年,其油气剩余探明储量石油为6亿桶,天然气为6.8万亿立方英尺。(注:资料来源:美国《油气杂志》2000年12月18日。转引自许明月、叶梅编著:《国际陆空货物运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45页。)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越南对其油气资源进行开发以来,越南原油产量持续上升,在1986—1997年的11年间,越南的石油工业获得飞跃性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创汇产业。“自1987年首次向世界市场出售原油至1997年8月,越南的原油出口量累计已达5000万吨,创汇总金额达71.8亿美元”。(注:〈越〉《西贡解放日报》1997年8月16日。)2000年,越南日产原油30.35万桶,比上年增长2.8%。(注:资料来源:美国《油气杂志》2000年12月18日。转引自许明月、叶梅编著:《国际陆空货物运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51页。)
目前越南正在开采的油田主要有白虎油田、青龙油田、大熊油田、红宝拙田和黎明油田。近年来,随着昆仑岛南部海域天然气蕴藏量的发现,越南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天然气的重要发展时期,不少西方石油公司将其视之为投资于越南能源领域的大好机会,纷纷前往探路调查。
90年代以来,越南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继续扩大对外合作范围,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外国资金与先进技术,从而促成了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至1996年,外国在越南的石油天然气领域直接投资项目已达33个,投资金额已超过20亿美元。”(注:刘稚、沈静芳等编著:《当代越南经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28页。)
2003年,越南总理潘文凯作出决定,拟将越南国营石油公司所控制的30多家子公司中的7家企业向私人开放,如果这项举措在2004年获得成功,将会扩大越南对私有资本和外国资本的进一步开放。(注:《参考消息》2003年12月3日。)
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是北部湾地区的“两国(中国、越南)四方(广西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部和越南北部)”之一。作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出海通道,广西通过改革开发以来2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构筑起了广西与大西南腹地、与粤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紧密相连的桥梁和纽带。“到1998年,广西境内铁路、公路内河航道通车(通航)里程已分别达到3047公里、4.51万公里和4521公里,建成万吨级码头20个,飞机场5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88.12万门。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遍及城乡的现代化通讯网络”。(注:《人民日报》1999年9月21日。)
目前,广西正利用其与越南陆水相连的地缘优势,抓紧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其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说,“广西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与东盟相邻、沿海沿边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抓好以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努力为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服务”。(注:《人民日报》2003年3月10日。)
广西特有的区位优势和积极创造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将可视为今后其与越南合作开发北部湾地区或越南其它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从越南进口能源,在西南地区创建输油输气线路和储油基地的遴选地区的首要前提。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越南的能源合作开发,还将进一步巩周中越之间的友好关系,确保这一地区的安全形势稳定,油路通畅,使中国石油开发公司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石油天然气合作开发继续稳定健康发展,即可避开“风高浪急”的“台湾海峡困境”,又可保证中国经济发展从东盟国家获得稳定的能源供给。
目前,东南亚的印尼是中国比较大的石油供应国,2000年两国间贸易额为75亿美元,其中能源方面的贸易额高达18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24%。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从西班牙公司买下了印尼5个大油田的部分权益。从2002年起,10年内每年可获得份额油500多万吨。2003年,中海油还在东加里曼丹获得了一个油田40%的权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输出国,印尼正在大力建设位于印尼东部的东固液化天然气项日。预计2005年第一批东固液化天然气装船运输,可以满足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天然气的巨大需求。东固项目能向中国提供稳定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初期每年将供应300万吨(即每天1400万立方米),第二期年供应量增加到500万吨。印尼国内现有10多个液化天然气工厂,能保证向中国稳定供气至少40年。
(二)中缅印石油进口与开发合作
西南地区的油气进口与储备除考虑从广西方向海上输入外,陆上方向与印度、缅甸合作,考虑建立能源进口运输渠道与开发合作也不失为另一可行的选择。
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另一重要出海通道和桥头堡云南与缅甸陆地接壤,隔缅甸与南亚国家印度和孟加拉国相望。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与境外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先行示范区,云南自上世纪90年代末贯彻“国际大通道建设”战略以来,其制定的通边出境接省外的“三纵三横”、“九大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已基本形成。目前,澜沧江——湄公河水道的货运、旅游日趋繁荣,昆明——曼谷的高速公路即将贯通,昆明——河内的经济走廊正在运筹帷幄,“泛亚铁路”计划昆明与越南河内铁路接轨的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20世纪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取得空前改善之际,在21世纪中国继续坚持贯彻“以邻为友、以邻为伴”的睦邻周边外交政策大背景下,云南凭借其良好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凭借多年来与周边国家不断深化的经贸、技术和旅游合作关系,应该有条件成为未来中国西南地区从缅甸、南亚国家进口油气和创建石油储备基地的又一遴选地。在这方面,云南有着丰厚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1943年,缅甸失陷于日军之手后,为保证中国军民抗战所需的能源供给,中关英三国开始讨论从印度铺设石油管道经缅甸至中国的事宜。当年8月,在加拿大魁北克会议上决定修筑石油管道。中缅印油管起于印度加尔各答港口,行经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及帕特卡山脊,再越过缅甸喜马拉雅山驼峰进入中国,在中国境内路线与史迪威公路南线平行。
该油管线路从加尔各答至昆明,途径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总计长3000余公里(约2000英里),比1388英里长的美国德克萨斯州至新泽西州的大油管还长,为当时世界最长之油管。
从中东及其它炼油厂载来的普通油料及飞机汽油等进入加尔各答港船坞后,直接灌入油管输往前方,从狄厄堡油田及阿萨姆北部炼油厂出产的油料及汽油,也通过此油管供应前线军需之用。
美国陆军供应部工程处负责中缅印输油管道的铺设。印度、缅甸境内的油管由美国陆军建筑队负责,中国境内的油管由中美双方合作修建。油管铺设工程于1943年12月开始,而各分段全面铺开是1944年3月。工程动工后齐头并进,进度很快,于1945年4月铺至昆明。
中缅印输油管道原设计是由缅甸密支那入中国境内,然后沿保山滇缅公路铺设。由于中国远征军攻占缅甸八莫后,缅甸战局好转,遂美方铺管部队将油管铺设线路改从云南碗町接管,沿着滇缅公路铺至昆明。油管沿途采取截弯取直的办法,比公路里程约缩短30%,亦即畹町至昆明的公路为959.4公里,而油管仅为690公里,节约了材料和费用,取得了铺管的良好效果。
据统计,中缅印油管自1945年6月起,每月向中国输油18000吨,每天平均约输入600吨,至同年11月停止输油,7个月共输入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油料10万余吨。用油管输运油料,半年输入的数量,相当于滇缅公路用汽车运油一年半的数量,较之飞机空运之油量更为巨大。日本投降后,油管在1946年1月4日完全停止输油。(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的西南交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14至418页。)
从历史的经验看,抗战时期的中缅印输油管道没有从密支那入腾冲过保山至昆明,而改由云南德宏州的畹町入境通往昆明,这固然是当时的形势使然。但从未来看,从云南保山过境铺设管线更显生机。
近年来,保山腾冲县人民和政府为重开“史迪威公路”,打通云南经缅甸通往印度的南亚国际大通道,一直坚持不懈地反复和缅甸克钦邦政府、克钦邦地方少数民族特区政府商谈合作修筑腾冲——密支那的公路,迄今已取得包括缅甸中央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的首肯,腾密公路四级弹石路的工程即将动工。
这条公路一旦修建,将是云南建设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目标的重要突破。因为该线路未来可利用缅甸的既有公路北延至印度边境雷多,通过印度东北部进入印度次大陆,利用其国内的公路网、铁路网、布拉马普特拉河航道及航空线,沟通中国和南亚,为下一步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做好先期准备。
随着腾冲——密支那——雷多的公路修通和中印关系的改善,重建中缅印输油管道应无大碍。管道如沿雷多、密支那、腾冲公路进入保山,不但运距短、供油能力强、成本低,而且对滇西经济的辐射面和拉动作用效果必然明显。如果再能在滇西地区选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则对国家的石油战略资源保障意义深远。
实际上,就以保山所处滇西地区当面的缅甸看,其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也十分丰富。截至1981年底,缅甸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0亿桶。产油区集中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此外,钦敦江下游的囚多、班达地区,若开省沿海的巴荣嘎岛、延别岛以及莫达马湾的大陆架一带也蕴藏有丰富的石油。
缅甸主要油田有仁安羌油田、稍埠油田、兰濑油田、仁安佳油田、曼油田、卑当丹油田、仁安马油田以及苗旺油田等。产油区还储有丰富的天然气。
20世纪80年代末缅甸实行开放政策后,政府先后与韩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日本、英国的9家石油公司签订合同,分别在莫塔马湾大陆架、毛淡棉、若开谷地以及钦敦江一带勘探石油及天然气,取得可喜的成绩。虽然西方大多数国家后来对缅甸军政府实施经济制裁,但对其的合作并没有完全中断。特别是缅甸邻国泰国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多年来更是与缅甸合作开发安达曼海的石油天然气,并积极从缅甸铺设管道输送油气前往泰国。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也开始注重缅甸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双方就此问题已进行过频繁的接触和商谈。
由此而论,缅甸的油气资源在未来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将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如能在21世纪借中印关系积极改善的东风,把握好与缅甸合作的契机,率先在从缅甸铺设中缅之间的油气输送管道上有所突破,时机成熟时再顺延至印度加尔各答港,重现二战期间中缅印石油管道输送“黑色血液”的强劲功能,则对21世纪孟、中、印、缅地区的经济合作、滇西地区的经济起飞,以及中国西南地区油气输送线路的创建和能源储备基地的建设,都将甚为幸事!
其间意义尤为深远的是,创建新的中缅印油气输送管道,将使中国的海上石油进口避开“马六甲海峡困境”,使中国来自中东、非洲的油源稳定,供给安全,大大降低石油经海上绕行的安全风险系数。
六、中国西南地区对外油气开发进口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各项友好合作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上世纪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分别签署或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双边关系框架文件的基础上,与东盟的关系继续迅猛发展。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同东盟关系已进入了经济、政治、安全全面合作的快车道。为创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继续奉行“与邻为友、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担义务,负责任的大国外交方针。无论在与东盟的经贸技术合作、资金投入的具体行动上,还是同东盟签署白纸黑字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协议,公开真实地承担法律义务和做出政治承诺上,都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全方位地融入地区社会,与周边国家一道共同制定和遵守统一的游戏规则,积极支持东南亚无核区的主张,支持东盟在2020年实现经济一体化,遵守《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全面贯彻《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加快中国参与湄公河流域全面合作的步伐,加大力度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以彻底消除东盟对所谓“中国威胁”论的疑虑,争取东盟在敏感的南沙问题上,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的和平方式来解决争议、消除分歧,共同合作开发丰富的油气资源。
2003年11月11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勘探分公司签署合作意向,共同勘探开发南中国海油气资源。双方将联合对南中国海适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可能区域进行甄选,最终确定该区域的含油气前景。
最初的合作勘探范围可能不包括南沙,但毕竟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随着双方互信关系的确立和合作的不断深入,中方可因势利导实现南沙地区菲占岛礁海域的共同开发。(注:《环球时报》2003年11月19日。)
此外,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道,泰国有意花6亿美元,用两年时间在南部克拉地峡地区修建一条长260公里的石油输送管道,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原油需求。
这条输油管道还将使不能穿越狭窄的马六甲海峡的“超级油轮”承担起向北亚运输石油的任务,使泰国利用其靠近中国的地理优势超越新加坡,成为该地区的能源运输和交易中心。根据泰国官方的计划,油轮可以在克拉地峡西侧停泊,卸下石油,通过输油管道输送到东侧,然后由其它船只装运并送往目的地。
该计划如能成行,将使来自中东、非洲的油轮避开穿越马六甲海峡之苦,从而提高安全性并减少运输次数。同时也增大了今后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国家合作开发油气和建设输油管道的机遇与可能。(注:《参考消息》2004年2月5日。)
上述情况充分表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友好发展、深入巩固,是南海局势稳定、海运线路通畅的重要保障。关系到今后东南亚国家是否愿意在油气开发出口方面继续或加大与中国合作的大问题,是中国西南地区从东南亚方向进口油气,创建储油基地的重要前提。
(二)争取在发展与印度的国家关系上有重大突破
自2003年4月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不顾中国正值“非典”期间,率先到中国进行访问,到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带领庞大的印度代表团对华进行正式访问,与中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中印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原则,全面规划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以来,中印关系在21世纪再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中印两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但自瓦杰帕伊总理访华以来,中印任命的双方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已进行了积极的轮番磋商。这表明,尽管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磋商标志着两国已“勇敢地”启动了解决边界问题的进程。瓦杰帕伊总理甚至2003年11月在对印度三军高级将领的讲话中公开说,“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符合印度的战略利益,印度愿意在边界问题上做出让步,以便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国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注:《世界报》2004年1月15日—21日)
由此可见,中国和印度两个背靠背的“亚洲巨人”在多年不断的碰撞和接触中深刻体会到,在当代世界和地区局势多变和矛盾复杂化的情况下,中印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其实符合双方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理解与信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需要,友好、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增进了解与互信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当务之急。双方建立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接触,增强一致性,有利于世界和平与进步。因此两国不仅应互不构成威胁,而且还应该成为好邻居和好朋友。只要双方本着真诚、信任、理解、负责、认真协商的态度,确实从各自的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亚洲利益着想,就没有跨越不了的沟壑和解决不了的问题。
中印关系的积极改善和在两国边界问题上重大突破及其妥善解决,将为中缅印输油管道的可能再建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综上所述,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的21世纪,从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计,从降低中国的能源安全风险,扩大石油战略储备计,国家应利用中国西南地区广西和云南两地对东南亚和南亚开放的地缘优势和已形成的友好合作形势,在充分借重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谋划现实环境和条件,通过便捷的交通通道来带动搬运、运输、储藏等相关服务领域的整合,倾力打造西南地区的现代物流业。为从西南地区考虑与境外国家进行油气开发合作,在西南地区创建油气输送线路和油气储备基地做好预案准备。
标签:石油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战略石油储备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中国南海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国家石油储备论文; 南海局势论文; 南海战争论文; 能源论文; 南海美国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胜利油田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