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问题探究法,以“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为例,探讨阻碍薄弱学校后1/3学生对知识吸收的障碍点,积极寻找提升数学学习质量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薄弱学校;后1/3学生;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203-01
引言
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学生数理思维突破和发展的主阵地。但由于知识点多,逻辑体系庞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的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尤其是在教学条件与教学能力较差的薄弱学校,会清晰地形成后1/3学生群体,长此以往,导致后1/3学生的学习问题成为部分学校无法绕过的问题。也使如何提高后1/3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薄弱学校后1/3学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在九年义务教学阶段未经过升学考试的选拔筛选,基础差异大,素质参差不齐。
(二)生源文化差异大,部分学校地处交界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学校的生源复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城镇学生等。
(三)家长思想上对孩子教育不重视。部分学生的家长职业层次和文化程度比较低,加上忙于生计,在生活和学习上对孩子缺少关心。
(四)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出现厌学、畏学情绪[1]。基于以上四点,造成学校后1/3学生的比例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逐年增加。薄弱学校尽管条件有限,但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均衡发展,必须提升后1/3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二、提升薄弱学校后1/3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进行目标分类
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提出了目标分类的教学方法。本杰明认为,人的智力水平不同,除了少数5%高智力水平和5%低智力水平的人,其他人的智力都处于正常状态。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先天智力因素在正常学校教育中不是造成后1/3学生的主因,即他们是可以教育好的。为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让不同智力的学生收获学习满足感和自豪感。
比如,在讲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应该明确后1/3学生的学习特点。后1/3学生是班级中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的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降低,但降低并不表示忽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而是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落实四维目标的达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来说,平行线性质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层:⑴知识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⑵数学思考:经历借助图形、表格、数据进行思考、猜测并验证平行线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学推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结论,并加以证明;⑶问题解决: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应用和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⑷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因人而异教学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其意是说教育不应该把某些特定的人排除在外,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重要的古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既然什么人都可以教,当然今天所谓的后1/3学生我们也不应放弃,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要[2]。
教师应该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如“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内容应主要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前置小测,教师要立足旧知,通过前置小测训练,先让后1/3学生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找同位角或同旁内角,并确定两角的关系是相等或互补而判定直线平行,是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复习,对后1/3学生来说,难度不算大,他们经过辨析或计算等数学基本技能解决,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自然过渡到平行线的性质学习。
第二层是新知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后1/3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根据所画的平行线,再画一条截线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度量所形成的八个角的度数、让学生猜想结论等等。在上述环节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任意画一条截线,同样度量并比较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猜想之前得到的结论是否成立。活动环节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度量、观察、归纳、类比等活动,猜测平行线的性质结论,独立思考并发现平行线的性质,结论从特殊到一般,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为了达成因材施教的目标,教师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开展分组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汲取新知,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引导后1/3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持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后1/3学生分在一组之中,并要求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激发自身潜能,自主投入到课堂之中[3]。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教师亦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丰富的音频、视频、图像等,把抽象数学知识具象化,利用教学软件《几何画板》的画图、度量等信息技术工具,展示动态移动直线的过程,为后1/3学生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施。
结论
综上所述,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后1/3学生始终不抛弃不放弃,通过目标分类、分层设计和教学,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历年大考中成绩显著。
参考文献
[1]罗新兵,徐慧玉,恩斯特姆.数学教学目标制定的问题及改进——以初中三维数学教学目标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05):23-26.
[2]钟志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情感态度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内蒙古地区13所初中学校的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05):66-68+90.
[3]杨新荣.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构成探究——九个初中数学教师的观点[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03):26-31.
课题来源
本文系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提升薄弱学校后1/3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c2017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郭燕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学生论文; 平行线论文; 数学论文; 学校论文; 性质论文; 薄弱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