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在大理城西北一公里处,耸立着三座宝塔,这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闻名中外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崇圣寺三塔。它是数千年前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汉文化学习的象征,它也是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与边远的云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一组纪念碑。正是中原文化与大理地区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南诏、大理国时期滇文化的新高峰。
关键词:南诏;大理国;中原文化;民族建筑;佛教建筑
一、南诏、大理国与中原的密切联系
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共存了五百多年。在着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云南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云南地区建筑造型与建筑技术的发展。
经过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这几百年当中,中原地区带给了云南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并融合了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这对云南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史料记载:第二代南诏王任用汉人郑回为清平官(宰相),并送子到成都“使学习书算,业就辙去,复以他继,如此垂五十年,不绝其来......”,这些都使得南诏、大理国事情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二、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建筑艺术的发展
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民族建筑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南诏事情曾在现巍山县建有垅于图山城,在洱海之滨、点苍山下建太和城、大厘城、龙口城、龙尾城、在滇池地区建拓东城,这都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由考古发掘来看,这些城的遗址中发现了有字的瓦当,有莲花图案的瓦当,有涡纹或者卷云纹的图案的滴水和青灰陶的残件等。可见,在这个时期,建筑艺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有的可能是蜀国工匠的作品。
这也反映了南诏、大理国与汉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据《蛮书》关于笡咩城的记载:“笡咩城,南诏本衙。门上重楼,左右又有阶道,高二丈余,以青石为蹬……从门楼下行三百步至第二重门,门房五间。两行门楼相对,各有榜,并清平官、大将军、六曹长宅也。入第二重门,行二百余步至第三重门。门列戈,上有重楼。入门是屏墙,又行一百步至大厅,阶高丈余。重屋制蛛网,架空无柱,两边皆有门楼,下临清池。大厅后小厅,小厅后即是南诏宅也。客馆在门楼外东南二里,馆前有亭,亭临方池,周回七里,水深数丈。”由这段文字记载可知,当时宫殿、官府、宾馆、园林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禁,有门楼和重楼的建筑,并且往往采取对称的形式,有统一的规划:一个个的院落和一门、二门、三门等等使得整个建筑群气象严谨、等级有序。但是由于都是木结构梁柱支撑的土木建筑,经不起千百年风雨的侵蚀和战乱的破坏,以及自然灾害的摧残,元朝以前的建筑实物已经荡然无存。仅有砖石结构的一些佛教建筑——佛塔至今还存在于洱海之滨和一些市县。
三、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的佛教建筑艺术
人们把寺庙、佛塔、石窟称为佛教的三大建筑,因此佛教建筑主要是寺庙和佛塔。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寺庙,据史料记载:由于当时统治者信奉佛教,曾经大力兴建佛寺。在南诏王世隆时期建大寺八百小寺三千,遍布云南境内,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也岁岁建寺。这些活动必然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南诏时期由于成都等地掳走大批工匠入滇,他们传入的先进建筑和装饰技术,对形成南诏、大理国建筑艺术的新高峰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从至今屹立于洱海之滨的崇圣寺三塔河昆明的东、西寺塔可以推想当时盛况。
四、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代表性佛教建筑
4.1崇圣寺三塔
主塔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又称“千寻塔”是现存最高的唐代砖塔。塔高69.13米,形式与有名的西安小雁塔相似,但是比小雁塔高26.13米。三塔位于大理县城西北一公里的点苍山中和峰麓,是原崇圣寺的遗物,而崇圣寺已经毁于清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崇圣寺主塔是南诏时期的建筑,据《南诏野史》所说:“(唐)开成元年建大理崇圣寺,基方七里,圣僧刘贤者立三塔,高三十丈,佛一万一千四百余,屋八百九十,铜四万五百五十斤,自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始成,匠人恭韬徽义徐立。”李道源《崇圣碑铭并序》说:“寺在郡之点苍山下,蒙氏所创也,三塔并立,金碧交辉。”这些记载并不详细,年代也有矛盾,但是主塔建于南诏盛世的9世纪,由于工程巨大,历时多年才建成,并有着中原地区佛塔建筑的深刻影响,这是没有疑义的。虽然崇圣寺早就不存在,但是三塔至今屹立,以其高耸挺拔的风姿成为大理的象征。它也是白族坚定、开朗的民族性格的象征。
千寻塔式十六级方形空心砖塔。在我国古代,佛塔的级数是有奇数和偶数两种:而千寻塔是我国偶数塔层最多的一个。此塔建于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身为环筑厚壁式结构,内壁垂直,上下贯通,有木制楼梯供人攀登。塔顶四方各有一个铜铸的鹏鸟。整个塔身外形略呈几何的抛物线形,外形线条流畅秀美,而巨大的形体又给人以巍峨、坚定、稳固的审美感觉。
千寻塔的南北70米处,各有小塔一座,小塔高42.19米,平面呈八角形,为十级砖塔。这两个小塔立面外形呈锥形,在第四、六、八层有斗拱平座,并且有模仿楼阁式的旁柱。各层塔身装饰有浮雕,塔顶各有三个互相衔接的铜制葫芦和伞形铜铃等。这两座小塔很有自己的特色,是大理国时期的建筑,具有宋代的建筑风格。
在技术上:崇圣寺三塔也可以说是古代建筑的杰作,它们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公元1515年大理地震,千寻塔“折裂如破竹”,十天后又自动弥合,安然无恙。公元1925年,大理发生强烈地震,城内房屋倒塌无数,而三塔岿然不动。由于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理地区与千寻塔类似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塔还有很多座,如宏圣寺塔、佛图塔等。
4.2大姚县白塔
这是一座因型制独特而闻名于世的佛塔,由于基形形似磐锤,俗称“磐锤塔”,其建造年代无确凿史料记载。塔高18米。为空心砖塔。分塔座及下、中、上三部分。八角形宽大的须弥座之上,玉柱挺立,渐上渐收,亦有八角;柱上为中段,砌成12层密檐,将承受面扩展开来;上段建圆锤形塔身,顶端浑圆。
全塔基座宽阔,腰部秀丽,顶部雄浑塔刹早已失落,塔身由汉文、梵文砖砌成,汉文砖上刻有“大佛顶”、“八大灵塔咒”、“十方诸佛镇塔咒”等字样,其中有的与大理崇圣寺塔铭文字砖相同,因此估计此塔建于南诏晚期,是藏式舍利塔,但是又很有自己的特色。据史书记载这所磬锤塔大约是南诏与吐蕃关系较好的中唐时所造。
五、结语
由以上所介绍的南诏、大理国建筑的遗迹,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形式或者建筑风格的形成都是在勇于吸纳外来强势文化并把外来经验与本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结果,这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晶。
云南的文化艺术在这个时期受到先进的汉族文化、迥异的吐番文化以及外来的佛教文化的多重的、深刻的影响,并且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在建筑设计方法和建筑形式上都有着体现,这些建筑既体现了外来文化特征,更多的还是地方民族的特色,显示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甚至可以说这些建筑遗存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物化,体现了当时人民的智慧,并不单纯的是一个宗教建筑而已。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上,列卷第一百四十七“南蛮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载 李孝友.《浅谈云南佛教典籍》
[3]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1月
[4]赵朴初倡 周绍良,梵宫:中国佛教建筑艺术,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8
[5]李靖寰 汤海涛.云南民族美术概论.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12
[6]高宗裕.民族文物探索.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5
作者简介:李立蛟(1986--),男,湖南益阳市,研究生,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室内设计方向。
论文作者:李立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