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中的引导作用论文_程小娟

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中的引导作用论文_程小娟

◆ 程小娟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是国家对课程标准所积极提倡的。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越来越多,也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但是,学生相当多的操作活动只注重生动活泼的“形式”,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却缺少活动中数学思维的含量。而作为一线数学教师要考虑的问题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呢?笔者以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与课堂所见,作了以下一些方面的探讨。

一、充分地导

操作活动是离不开学具和教具的,这是数学操作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而教师用的教具和学生用的学具也是教师要精心准备的,这需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目标之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操作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用哪些学具进行操作,在什么地方设计操作环节。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操作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加的有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有序地导

操作活动一直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而教师怎样才能让数学操作活动有序地开展呢?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再次感知和理解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由简单容易的再到较难的题,最终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当然,让学生独立完成,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由操作,随心所欲没有目的去操作。因此,要求教师在操作前应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及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明确本次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做比较合适,杜绝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无目的、无秩序的混乱现象。

三、有度地导

学生的操作活动需要要求明确、清楚,尽可能的详细,学生才能知道具体怎么操作,但是这并不表示学生就不需要思考,而是需要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创造力,也就是说,学生的操作活动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层次性,活动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时间和空间,才能确保数学活动真正有效。

四、有效地导

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创设情境,积极引导操作,应该让学生自己试一试,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让思维经过碰撞迸发火花,而不是把“现成的”数学给他们。如“什么是周长”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并理解了什么是周长,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吧。谁的周长长?怎么解决呢?

生:量一量。

师: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呢?

有的学生想到用直尺量,有的学生想到用软尺量,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线来量,比如:毛线、粗线绳。

师:每个同学面前有一个树叶,请你想办法试一试,量一量,算一算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那数学书封面呢?

(学生测量并汇报)

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和同桌合作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的意义”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另外,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学生认知的过程,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思维也得到发展。

学生在试一试、再量一量的活动中,有效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引导启发学生有效地思维和有效地操作,思维“融”入“动”中,经历观察、猜想、操作、体验、思考的动的过程,学生获得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认知体验,他们的思维也将得以有效地发散,这样探索出来的数学才让学生终生难忘。

五、有味地导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的结果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操作固然重要,它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但只是一味地操作,而不注重操作后的展示、反思、交流、表述、概括,这样的操作只能是为操作而操作的“空中楼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一些理念。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对操作进行反思。这样,操作才能与思维有效、完美地结合,使思维更活跃,操作才更有意义。

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数学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多向学生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你能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吗?”“可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想法吗?”等问题,把握时机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应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论文作者:程小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中的引导作用论文_程小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