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流动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_社会学论文

教师流动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_社会学论文

教师流动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的教师流动及其社会成因

教师流动是一种职业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个表现。社会流动彰显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即“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①。教师流动则是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位置移动,它或许是职业水平流动,也或许是一种以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向上性职业流动,但无论何种性质,它都会因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带来职业角色的转换和社会关系的重建。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机体生命力的展现,它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开放性、自由度和民主性,也促进了社会分层的开放结构,加强了社会阶层间的协调和整合。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所出现的教师流动潮,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随着当代社会的急速变迁,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民主程度在提升,教育市场在不断扩大和繁荣,同时也表明,教师流动率的增加是当代社会因急剧变迁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它彰显出社会的需求。

归纳而言,当前教师流动潮在诸多国家的兴起,主要有以下的成因:

1.制度因素。现代社会立足于有序的管理,依赖制度化的运作。社会流动,其规模大小,速度快慢,能否多样化,则无疑受到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条例的牵制。教师流动是否正常有序,流动渠道是否顺畅,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开放度、自由度和灵活度,与人事聘任制、户籍制、劳动合同制等有着直接的关联,与国家教育政策,地区的条例规定关系更为密切。

如日本从二战后便施行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至今已五十多年。小学、初中、高中实行流动换岗,小学、初中在同一市町村(日本县以下行政区域)间流动较大,流动率超过一半以上。据文部省推算,教师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多数中小学校长每3~5年流动一次。日本教师定期流动是一种制度化运作,体现了政府主导、参与和调控的特点。这一制度为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保持各学校教育质量的均衡性、改善薄弱学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过于制度化、程式化的做法,客观上抑制了教师人才流动,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

我国的教师流动长期以来曾受到制度层面的极大阻碍,人事制、户籍制是一道高高的藩篱,阻隔着人才的选用。直至2001年,随着教师资格制和教师聘任制的普遍推行,人事制和户籍制的全面改革,教师流动进入了实质性的运行。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更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的流动,从而在制度层面上为确保流动渠道的畅通创造条件。

2.社会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分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动也牵引着社会的演变,这些都将以社会需求的方式推动职业结构的变动,引起社会的职业流动。因此,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社会需求规定了该特定时期社会流动的方向、规模、流速。

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教师的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引起了招聘教师和职业间流动的社会需求。这主要导源于两个社会变动因素:(1)移民潮的兴起和第三次婴儿潮的来临,超过100万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即将退休,以及教育部门对小班化的实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所造成的教师流失等;(2)由于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使得许多行业收入下滑,“9·11”的影响,以及各级政府为稳定和扩大教师队伍所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性政策,使得欲跨入教师行当的有志之士在日益增多。预计到2012年,仅全美公立学校就需240万新教师②。这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多样化办学方式的兴起,对高质量、有学科专长的教师的需求在增加;同时由于尊师重教观念的落实,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日益上升,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优势也为人们所认同。就目前的就业市场看,教师职业已成为各类人才的主要择业流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当前我国的教师流动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格局:由教育系统流向非教育系统或由非教育系统流向教育系统;在公立学校之间流动或在私立学校之间流动;由公立学校流向私立学校或由私立学校流向公立学校③。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师流动,热门学科高质量教师的引入更是频繁。

3.经济因素。经济收入高低规定了教师流动的方向,这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与其它行业间的流动,不同区域之间教师的流动。起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大量流失现象,经济是一主要成因,因为即便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教师工资的上升也远远低于其它行业。如美国教师联合会(AFT)曾披露一项调查④:1999年一个新教师的平均年薪为$26,639,而刚毕业工作的大学生的平均年薪为$37,194,其中从事工程或电脑业者年薪可超出教师$16,000到$18,000不等。据美国教育部估计,就全国范围计,在上岗后头三年中便离去的新教师高达20%以上,而在城市学校,该数字竟接近50%。无怪教师联合会主席桑德拉·费尔德门(Sandra Feldman)说:“低工资阻止了优秀人才进入和留在教师行业”。④针对这种情况,美国立法机关及教育部门采取各类措施提高教师薪金,如福利补贴、签约奖、房屋津贴、低息贷款等吸引教师的流动,从而使教师成为社会上最诱人的行业之一。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的不断繁荣,教师流动经历了从“单向流失”到“多向流动”的演变过程。由于收入较低,上世纪80年代教师大量流向非教育单位;到90年代中期后,随着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上升,教师流动出现了“双向”的局面;目前的状况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收入相对较低或经济发展不稳定的非教育单位人员向教育单位流动,收入水平有一定差异的各不同体制学校之间的教师流动。

4.个人因素。社会流动发生的机率与社会成员的个性特质有很大的相关性,教师流动行为的实施和完成,牵涉到教师本人的文化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性别、年龄、身体、教龄、所处环境、专业成就、现行职务等诸因素。近年来教师流动潮的兴起,固然与社会需求与社会开放度有关,但也反映出,处在新世纪的一代教师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心态,具有开拓求变的愿望,这是与“流动”相顺应的个人因素。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价值观和个性心理特征,它们直接促进或抑制了流动的发生。

(1)文化价值观。影响流动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有社会流动观、社会职业观和社会竞争观”。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对事物持有不同的价值态度,因而其流动观也有很大的差异。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倾向于墨守成规,安守家园,即便再贫困,亦能知足常乐而不思迁移;现代社会,特别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人们的价值观表现为不满现状、开拓进取,渴望新的挑战,寻求新的发展点。教师流动潮的出现,表明现代人流动观、择业观、竞争观的更新,是一种价值态度的根本转变。

(2)个性心理特征。社会流动的结果是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个体生存时空的变化。新的地位、新的环境将给流动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他具有抵抗压力、勇于竞争、不惧挫折、力求顺应新环境的良好心理品质;而心理素养差的人面对新的压力环境往往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进而无法胜任新的角色。因此,后者的流动愿望就比较低。

二、教师流动中的职业角色重适

社会流动为每个流动个体带来了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角色的变化,使他进入了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承担了新的角色使命,他就必然面临着职业角色的重建和重适的问题。教师的工作涉及到多重的社会关系,包括学生、家长、校行政领导、学科业务领导、其它任课教师等,因而由教师流动引起的职业角色的重建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其职业角色的重新适应问题也就显得比较突出。

教师在流动过程中从工作、学习、生活等诸方面都会遭遇一系列问题,而职业角色的迅速胜任则是重中之重。当前的教师流动多数是一种人才流动或人才引进,是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向上性流动,流动者一般都有业务专长或管理特长,因而流动后多数会委以新的职务,承担新的角色使命。因其如此,流动者往往会因袭其以往的经验和传统的做法,这就必然形成与新环境的“不适应”状况,职业角色的重适问题便由此而生,并逐渐具有普遍的意义。归纳而言,教师流动中的职业角色重适问题之成因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1.区域文化差异 区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是某一区域的人们在语言、习俗、价值观、行为规范上所共享的文化模式。进入流动程序的教师往往是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成年人,他在某种区域文化熏陶和制约下成长,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深深印刻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当他从本土区域跨入另一个新的区域,他就必然遭遇到新的区域文化的挑战,并且他只能扬弃旧观念,接受新模式。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涉及到待人接物、礼仪习俗、价值评判等方面的具体操作,影响到其职业角色的实现。

2.教学评价差异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政府部门一系列有关办学体制改革政策和条例的出台,我国出现了办学体制多样化的局面。各种不同体制、不同类型的学校纷纷涌现,这些学校有公立、私立、民办、转制之分,有省重点、市重点、非重点、薄弱学校之别,各不同学校的学业达标标准不一,因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向上性教师流动带来了对职业角色的高期望,教师必将面临更高的教学要求,以及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的更高、更严格的教学评价。为成功胜任新角色,流动者就必须按照新环境的要求进行角色再适应。

3.教学对象差异 对教学对象的深切了解和把握是任何一个教师取得教学成效的前提。流动教师面对的是与自己原地区有着巨大差异的学生,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学业基础的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动机的差异、学习期望的差异、家庭社经地位的差异、文化视野的差异、价值判断的差异等。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往往有着开阔的视野,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对教师从学科专业到文化修养都有较高的期望,这就给流动教师的新角色扮演带来了挑战,使得职业角色重适成为一项重要的使命。

4.人际关系差异 流动教师踏上新的工作岗位,首先面临的便是新的校园文化以及渗透着该亚文化特质的综合人际关系网,同时又由于他承担了重要的职业角色而使这一人际关系网的价值凸显了出来,结果将会促进、抑或阻碍其角色的胜任。从校长、行政管理人员、业务领导到本学科及其它学科的同事,流动教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在待人接物、交往礼仪、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与以往的经验的巨大差异性,这就要求他迅速调整自己,融入新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顺应角色期望奠定基础。

近十年来,我国教师流动趋于频繁,由流动所带来的职业角色重适问题也日益明显。以上海为例,随着上海对外来人才的接纳,一大批富有经验的外地教师来沪执教,目前在上海中小学已占相当的比例。他们虽然学历高、专业强,在当地有一定声望,但来沪后由于地域文化、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的差异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将面临教师角色重新适应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外来教师有的人能迅速胜任流动后的职业角色,有的人适应期较长,也有的因无法顺应而最终弃教。因此,由教师流动所带来的这一职业角色重适问题就十分突出。

为使外来优秀人才能在入职后的较短时期内胜任新角色,在从教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校及相关的职能单位必须设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这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外对流动教师入职不仅强调培训,而且研究设计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方案,在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上为他们指明了路径,起了很好的入职导向作用。归纳来看,这些方案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长期定期培训和短期集中培训的结合。教师是一项不断面临新挑战的职业,教师角色的胜任也是他不断更新理念、达到新要求的过程。因而,针对流动教师的角色适应,长年的定期培训十分必要,它可以有计划、有步骤、有阶段性目标地把流动教师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当然这无疑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植,学校及有关部门的组织保证,以及教师本人的自觉投入。短期集中培训主要用于流动教师的入职初期阶段,以及在角色重建过程中发生较大不适应的时候。采取的方式可由已经顺利入职的外来教师介绍自己成功入职的经验,针对新教师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短期培训依据需要,形式不拘,注重实效。

第二,专业技能培训和区域文化顺应的结合。对流动教师而言,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都有较好的前期积累,但还必须进行切合当地教学环境特点的适应性训练。尤其在入职初期,外来教师普遍对新地区的学校环境、教学特点、教学方式、学生需求感到陌生,也往往会凭藉自己业已形成的传统方式付诸实践,其结果不仅使教学质量受损,还令教师的自信心下降。此外,就职单位须特别注重对外来教师在区域文化、校园文化、价值取向、语言风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解说和教化,使他们逐渐取得对地区文化的认同和顺应。学校可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适应性培训,与他们共同探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常规培训机制与网络学习的结合。常规培训可以实施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但网络上的咨询、求助、交流、学习可以及时有效地提供帮助,这对不时遭遇新问题的外来引入教师尤其意义重大。因此有关部门应设立一个由专家指导、由专业教师管理的流动教师培训网站,专家藉此可及时解决教师通过网络提出的教学专业和文化适应问题,给予明确的指点。同时,网络世界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开展交流提供了平台,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分享资源、传递心得、倾诉苦衷、探讨化解之法,从而尽快地胜任新的职业角色。

注释:

①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2、217页。

②戈白文:《美国校长想要怎样的新教师》,《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11期。

③吴华:《让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11期。

④戈白文:《美国当前的教师短缺困境和出路》,《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4期。

标签:;  ;  ;  ;  ;  ;  ;  

教师流动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