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评价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病机及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抽选在我院接受急诊抢救治疗的急心肌梗死患者为本研究目标,选择其中的92例按照抛硬币的分组,给予46例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措施,给予46例观察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抢救指标、自我护理能力以及临床满意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各项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抢救时间、心电图监测时间与对照组的各时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治疗中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措施的效果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借鉴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中医病机;优化急诊护理;抢救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病症,该病在中医学被归划为心痛、胸痹等疾病类型的范畴,患者发病后在临床中表现为心胸剧烈疼痛、口唇发紫、多汗、面色发黄、四肢冰凉等,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病机与心绞痛的发病机制相类似,主要原因是气虚、瘀血、气滞等,此病在临床中易反复发作,发病后的病情程度不同[1],若抢救治疗不及时对患者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将针对收取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措施,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文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2月~2019年3月为研究阶段,选取92例来我院接受急诊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按照抛硬币的分组方式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48~76岁,平均(62.11±3.6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8h,平均时长(4.33±0.46)h,心功能分级:I级8例,II级22例,III级11例,IV级5例;观察组46例,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50~78岁,平均(64.32±3.7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0h,平均时长(5.66±0.78)h,心功能分级:I级10例,II级20例,III级10例,IV级6例。两组资料无研究统计学意义,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护理措施,听从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给予患者吸氧,监测心电图变化,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的对症病情给予对应基础护理。而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措施,具体的护理流程是:(1)开通急诊绿色通道。由本院急诊室的护理人员和抢救医师共同创建护理抢救小组,对接收的患者快速分诊,采取急救处理,根据患者的危重症情况及生命体征情况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为手术室抢救争取更多时间。(2)在患者入院前。给予患者吸氧,由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快速评估,使用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数据,根据患者的疼痛忍受程度给予肌肉注射吗啡缓解痛苦,若患者的情绪不安且自身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则需注射非那根[2],在药物使用后记录好患者病情变化的相关数据,并迅速通知医院做好相关抢救准备。(3)患者入院后。使用平车推送经专用绿色通道将患者快速送至抢救室,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相关人员做好工作交接,抽取患者的静脉血完成常规血检测,使用相关心肌药物进行治疗,做好心电监护工作,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在患者转送过程中还需要安抚家属的情绪,快速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案、效果及注意事项等[3],保证家属能积极配合医生签署手术同意书。
1.3观察指标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抢救时间、心电图监测时间;采用院内自制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由患者家属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分为很满意(90分以上)、一般(70~89分)、不满意(70分以下);运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对患者的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自护技能以及自我概念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3.0统计软件计算,计量资料用(±s)形式描述,结果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形式描述,结果以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腔狭窄堵塞会导致血栓梗塞而引发的心肌缺氧坏死,此外该病诱发的影响因素有身体受寒邪、情志抑郁或激动、超负荷劳动力以及暴饮暴食等,这些病因均会导致痰瘀随身体所受的逆气堵塞在心胸部位。若患者在最佳时间内得到有效抢救治疗,及时疏通阻塞位置[5],促进血液循环可极大降低临床死亡率。
优化急诊护理是一项有时间、有程序的护理措施,能够明确护理目标形成规范化的护理流程,保证患者在各个阶段得到最佳诊疗,此急诊措施从院前实施抢救,通过设定好的护理流程给予患者快速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加强心电图监测,尽可能的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疾病对自身的损伤。此护理措施可帮助患者得到及时抢救,进一步降低急诊不安全事件的发生[6]。
从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比对照组的短,其护理满意度评价高,并且患者的自护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综合上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治疗中施以优化急诊护理措施可极大优化临床抢救效果,促使患者的生命得到及时挽救。
参考文献:
[1]李英,王容芳.急诊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4):8-10.
[2]杨华,黄贵祥,曾俊.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2):83-85.
[3]黄忞斐,徐娴,钱雯.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17,41(8):891-892.
[4]刘敏,荣燕,翟飞飞,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复效果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1-4.
[5]张晓芬,袁承军,何玲.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J].河北医药,2016,38(8):1272-1274.
[6]党丽.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307-308.
论文作者:方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时间论文; 措施论文; 效果论文; 心电图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