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题研究与讨论的历史学习模式_教师评价论文

浅谈专题研究与讨论的历史学习模式_教师评价论文

略论专题研究讨论式历史学习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题研究论文,模式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题研究讨论式历史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体验历史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实际上是探究式学习模式的一个分支,由两个重要环节组成: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专题研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在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达到借鉴历史,领悟现实,并理解、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目的。

一、理论依据

(一)“探究学习”理论

除了探究式学习模式共有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外,还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施瓦布提出的基于阅读文献资料的探究性学习方法,他将之称为“对探究的探究”。近年来,上海部分高中率先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所谓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为‘主题研究学习’。”(注: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1期。)其特点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上理论基础上创建的专题研究讨论学习模式,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知识的体验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参与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信息理论的研究成果

当代信息理论认为,信息、物质、能源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对信息作为资源的利用,导致第三代生产工具(有智能、有活力的智能工具)的诞生,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跃进到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由此成为与人类文明发展密切相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时代呼唤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才。(注:何克抗:《迎接21世纪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挑战》。)专题研究讨论模式主张通过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Internet认识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同时,Intenet提供的知识与信息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三)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探究成果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1.5%来自于触觉。(注: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续),《中小学电教》,2000年1~2期。)专题研究讨论学习模式强调以多媒体作为搜集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的理想工具。多媒体能够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二、教学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即坚持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全体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他们自身已经具备的各种素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选定研讨专题和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了解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了解主要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学习态度、价值认识、学习方法、班风、年级状况、家庭环境等。在专题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使专题研讨成为全体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全身心地参与的一种学习过程。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使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够展示自己的潜能。在评价与反馈阶段,应以全体学生为评价的主体,强调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教育为主。

(二)主导性原则

即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是主体,历史教学内容是客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中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学习的旁观者,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谋。

在专题研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研究活动等进行适度的调控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整体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教师还要把握讨论方向,及时肯定学生闪烁的创造性火花,在不进行取舍性干涉的前提下,适度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在评价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与学生共同制订评价要领,并指导学生依据要领进行评价。

(三)合作性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注: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据此,进行专题研究讨论时应重视合作。合作的特点是提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交流。

在专题研讨过程中,合作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共同搜集、整理资料,交流、探讨研究成果方面。这种合作与交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对自己或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完善和深入思考的机会,还可以引出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加强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不同水平之间即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非常重要。正是由于水平的巨大差异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得以跃上更高层次。(注:李德藻:《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历史教学》,2001年第4期。)合作性原则还体现在评价的交互性上,强调以实际行为为对象进行多元性、交互性的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师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合作评价中,学生能接触到不同的信息和思路,逐步养成尊重、欣赏他人,正确认识自己的态度。

三、教学设计

(一)研究讨论专题的选定

专题研究讨论能否成功,选定题目非常关键。题目可以来自学生、教师、教材、网络等,也可以是上述几者的结合。选定专题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探究性。选择的专题应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广阔空间。同时,由于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以个人的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学生自然就会采用合作的方式集体攻坚。另外,专题不应过难、过大,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以使问题的探究更集中、更深入、更有意义。第二,现实性。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在认识过去的基础上,把握现实,面向未来。所以,教师在选定专题时,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体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专题。第三,综合性。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教师选定专题时,应注意强调历史、地理及政治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和联系,促使学生在多学科综合的背景下,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第四,开放性。即选择的专题应当具有多维性内涵,其结论应是开放的,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过程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才能够顺利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2000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其中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及振兴中华、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等放到了特别重要的地位。据此,专题研究讨论学习模式的学习目标应以培养以上能力和意识为重点。第二,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以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的《亚洲经济的发展》为例,此课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比较多,难以面面俱到,教师授课时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第三,应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的实际出发。例如,当代城市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网络学习的能力和条件,教师就可以把能力目标的重点定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历史学习上。

(三)专题研究阶段

专题研究阶段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初步认识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充满趣味的创造过程。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研究时,可以是各组共同探究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各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专题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通过网络等形式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

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网络作为搜集资料的最理想途径。在此阶段,教师应辅导全班学生掌握通过教室网络或校园网、局域网甚至因特网搜集资料的方法;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占有资料,特别是注意收集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观点不同、类型各异的资料;应指导学生在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把得到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初步形成超越已有知识结构和当前研究结果的新的知识体系。

第二,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

各小组在其成员个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学生应先内部协商,即先在小组内部争辩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针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其他相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小组的讨论,鼓励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小组集思广益,把本小组的研究成果与教材提出的观点相联系,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这样,每位小组成员甚至包括参与讨论的教师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研究小组所共享。

第三,全组分工合作,完成对探究对象的初步阐释。

其间,教师可以指导研究小组根据每个成员的爱好与特长进行一定的分工,小组合作完成研究阶段的任务。例如,设计展示研讨对象的宣传板报、设计展示的媒体和方式、将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探究成果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担任的是导演加监制的任务。具体地说,就是指导研究小组做到论点鲜明突出、论据典型有力、表述简洁清晰、展示新颖恰当。

(四)学习环境的布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的”,(注: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现代认知心理研究的成果也认为,中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觉和经验思维”为特色的,缺乏这种思维,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就难以进行。(注:张静:《问题探究式历史学习的初步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2期。)由于历史所特有的“过去性”,使之不能重演,这就需要布置学习环境,通过直接的形象刺激,创设学习历史特有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专题讨论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各研究小组设计的展板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图片等布置在教室四周。丰富多彩的展示,烘托出强烈的历史氛围,可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之能很快进入历史情境之中,从而主动地去感悟历史。教师还可以打破传统的上课形式,全班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这样容易形成合作、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和适合于学生研讨的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五)专题讨论阶段

这是课堂实施阶段,主要以全班为单位,通过对各小组研究阶段成果的展示、交流与探讨,完成对研讨对象的意义建构和价值认同。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小组研究成果的展示。即学生研究阶段成果的阐释与交流。展示应以小组为单位,要条理分明,言简意赅、形象易懂。根据研究对象和小组成员的特点,展示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口头讲述、角色扮演、旅游模拟、论文答辩等。仍以《亚洲经济的发展》为例,其中对印度的研究成果展示就可以设计成旅游模拟的方式。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担任“导游”,有音乐天分的学生可以唱一曲印度民歌,有舞蹈才能的学生还可以跳一段印度舞蹈,其他学生以“游客”的身份配合进行介绍。另外,教师应事先布置他评的任务和思考的题目,以保证其他同学能够在展示中积极接受信息,认真思考。在各组展示时,教师应注意将各组分散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探究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学生的展示,教师应基本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充分品尝创造的喜悦。

第二,对研究成果的探讨。这一环节是对专题研究的深化与提高。在这一环节中,要特别处理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应通过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初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问题不要太难,解题要求应宽松、开放,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路提出有价值的创见。设计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应利于对研究阶段成果的质疑、反思与深化,利于学生从指导现实的高度去认识历史。为了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教师可以先安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范围的讨论。全班讨论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适当的点评。点评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归纳学生的发言要点,以利于全班学生更好地接收、分析同伴的信息;指出其思考的角度,以利于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充分肯定其优点,以激励全体学生踊跃参与;抓住切入点适度质疑,以推动讨论层层深入。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思路不断拓宽,在形成自己见解的同时,还听取和评论其他同学的多种意见,最终构成了集体的历史发散思维。在对初始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应提出能将讨论引向更高层次的后续问题,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有助于对学生研究成果的整合与深化。

第三,教师小结。教师的课堂小结要从整体出发,要有一定高度,以引导学生最终达到专题研讨的学习目标。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整合与深化,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归纳自主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结应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为学生的继续发展留有余地。

(六)评价、反馈阶段

评价、反馈是专题研究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保证。评价的目的应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教师反省自身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多元性、互动性。具体步骤包括:整体设计,即在活动开始前,就将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加以设计;过程评价,即在教学活动开展后,教师、学生、家长等有关人员或作为评价主体或以其他方式参与评价过程;成果反馈,即学生此次探讨的收获和对以后教学的建议。评价的具体内容应丰富而灵活,不仅要包括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而且要对学生思维水平、探究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实例

【研讨专题】

《亚洲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即二战后摆脱帝国主义压迫或殖民统治的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高中一年级,时间45分钟。

【导入】

教师概述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由探索亚洲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奥秘,引入此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典型国家研究成果的展示与探讨。

【小组探究成果的展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新加坡、印度、西亚、韩国、东南亚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

新加坡研究小组的代表以power Point为辅助工具,介绍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措施及成效。主要包括: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发展经济的战略、措施(依据国情,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资;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重视稳定社会秩序);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

印度研究小组成员以旅游模拟的方式介绍印度发展经济的措施、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绿色革命”及其成效;以IT行业为代表的高科技成就;教育的发展;人口过多、宗教矛盾、印巴冲突等问题。

西亚研究小组以“西亚石油富国代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介绍西亚经济的特色及问题。主要包括:石油资源主权的收回;OPEC的建立及作用;经济结构单一、贫富不均等问题。

韩国、东南亚经济发展的概况由负责研究的两个小组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展示给全班,研究报告介绍了韩国、东南亚的概况;发展经济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

【专题讨论】

教师在对展示阶段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引导全班从多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实际,讨论亚洲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自由发言。)

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的启示主要有:要依据国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适时的发展战略;重视发展高新科技,重视教育;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联系;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完整;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稳定社会秩序;重视人口问题,重视环境保护,适度开发资源;应依据国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国优势;加强民族凝聚力等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后,进一步提出后续问题:这些启示当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共同经验是什么?(学生仍先小组、后全班讨论,但时间要比第一个问题稍短。)

经讨论,学生得出的共同启示有:要依据国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适时的发展战略;重视科技,重视教育;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联系,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完整,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等。

【小结提高】

教师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对本专题进行总结。具体内容有:第一,进一步归纳亚洲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特别强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的必要性。第二,概括当今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现代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培养的竞争等。第三,总结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自主学习历史的特点——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的资料认识历史等。第四,鼓励学生在此后的学习中,积极运用初步掌握的自主学习历史的方法。教师可以结合此专题已涉及但是没有深入讲解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讨。例如,亚洲民族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风雨,我国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等。

【评价、反馈】

个人、小组、教师分别填写专题探讨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的评价反馈表。

标签:;  ;  

浅谈专题研究与讨论的历史学习模式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