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世界价值维度——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深层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价值论文,经济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9-0060-05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不仅要从现代化的视角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发展观,而且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超越,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在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现状中深刻洞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类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世界价值集中表现在:立足全球视野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刻剖析了人类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生产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这个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能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它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从而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深刻剖析了人类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引用李嘉图的话描述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各国只是生产的工场;人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①西方资产主义取代封建中世纪靠的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它相对于中世纪的“神道主义”而言提高了人的地位。的确,现代西方文明在其发展初期,通过高举“人道主义”的大旗,造就了当今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的文明。然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它把人的本质归究于人的自然属性,把人类社会的追求归究于对人类动物性的满足。由于资本的本性以及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所具有的内在局限性,导致当代西方文明的危机,带来了诸如:环境危机、经济危机、价值崩溃、普遍物化等异化问题。资本主义社会逐渐演变为一个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不断追求个人财富的无限增加从而使个人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社会。尽管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创造出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效率的飞速提高,可是人们的物质欲望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膨胀。人们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就意味着要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资本家到普通劳动者逐渐异化成为金钱和物质享乐的奴隶。人们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推销战术下,享受欲、占有欲极度膨胀,一方面是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为获得物质财富拼命挣扎,甚至不择手段;而另一方面则放纵自己的“口舌耳目”之欲,不断地去吃、去穿、去用,片面地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等,陷于物质主义的泥潭,沉迷于单纯的、一时一地的物欲满足,被异化为生产的工具和消费的机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并非没有意识到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些问题。康德说过:“无论对自己或对别人,你始终都要把人看成是目的,而不是把他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②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罗马俱乐部等学派的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正是站在这样的视角,给予资本主义社会猛烈的批判。而在理论上19世纪西方理论界先后出现的“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在资本主义社会风靡一时的理论,其实都是在试图“医治”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社会所产生的种种“见物不见人”的后果。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一是“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时代③。资本主义社会说到底总是以资本利益最大化为中心,是“以物为本”的,对“物的依赖性”的社会,它必然要走向“以人为本”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国改革开放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同样遇到了当前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现代中国人好多患上了心理疾病:比如现代人的焦虑、忧郁、偏执,多疑、困惑、迷茫等等症状;有些人表现出突破道德底线、有恃无恐,对道德缺乏一颗敬畏之心;“见物不见人”,少数地方甚至存在着资本主义早期才有的压迫和压榨现象;“有金钱无知识,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审美,有审美无信仰”。历史非常有意思,尼采当初批评他那个时代的西方人的情况时说:西方的现代人“羞于安静”,欧洲人的生活犹如蜜蜂或蜂鸟一般繁忙。逐利的生活不断使他们殚精竭虑,置身于经常的伪装,欺骗和竞争之中④。必须承认,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像尼采所说的那种情况已经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结果,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中这种影响和反应存在着加剧的趋势。
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求人类必然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全人类面临从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对物的过度追求,既造成人的异化,人成为了一种无止境的消费动物;反过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又危及人的生存。人不仅需要物质,从物质追求中求发展,更需要精神,从精神乐趣中求幸福。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持续。
“十七大”在总结历史教训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深刻洞见了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思想观念上根本转变了“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理念从物本位转向人本位,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这既说明这种转变的难度和艰巨,也蕴含着这种转变的意义和价值。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即从单一物质追求价值取向转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多元价值取向,反过来又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此外,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只要正确处理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就能保证我们的发展不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而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深刻阐明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包涵着一个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通过大工业明显地暴露出来,表现为:“两个阶级的对立”,“个别工厂中的社会组织和整个生产中的社会无政府状态相矛盾”,“生产资料和产品过剩”导致的周期性危机等等⑤。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延缓和推迟这些矛盾的恶化做了诸多努力。特别是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迫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压力不断对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构进行调整,如实施凯恩斯主义利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而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新产业,扩大“中产阶层”的民众数量,缓和了阶级矛盾;利用经济全球化把本国的矛盾转移到其它欠发达地区和国家;改善工人生活状况,施行社会福利政策等等。因此,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当初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其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表现在利益分配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而是资本的无限增殖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生态危机。正是这种新的矛盾表现形式昭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走向终结。
资本的本质就在于无限的自我增殖,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遍布全球,而地球再也无法承受如此多的国家和人口同时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了。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二战后,被美国推到高峰的西方消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不仅建立在极其不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基础之上,而且以对有限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和对生态的严重破坏为代价。因其不公正,所以就不稳定;因其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高度依赖和对环境的毁坏,所以不但不可持续,而且也不能被仿效。
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迅速,如风靡全球的“金砖四国” (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同,“金砖四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都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这些国家人口众多、地域广大。“金砖四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6%,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6年至2008年,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7%。假如这些国家也像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那样进行现代化生产,让资本所有者们“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⑥,地球的能源、资源将很快消耗殆尽,并带来环境污染以及与环境、能源危机相随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气候危机、粮食危机,必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当然,我们不能把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归罪于“金砖四国”等新兴国家的发展。这些危机的产生究其原因都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普及。正是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性质、市场机制、消费理念等共同塑成了一种强大的征服掠夺自然的物质力量。“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⑦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资本主义“短视”而“盲目”的生产方式,那么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文明必将毁于一旦。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物种灭绝……这一切与政治经济有关,更与每个人的生活有关。以我国为例,至今中国的七条大江河,已经全部被污染了,因发展而干涸的河流,更不计其数,更不要提空气等等其他环境污染了。归根结底是:“唯GDP论英雄”的年代已经不属于晋升世界经济大国的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快速,是不争的事实,但却是所谓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经济发展上是条长腿,但不论是环保还是政治、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却还缺乏全面的发展,形成了发展的另一条短腿。因此,中国需要面临一个新的更伟大的转折,就是从物本位转向人本位,从西方式的现代化转向以和谐为核心的全面小康,从不可持续的现代文明转向可持续的人类新文明。全人类要生存也就必须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⑨。我们如何去有效的规避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不良的社会现象,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就成为当前中国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课题。如何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从“‘以物为本’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率先转向“‘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发展道路”呢?
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当今世界生产方式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是解决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关键,是世界的大势所趋。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其社会性质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办法,他们最多只是诉诸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的生态危机得以缓解,或者是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从而使本国的危机相对缓解。然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也不允许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路。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变革社会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这些特征和内在要求正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靠拢。因为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协调、统筹兼顾,使社会生产力置于自己的共同控制之下,力图靠消耗最小的力量,以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社会生产。
三、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终其一生取得了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这两大发现都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将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以苏联解体为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内外开始质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越来越强。社会上存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边缘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等甚嚣尘上。同时“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风起云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很多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认为我们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因为有一些弊病,不分主次,只攻一点,不及其余,就根本否定社会主义,这是只看到盆里的脏水,而把孩子一起泼掉。盆里有脏水,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而不泼脏水、这样害了孩子;但我们更不能只看到脏水,不看到孩子,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那就失去一切。如果我们从长期形成的教条式观念中解放出来,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新审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产生的新变化,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我们会立即发现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前所做出的“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多么的高瞻远瞩。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会有很多曲折,但是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共产主义的因素却正在我们身边不断出现。
资本无限增值的本质导致人的极度异化和全球性生态危机,这使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接近极限,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资本主义无法在其固有体制内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两方面的危机,这两个问题的彻底解决只能依靠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束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使人类的物质生产建立在共同控制的基础之上,改变对物质财富贪婪成性地过分追求的价值取向,不是寄希望于GDP总量的超限增长,而是在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气候问题不恶化并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物质财富的合理再分配调节,保证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为子孙后代留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家园,需要低能耗、低排放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低碳生活”,一种人类试图自己拯救自己的生活。因此,未来低碳生活将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把人类生产发展的目标定位于人本身的价值,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以全体成员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私有资本积累规律必然引发人的不平等、非均衡和片面发展,带来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灾难。”⑩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致命危机,它吞噬着人的价值,导致人的全面异化,最后危及到整个人类的继续生存。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人的极度异化和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发展正是要求人类社会必须向共产主义社会不断推进。
四、结语
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对现实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剖析了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种种无法摆脱的困境,提出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根据现实所提供给我们的条件沿着这条道路向前推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比资本主义更优越就在于其更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为核心,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上看就是现阶段我们超越资本主义发展困局,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证明。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一般的发展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发展问题所作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更是对中国的前途、以至人类的未来,是人本位,还是物本位的正确选择。这是一条真正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国的现实,团结和带领中国所有阶层的人民,找到了凝聚全社会的最好结合点”(11)。只要真正贯彻和执行它,中国就能使自己“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12)。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中国的发展观,也是世界的发展观。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包括对道德、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因素的考量,把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行动的目标,最终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又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指明了方向和思路。香港《亚洲时报在线》在《中国,世界经济的灵丹妙药》一文中说:“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将使整个世界而不仅中国自身受益”,“中国与全世界共同分享其进步,这与过去截然不同。但发展中的中国却为全世界提供了机遇”。世界是否准备应对中国的挑战,并利用中国的经验造福人类,世界能否与中国一道建立平等、互利和有效的战略伙伴关系?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的未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发展观必将凸显其重大而深远的世界价值。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页。
②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1-34及1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④尼采:《尼采的自我哲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⑦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38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⑩程恩富、王中保:《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
(11)季塔连科:《中国模式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创举》,《光明日报》2009年5月9日。
(12)胡锦涛:《在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文汇报》2009年7月21日。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