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本课题研究的宏观背景
(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迫切要求加强民族教育理论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912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优秀文化。就世界多民族国家而言,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并不算高,但少数民族人口居住的面积广大,民族自治地方占全部国土的64%。民族自治地方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从长远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地区的资源能否得到深度开发,民族地区的经济能否得到尽快发展,而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又取决于民族地区科学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民族教育的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居,民族工作涉及的方面很多,影响的范围很广。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有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边疆,加强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扩大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到本世纪末我国将基本实现小康,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根据“三步走”的战略,民族地区和全国一道,各项事业要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民族教育应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与提高。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了要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和完成“两个带有全局性根本转变”的目标,也要求民族教育事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民族教育的实践若没有理论研究水平上的提高,就难以开创新局面或上新台阶。特别是我国民族教育要在整体上有个较大发展与提高,有待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又依赖于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因此从民族教育发展的全局看,迫切要求加强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
(二)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亟需改进和加强
随着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讲,民族教育理论研究还比较落后。一是近半个世纪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教育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教训,需要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民族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些重大问题,有待从理论上给予科学的回答;目前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还有差距。二是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民族教育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人员力量单薄,而且没有形成攻关的合力,基本上是分散、单独运作,至今尚未出版同行公认或影响面较大的论著。三是民族教育理论作为与教育科学理论和民族理论密切相关的理论,还与民族史、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文字、民俗、宗教、民族经济有着密切关系,只有把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置于上述背景中去通盘思考、融会贯通,才能提炼出高水平的理论。
(三)加强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理论主要是从普通教育学、民族学以及国外多元文化教育中借鉴来的。至今还没有形成被绝大多数学者、专家认同的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理论体系,这一状况与我国近半个世纪民族教育的伟大实践很不相称。
值得指出的是,在少数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要突出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一般来讲,少数民族教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仅涉及全局,而且是长期起作用的问题。为什么要突出对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这与研究的阶段性和实效性有关,即只有预先把握好有限的研究时间、经费、人员,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虽然较为完整地提出了民族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原则、目标、方针、对策、措施、步骤;但对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尚未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和阐述。针对“七五”研究的状况,“八五”课题在研究策略上力求对我国民族教育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索,将“七五”的完整性与“八五”的重点性结合起来,力争达到较高的水平。为此,我们确定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一是为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二是为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贡献。加强少数民族教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既是时代提出的任务,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目的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民族教育众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中,筛选出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地位重要、作用重大、影响深远、时效较长的10个题目作为课题研究重点:一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二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三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政策,四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对象的特点,五是中国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六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中的双语教育,七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八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经验,九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进程,十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本课题在设计上不求体系上的系统而求突出重点,不求全面完整而求科学准确。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为党和国家制定、完善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少数民族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为党和国家制定新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正确与否,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政党对民族教育规律的认识程度。本课题对少数民族教育战略地位、战略方针、特殊性及其政策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民族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助于使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更加完善和科学。
2.为民族教育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民族教育管理实质上是在一定的管理理论指导下,按照民族教育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利用一定方法和手段,对民族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检查、评估的社会活动。对民族教育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有两点,一是通晓教育管理的理论方法,二是懂得民族教育发展规律,了解民族教育的特点。实践表明,对民族教育规律理解得越深,对民族教育特点把握得越准,民族教育管理水平就会越高。例如:民族教育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本课题首次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对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大量的实践、测试、调查、问卷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不仅填补了民族教育研究体系中的空白,而且为民族教育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3.为按教育规律进行决策、推动民族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近半个世纪的民族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和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教育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民族特点进行决策,是发展民族教育最重要的一条规律。本课题通过对少数民族教育中的双语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师资队伍建设、立法进程、基本经验总结、跨世纪的使命等的分析,揭示了民族教育在一般教育规律中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特有的规律,不仅有利于我国民族教育的宏观决策,而且有助于民族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4.为丰富民族教育科学理论进行探索。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研究中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以及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在研究方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1〕民族教育实践是民族教育理论的最深厚源泉, 是民族教育理论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民族教育理论的唯一标准。
进行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和推动民族教育实践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在对大量第一手材料分析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强调在活生生的民族教育实践中抽象和概括理论,把全部研究活动和研究结果建立在对民族教育实践的具体分析上。
本课题在联系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扩展联系的广度,探索联系的深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民族理论为基础理论,广泛借鉴民族学、文化学、经济学、宗教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等各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民族教育实践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比较与综合,在理论上力求创新,在实践上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理论,坚持鲜明的民族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2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3 〕民族教育是我国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整体教育具有共同性。离开这些共同性,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就无法存在。本课题研究力求在把握“共性”与“个性”的总体关系中,阐述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解决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问题。按照这种思路所得出的结论,不仅会更加符合我国教育的全局的实际,也会更加符合民族教育的实际,因而更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离开我国教育的共性,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但由于脱离了与民族教育密切联系互为一体的全国整个教育体系,就会失之偏颇。总结过去的经验,有些研究的理论和方案从局部看是可行的,但从全局看是行不通的,其结果不仅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造成浪费,而且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决策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本课题研究力求避免上述失误。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思想,坚持系统与重点的统一
事物的矛盾是在普遍联系中的矛盾,事物的发展是在普遍联系中的发展,事物的转化是在普遍联系中转化,事物的相对独立性也是在同周围事物互相联系中存在的。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是与其他理论和实践相互联系的,都是全局联系中的一个环节。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理论是指导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诸多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全局中地位和作用的比较,根据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现状,本课题组对十个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我们认为,在事物的诸多矛盾联系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重点和非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也就抓住了全局和关键,其他矛盾和问题也就好办了。这十个问题中的每个问题涉及的面都比较广泛,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限的目标,只能在复杂的联系系统中突出重点与关键,至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只好留在以后再研究。
(四)坚持明确的指导性与切实的可操作性的统一
本课题研究从实践上看,为指导和促进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为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服务,为各民族的团结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理论上看,为发展和繁荣我国民族教育科学服务,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理论体系服务。民族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和使命就是为中华各民族的改革与开放、进步与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发展,说到底就是为各民族的发展服务。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集中体现在推动少数民族经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上,离开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的进步,民族教育的发展就具有盲目性;同样,离开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也就失去应有的价值。既然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终极目的”、“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为此在课题研究的每一部分都要尽可能提出有利于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观点,都要提出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同时还要研究妨碍民族教育改革开放与进步发展的消极因素以及脱离民族地区实际照般照抄的形而上学的教训,以加强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指导性。经验证明,民族教育,只有在稳定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与和谐的民族团结关系中,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教育领域的大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行,都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本课题中阐述的“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既为反对教育领域中的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也从民族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的深层原因探索了少数民族教育持续发展的途径,并从总结历史经验中阐述了在民族教育领域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等基本观点,从而把民族教育借鉴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有益成果,建立在科学规律的基础上。
三、本课题研究在理论上的新探索
(一)在研究少数民族教育战略地位问题上有新提高
本课题以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为基本依据,将民族工作的战略地位和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联系在一起,论述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科学依据和说服力。
本课题研究从少数民族的富裕和文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自身进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三个层面论述了民族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研究思路上有一定新意。
本课题研究以大量典型事例论证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功能:对少数民族成员及家庭来说,是富裕之泉、发展之根;对民族地区来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对每个少数民族来说,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对国家来说,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快资源开发,保持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措施。
本课题研究还从全民教育、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民主化以及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大视野,论证了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在研究少数民族教育宏观发展战略上有新观点
本课题研究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发展我国民族教育的战略、方针和原则。
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想。我国56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思想,体现在教育领域的基本内容为:大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要共同发展;各少数民族之间要共同发展。共同发展并不排除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各民族教育发展的相对不平衡性。共同发展并不是“一刀切”、“齐步走”,更不是限制先进、把先进拖下来实现“同一水平”的发展,而是鼓励、帮助发展滞后的赶上先进的。
二是自我努力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的发展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理论,论述了在民族教育发展方面,自我努力与国家支持的辩证关系。从历史起点、地理条件、教育基础、群众生活水平、生存环境的角度,论述了国家支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民族发展、民族进步、民族振兴的角度,论述了自我努力、自我奋起、自我发展的迫切性和可能性。
三是统一性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发展思想。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出发,论述了民族教育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重要性。如在教育的大政方针、基本目标、法规、领导体制等方面坚持统一性的前提下,兼顾民族性;在教育管理、学制年限、教育内容等方面,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必要的统一,又要兼顾不同民族的特点;在办学形式、学校布局、授课用语等方面,要坚持多样性和区域性。
四是发展全民教育的思想。首先要在大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坚持全民教育思想,保证少数民族与大民族享有共同的受教育权,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其次在少数民族内部也要坚持全民教育思想,尤其要重视和支持特别贫困地区和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为此国家有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责任;大民族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义务;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帮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义务;民族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民族有帮助本区域其他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义务;各民族成员,不论男女,一视同仁,都应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五是数量与质量、普及与提高、速度与效益、改革与开放相结合的思想。在课题研究中较好体现了上述思想和原则。
(三)在研究少数民族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上有新突破
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教育的对象,应该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最基础性的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在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研究十分薄弱,基本上是个案研究。本课题首次集中了国内目前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系统阐述了少数民族学生独具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四)在研究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方面有新探索
本课题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经验,在系统分析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类型和模式,以及新时期双语教育应坚持的方向和原则。
(五)在研究少数民族教育与宗教关系方面有新内容
本课题从分析宗教的起源、历史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入手,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民族教育与宗教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教育作为传递文化和知识的手段,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教育过程与生产生活过程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宗教观念。在人类社会初期,很难说教育与宗教谁包含了谁,何者为先、何者为后,谁为主、谁为辅。在人类社会划分阶级以后的一定历史时期,宗教作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手段,取得了支配地位。此时,教育成为宗教的奴仆。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许多少数民族的教育大多属于宗教教育。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一些民族的教育包含在宗教教育之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私人办学逐步成为可能,从此在宗教教育的天罗地网中开启了私人办教育的缝隙,后来这个缝隙不断扩大,所以并不能说宗教教育就等于民族教育的一切。本课题以科学的观点分析了宗教教育的历史作用和功能,同时,以大量事例说明宗教教育在文化教育中的消极因素和局限,并提出了在坚持非宗教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宗教界爱国人士捐资助学发展民族教育的积极性。
(六)在研究今后少数民族教育的任务上有新思路
本课题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本世纪末我国民族教育的任务,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打好基础,明确办学路子。也就是说,要从本地区和本民族的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通过民族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促进本地区和本民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办学路子,落实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
实践证明,民族教育只有为本民族和本地区的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才能取得民族地区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只有与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家庭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少数民族群众支持发展教育事业的热情。实际上,只要把发展民族教育的路子搞对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再加上知难而进的拼博精神,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就会越办越好。
(七)在总结少数民族教育基本经验方面有新进展
本课题对建国40多年来发展与改革少数民族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民族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较大参考价值。
(八)在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方面提出了新建议
本课题深刻阐述了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重要性、迫切性,对民族教育立法的体制、内容、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九)在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方面有新提法
本课题提出了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为核心,以使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技术为突破口,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以民族教育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使命。总之,民族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体现在要培养出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人身上。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必须因地制宜、分区规划、逐步实施,同时少数民族教育的现代化既离不开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也离不开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支持与帮助。
(十)在研究世纪之交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对21世纪民族教育预测方面提出了新设想
本课题分析了世纪之交民族教育具有阶段性、连续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点,提出了世纪之交民族教育的基本任务。一是全面完成本世纪90年代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二是为下世纪民族教育的发展作好各方面的准备。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变化的格局、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特别是对民族工作与民族教育发展肯定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21世纪的民族教育必将具有20世纪不曾有的新特点,但是21世纪的民族教育,只能在20世纪民族教育的基础上起步。因此,20世纪我国民族教育的一些基本矛盾,在21世纪初期依然会存在。这是制定21世纪民族教育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战略必须要考虑的客观依据。
本课题把21世纪的民族教育划分为三个时期,并提出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21世纪前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20世纪末民族教育的成果,完成2010年我国教育规划中有关民族教育发展的各项任务,为民族教育现代化创造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21世纪中叶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重点是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制,适度发展高等教育;21世纪后期的主要任务是使我国少数民族跨入国内甚至世界教育的先进行列。提出上述预测,有利于21世纪民族教育的发展有个清晰的蓝图,使各项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注释:
〔1〕〔2〕《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2页、第713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