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平 浙江省象山县西周社区教育学院 浙江 宁波 315722
摘 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社区学院对移民开展职业化培训,在课程开发、师资引进、培训方式、就业指导等方面不断创新,及时总结经验,提高移民的职业化程度和解决移民就业问题,提升社区学院的教育服务功能。
关键词:移民 职业化培训 就业
对各类移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事关农村和谐稳定和农民安居乐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西周镇系象山县两大次中心镇之一,随着小城市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由撤并、搬迁、改造等方式形成的移民新区有25个,各类移民1.3万左右。他们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6%,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7%,绝大多数移民仍属于体力劳动型和传统经验型。他们原来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新的产业需要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社区学院针对西周的产业特点和移民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各类职业培训,使之成为“生产有技能,致富多门路”的新型职业化农民。
一、主要做法
1.调查分析,开发需求导向的培训课程。“教育必须按照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方便在他的一生中进行。”学院深入移民新村,做需求分析,了解移民缺失什么,需要什么。同时开展产业调研,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开发培训课程,为移民提供各类培训服务。
(1)企业上班的移民有提高职业能力的需求。西周的工业经济比较发达,大小企业500余家,工业产值占全县的70%。很多移民转型为企业员工后,他们的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难以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
(2)专业户、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有提高专业能力的需求。西周拥有2.8万亩耕地,16.9万亩山林面积,2万余亩淡海水养殖面积,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为规模化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已有数十位移民从事上水产养殖、荒山承包、素菜种植、规模化水稻种植等行业,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自主创业的移民有提高创业知识的需求。当地有一大批移民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他们大多缺乏创业的经验,学院为他们提供创业知识以及有关经济、法律、法规的培训,帮助他们成功创业。
(4)青年移民有提高文化素养的需求。目前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40岁以下青年移民的平均学历学历偏低,高中及以上的文凭所占比例仅为73%,高层次实用人才更是缺乏,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上述需求,学院开发了“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学历教育”五类课程,如下表:
2.借力发展,拓宽师资的来源渠道。陶行知认为:“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社会是一所具有强大教育力量的学校,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院自身的在编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进多方专业师资,形成培训联盟。
(1)从企业的引进培训师资。学院强化校企合作,成立企业职工学校,送培训进企业,聘请企业的生产、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培训教师。目前学院已先后成立了“威霖”、“乔明”、“恒富”、“华泰”等32家企业职业学校,2012年以来已开展装配工、塑料注塑工、班组长管理等30多场培训。
(2)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引进培训师资。学院强化校际合作,已与宁波大学,宁波第二技师学院、象山职业高中、象山技工学校等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其专业授课教师。学院还与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建立联合办学关系,在我校设立远程网络教学点,聘请他们的教师作网络学习辅导。
(3)从农业科技单位引进培训师资。聘任县农林局、镇农办等技术人员为专业授课教师,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如农作物品种改良、农作物田间管理、病虫害有效防治等专业知识。
(4)从各个行政村引进培训师资。各个行政村有很多农科技方面的能手,学院聘任他们为生产专业教师,通过现身说法来传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学院聘请莲花村养殖专业户翁永兆对大黄鱼养殖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学员实地参观养殖场。
3.理实一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基地式培训”。成立社区学院为中心,具有产业特色的行政村为补充的培训基地。社区学院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区域发展特点,主要开展理论性培训,比如开展企业电子商务培训、农业产业合作社知识培训、创业培训等。在行政村基地,主要开展实践操作培训,如潘埠村的餐饮培训、瀛广村的美容美发培训、勤丰村的琵琶种植培训等。
(2)“订单式培训”。西周的产业特点为移民提供大量进入企业就业的机会,学院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提供订单式培训,比如开展注塑工实践操作培训、班组长能力提升训练、精细化管理培训等。
(3)“点菜式培训”。移民的学习时间大多安排在工作之余,具有碎片化、间断性等特点。为保证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学院建立课程中心网站,将各类培训的课程放在网站,为学员提供菜单式教学环境,学员可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反复学习。
(4)“追踪式培训”。对移民的整个生产过程开展培训,比如梭子蟹养殖,从蟹苗养殖到梭子蟹上市分成四个阶段,开展专题培训。学院在完成就业前培训后,根据在企业的不同的工作阶段,开展初级、中级、高级系列培训。
(5)“专家入户式培训”。学院联系农科部专家、高校教师、本地技术骨干,针对家庭农场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上门服务指导。如组织镇农办、县农科所专家对西周对虾养殖出现的鳃病问题,进行专门解答。
4.多措并举,开展全程式就业指导。学院开展新型职业化移民培训目的是提高职业技能,促进职业转换。学院开展全程式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就业。
(1)加强营销,帮助就业。学院和各个企业的人事部门建立长期联络关系,在完成培训后继续向学员推荐企业的用工情况,为不同的批次、不同特点的学员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同时建立人才资源档案,向各大企业提供就业人员信息,学校做好链接服务工作。
(2)信息跟踪,深化就业。“职业指导不应仅限于帮助其找到工作,更要关注到工作以后的状态。”为了帮助移民获得更完善的发展,在其完成就业后,继续关注其就业以后的工作情况,如由于岗位变更、工作环境的变换等带来的不适应,学院继续开展“回炉”式培训,使其能胜任不同的工作任务。
(3)榜样示范,带动创业。收集西周镇创业成功的案例,汇编成册,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典型案例,通过榜样示范激励更多的人实现自主创业。如象山华盛公司厂长鲍志昌、莲花村大白鹅养殖专业户翁有明的成功事迹。
二、取得的成效
1.就业渠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社区学院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移民和企业员工,各类就业技能有了整体提高,实现由农业向产业化转移和非农业转移,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支持了产业结构调整。
2.经营方式从分散向规模转变。当地较大一部分农民由于外出打工、企业上班及商业经营等行为,很多田地无人耕种,一批移民通过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规模化经营。目前,从事规模化水产养殖,水稻种植的、大棚蔬菜、荒山果树种植的等家庭农场就有10多个,开始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农业”的转变。
3.增效创收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随着培训的不断深入,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勤丰村琵琶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蒙顶山茶叶产量比去年增加了12%,茶叶的质量也比往年有了提高。学院逐渐成为农科教推广服务中心,移民增收逐渐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
4.人文意识从自发向自觉转变。移民的文明意识有了提高,民风民俗得到了改善,原先“闲”而赌博、无事生非的人少了,出门散步、打球、练太极拳等参加文体活动人多了。学习氛围更加浓厚,社区学院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了移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习氛围有了较大改变,看报读书的人数比原来增加了许多,青年移民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由2012年的65%提高到2014的78%。
三、思考与启示
1.培训师资要“精”。学院在聘任培训教师时,要注重他们的专业背景,要有一定的影响力,既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如科技部门、高校教师、本地技术能手等,以增加培训吸引力和实效性。
2.培训内容要“实”。开展的各类培训,要淡化理论说教气息,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要让移民看到做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不搞一哄而上,更不搞一刀切。如果培训理论性过强,或者只是就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泛泛而谈,大多不受移民欢迎。
3.工作方式要“土”。学院教师要放下身段,上山下乡多去走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多听取群众的声音,多了解移民的实际需求,组织的培训才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要善于推销自己的培训项目,让更多的人乐意参加我们组织的培训。
4.培训地点要“广”。 培训地点从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除了在社区学校、村民学校、企业职工学校开展课堂培训外,采用现场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培训形式,做到“农民培训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有求必应,上门服务,效果最好,最受农民欢迎。
参考文献
[1]《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
[3]《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4]崔铭香 蔡婷 论成人职业转换中的质变学习.《成人教育学刊》,2015年,第二期。
论文作者:周伟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7
标签:移民论文; 学院论文; 企业论文; 西周论文; 需求论文; 师资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