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关注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社会和学校。方法:对46例服毒自杀患者住院期间的观察分析,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护理,提高心理弹性水平,纠正错误认知,建立一定的认知能力,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应对方法,学会正向调节心理的方法,重塑健康人格,走出心理阴影。结果:45例接受了心理干预护理,获得身心痊愈,1例交流困难,住院4天,好转出院。跟踪观察三年,46人都能重拾生活信心,无再自杀倾向。结论:抢救成功仅限于生物意义上的治疗,患者的真正病因是因严重心理危机引起,对此类病人实施心理干预护理,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态,预防再自杀。
【关键词】服毒自杀;住院期间;心理干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195-02
服毒自杀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患者常因发生重大负性事件后,缺乏足够认知和应对措施,造成严重困扰和恐慌,导致心理崩溃,做出的一种极端选择。本组病例是经入院急救后伴有严重身体及脏器损伤的住院患者,病情危急凶险,我们在抢救生命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护理,帮助患者建立一定的认知能力,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应对方法,提高心里弹性水平,重获身心健康,重返家庭、社会、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6例服毒自杀住院患者,男2例占4.8%,女44例占95.2%。年龄:15~20岁2例,21~40岁32例,60~85岁12例。婚姻:单身10人,其中丧偶3人,离异4人,已婚36人。服毒类型:农药或鼠药30例,安眠药12例,其它药物4例。职业:农民24例,家庭妇女8例,自由职业6例,白领1例,学生1例,农村留守和空巢老人6例。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学历5例,高中及以下学历41例。自杀原因:家庭不和谐29例,重大负性生活事件6例,恋爱挫折7例,学习挫折1例,久病不愈致抑郁悲观3例。从资料显示:在本地区女性自杀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20~40岁年龄段自杀比例最高,占69.6%。个体素质低与自杀率成正相关,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及社会地位低,职业地位低。
2.心理干预与护理
2.1 危重期心理护理
医务人员具备熟练的抢救知识与操作技术,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是进行有效心理干预与护理的前提。开始部分病人表现为极不配合抢救治疗,拒绝与人交谈,淡漠或烦躁不安,此阶段我们不要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刺激患者,为患者提提供优质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用温和的语言适当安抚,适时切入患者,逐步了解患者自杀原因、基本信息、社会及家庭生活背景,了解患者现阶段存在的不良认知,态度中立,不做判断,认真倾听,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和护理计划措施。争取家属的支持,多与家属沟通,要求家人多陪伴,不要让患者独处,以防再自杀。
2.2 稳定期心理干预护理
我们根据患者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生活背景来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2.2.1制定培养提升患者心理弹性的干预措施。心理弹性是指个体从逆境中自我恢复的能力[1],与后天教育训练有关,如生活经历、教育状况、社会支持、家庭关系、社会角色等关系密切,心理弹性不同,在同样的应激源下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良好的心理弹性可以使个体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国外学者发现,心理弹性的生理学基础是大脑中的“奖励和恐惧”回路的可塑性,是能够习得并且可以通过干预来提高的[3]。46例患者心理弹性普遍差,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教育训练,改变错误认知,学会主动运用家庭和社会支持,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积极面对的应对方式,提高应对压力的信心和能力,从而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
2.2.2认知干预。认知功能是人脑认识和反应客观事物的心理机能。46例患者在自杀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错误认知,首先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错误认知,协助其纠正负性想法,建立起正确的积极认知模式。引导患者回忆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一首喜爱的歌曲,一位喜爱的伟人或名人,一件曾经关注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从中学会感恩、宽恕,调动潜在的资源和力量,促使其向积极行为转变,鼓励患者多学习,多掌握社会生存技能,主动立足家庭和社会,消除自卑,重塑健康人格。对12例老年人,因认知功能随年龄增长呈逐渐衰退趋势[4],所以要更有耐心,要多次提醒,反复干预,直到接受为止。
2.2.3唤醒角色。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有许多不同角色,患者自杀时多表现角色紊乱,人际关系敏感等,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我、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以及在各个角色中存在的意义和缺失的遗憾,促使其重拾各角色责任,认识生命的使命感。帮助分析从每个角色中可以获得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从角色回归中找到温暖。
2.2.4帮助建立支持系统。认识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的重要性,面对重大负性生活事件或各种挫折,要正确冷静面对,学会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主观支持,超出自我能力可积极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引导患者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让患者明白回避屈服是一种消极应对方式,无助于缓解矛盾,相反会加重,更不要以自杀方式来逃避。调动其家人及身边的亲朋好友的善意关注,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朋友圈,鼓励其主动与人多沟通,结交知心朋友,建立一个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缓解孤立无援的局面。帮助患者分析社会支持利用程度,拓宽知识面和思路,如心理咨询、婚姻和法律顾问、政府和社会救助等各种社会支持,鼓励他们与所在地的基层政府组织主动保持联系如居委会、村委会等,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久病不愈及高龄患者还表现有自我效能低下,我们通过认知治疗、行为矫正训练和健康教育等活动融为一体,增加对疾病的认识,给予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面对生活、面对社会,从而提高自我效能[5],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健全人格和自尊,彻底摆脱自杀阴影。
2.2.5教会患者深呼吸——放松训练的方法练习。此方法通过神经、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调节,可影响机体各方面功能,运用此方法可以对不良情绪的自动思维进行干预,走向合理思维,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从而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3.结果
45例接受了心理干预护理,心理弹性明显提高,获得身心痊愈,轻松再上人生旅途。1例交流困难,开始表现为强烈对抗,经过心理干预和护理,能配合治疗,住院4天,好转出院。跟踪观察两年,所有患者都能重拾生活信心,无再自杀倾向。
4.讨论
服毒自杀患者大多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普遍心理素质差,在他们生死关头,我们不仅要抢救他们的生命,还要帮助他们把心理变得健康强大,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有效预防再自杀,真正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Connor KM,Davidson J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 Anxiety,2003,18(2),76-82.
[2]刘莉莉,林平,赵振娟.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1-25.
[3]郭丽娜,刘堃,高涵等.心理弹性在老年女性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4):297-299.
[4]姬艳博,许翠萍,于晓霞等.心理弹性在肿瘤患者积极应对与疲乏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3):1809-1811.
[5]万霞,陈明珠,姚孝娟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10)740-742.
论文作者:张凤玲,郭华妮,刘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9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认知论文; 弹性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角色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