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实践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228(2009)04-0045-0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教学成为新课程下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地理实践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弊病提出的,如学生缺少必要的体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足等。实践教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课堂内开展的科学实验活动。例如,通过光源照射角度影响温度变化的实验模拟季节的成因,通过向盛有冷水的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实验模拟降雨的形成原理等。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课堂上由教师演示,或者由学生分小组进行。二是在课堂外开展社会实践,这种活动直接指向客观世界,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地理调查、地理观测、地理参观、地理旅游、野外实习、论文撰写等。开展地理实践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目标的客观要求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等。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进而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目标的真正落实都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观察、社会实践、实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实实现地理课程目标。
(二)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是地理学科自身特点的内在需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的科学。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球表层是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学的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其较强的综合性决定了学习地理科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实践教学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参与了就有体验,有体验就有可能真正理解,真正理解了,才能掌握,学生掌握了,学习才有效。地理实践教学对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这种地域性一方面体现在地理事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不同地域之间又存在着差异性和特殊性,现场实验和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对这种分布和差异产生感性认识,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三,实用性。地理学是以地理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从而看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三)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积极设计、组织地理实践教学活动,是全面培养学生地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活动,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升华,是培养学生对时空环境的认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离开社会实践难以完成认识过程。地理实践教学活动包含着不可替代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尤其是环境科学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都把主阵地设在课堂之外的自然与社会大课堂。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三维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统一的,都包含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这两项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以实际的地理问题为情境,以实践活动为重要手段。
人的学习过程是智力的发展过程,也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的过程。组织良好的地理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年龄特点使他们更容易能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这种兴趣反过来又使地理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从而促进以后的学习活动。另外,实践教学活动多采用合作进行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全发展。
二、落实地理实践教学活动的策略分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是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应始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同时,地理实践活动应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自主性相统一的原则,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工作,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指导个人行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实践中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许多实际问题本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另外,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大多也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如:生态、人口、城市等方面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语文、生物等多个学科,所以,实践活动内容往往是综合的,需要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环境。开展实践活动往往要突破学科本位,要与相关学科联合。在学校、家乡、社会大课堂进行学习与研究。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发挥实践能力,广泛地组织研究材料,拓展学习范围,锻炼才干,养成良好的品质,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目标。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地理问题研究意识与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能力。目前,新课程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教师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教学准备,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新课程最重要、最基础性的环节。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中学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以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一方面,教师本身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研究,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及实践教学活动的内涵;另一方面,教研部门应组织一线教师参与培训、做课、研讨等活动,凝聚集体智慧总结出实现每个地理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方式、方法,以实现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目标。
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地理实践资源。地理学科具有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如:校园文化、校园绿化、校园道路、学校环境保护等校本资源;工业企业、示范农场、商业中心、高科技园区、气象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等社会资源;家乡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动物、农作物、矿产、环境污染、人口、经济发展、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家乡资源,以及丰富的网上资源等等。教师应结合地理课程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内外地理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活动方式,以全面落实新课程的各项培养目标。在校内,教师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践活动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实践活动资源,以及师生自身的经历体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组织和指导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地震等各种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和布置地理知识橱窗,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等自编地理节目、宣传地理知识。学校要加强地理教学设施的建设,配置地理专用教室,逐步建立地理园,选择地理实习基地。同时还应提倡校际间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都可以成为地理实践教学活动的研究对象;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都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邀请有关人士演讲和座谈,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教师要重视开展以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专题的实践活动,也要重视在人文环境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深刻理解。
三、地理实践课程评价方案的建立
指导思想。地理实践课程评价是高中地理新课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践活动评价应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和学习观为基础,应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效果、实践过程、参与活动的态度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通过对实践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促进学生对学习和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方法。
评价内容。学生参与地理实践课程是学生内外部活动相互交叉的过程,学生心理内部活动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想象、创造等,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所以将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局限在“作品”上,就完全背离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目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体验、感受、经历、收获的一切,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因此,地理实践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社会调查、地理操作演示、地理小制作、地理小设计、地理小比赛等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为依据,评价内容重在对学生的地理研究方法掌握程度的鉴定。
评价标准。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应根据不同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其评价等级可以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需要注意的是,此评价的重点不是简单地区分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实践活动评价的重要功能在于指导学生的活动行为,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进取和创新。
总之,地理实践教学不仅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是被实践证明有其必要性,而且理论上也是有据可依的。我们要更新地理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地理实践活动具有的多种功能性,并针对不同的实践活动特点给予相应的过程性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0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