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_会计论文

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论文,几个论文,资本论文,资产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人资源”构成要素认识的深化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的相关论著(包括专业性的与非专业性的),都把“Human Resources”称之为“人力资源”,这显然是不对的。正如“Human Rights”,通称为“人权”一样,Human Resources也应理所当然地称作“人资源”。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看到对“人资源”的认识必须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层次化)。语云:“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可见从原始意义上看,人力来自与生俱来的两个方面:“体力”(manual power)直接来自人的双手,“脑力”(brain power)来自人的大脑。这是“人力”构成的两个基本层次。可见现实世界的资源构成,可分为“物资源”(Material Resources)与“人资源”两大部分;其中“人资源”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体力资源”与“脑力资源”两部分。人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主要依靠双手(一般的工具可视为双手的简单延伸)进行的劳动,属于体力劳动,从事这种类型的劳动者,属于体力劳动者,他们形成人类社会的劳动力资源。主要依靠脑力进行的劳动,属于脑力劳动,从事这种类型的劳动者,称为脑力劳动者,他们构成社会的知识资源。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体力型劳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相应地不断降低;知识型劳动的地位、作用则相应地不断提高。

知识是人类思维的结晶,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世界认识活动的“成果”。它生成于大脑,并以大脑为初始的载体。一个人知识的获得及其丰富、发展的程度,同先天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实践中的磨练以及主观上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由于不同的人的主、客观条件、环境的不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往往也是不同的。一个人如果掌握的知识属于一般水平,依靠它进行脑力劳动,属于一般性脑力劳动。这类脑力劳动者构成社会的一般知识资源。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如果进入了超常的水平,依靠它进行脑力劳动,属于高级的复杂脑力劳动。这类脑力劳动者构成社会超常的知识资源——人才资源(talent resources)。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和对知识认识上的深化,新的知识观又将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类型。

1.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指可以用语言、文字或图形等有形体的东西进行系统化处理和传播的各种传统和现代知识。这一类知识可以用计算机进行编码和加工处理,因而也称为“可编码的知识”。如人的发明创造,可以写成方案或制成图纸,取得专利权;人的头脑中的创意可以写成论文、著作,取得版权。它们都是深藏于人的头脑中的知识的外现而物化为具有一定实体性的“显性智力资产”。瞬间即逝的声响语言和行为语言,如教师的授课、歌唱家的演唱、舞蹈家的轻歌曼舞,也属于显性知识。

2.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指深藏于人的头脑内部,属于经验、诀窍、灵感、创意等的那一部分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难以量化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不可能用计算机进行编码和加工处理,因而称为“不可编码的知识”(non-codified knowledge)。它们是人类知识中的精华,是最有活力的部分。

综上所述,可将“人资源”的构成要素,用下图列示:

二、培育创新能力,激活“智力资源”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知识、智力、素质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形成智力、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智力、素质和能力。智力是知识的活化,是能用来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只有已经活化的知识,才能表现为智力,没有经过活化即食而不化的知识,只是死知识,是不可能表现为智力的。素质是智力的升华,即智力渗透入人的内心世界得以进一步升华,才能转化为可持续起作用的素质。而能力则是素质在一定实践条件下的外显(外在表现)。

由具有超常智力的人才组成的“人才资源”,是“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人才”之所以可贵,在于他们比一般脑力劳动者更能以“已知”为起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推陈出新,不断取得创新的成果。而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取得和提高,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育与提高。

先从第一方面看。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活动,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人的智力的各个侧面——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洞察力、判断与推理力等,最终都依赖思维的整合、提炼、类比、联想和顿悟,进而形成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智力和潜能,因此,创造性思维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的精神源泉。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常规性思维,在于“创造”无论作为一个过程还是作为一种成果看,可分为三种情况:发现、发明和发展。

“发现”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其特点在于:被发现的对象原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尚未被人们所认识。有志者通过创造性思维将它揭示出来,使之纳入人类已知的领域。因而,发现是对已存事物的开创性认识。

“发明”是指以已存文明成果为依托,创造出原来并不存在的新事物。发明的成果不局限于有形的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社会文化层面的无形的东西。

“发展”是对既存的物质及精神文明成果进行系统化的创新。发展型的创新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修正,也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常规性思维,在于它对现实的“超越”。超越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属性,也是创新能力的精髓。

再从第二方面看,由于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使人才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还必须从提高“综合素质”入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思维的精确性和缜密性;工作方式的科学性、有序性;对内外环境变化反应的灵敏性;独立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稳定的心态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等。以上种种表现,有些是属于人“智商”方面的因素,更多是属于“情商”方面的因素。其中人文质量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文质量主要是指人格、气质及修养,它们同“情商”方面的因素有着更多的直接联系。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人文素质越高,必然思路越开阔、思想越活跃、感悟能力也越强,从而越能提高思维的创造能力,不断取得创造性的丰硕成果。

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从加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文化、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果)的教育入手,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式,使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渗透入人的内心世界,并使之进一步升华,逐步形成稳定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就能有效地激活组织的智力资源,并使其中的优秀人才能百折不挠地从大处着眼,往深处探索,不断超越现有水平,作出原始性的发现,进行事业上的创新,从而为保持和发展组织的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无穷尽的智力源泉!

三、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的经济学剖析

从经济学上看,资本是能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价值形态是其存在的形式。智力资本也是这样。根据劳动价值论,体力劳动者在生产中进行体力为主的劳动,掌握一般知识的脑力劳动者从事较简单的脑力劳动,也是可以带来价值的增值(即带来大于他们以工薪表现的价值)的。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关于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问题的探讨,对涉及体力资源和一般知识资源的问题,可以存而不论,而把重点放在超常知识资源——人才资源所引发的相关问题上。

智力资本,从总体上作为能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从数量上看,它是与依存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智力资产的总价值相对应的。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全部智力资产总价值的“产权”(equity)。

一个组织的智力资产包括:隐性和显性两大类。

1.隐性的智力资产是指“人才资产”,是深藏在具有超常智力的人才大脑中属于经验、构想、诀窍、灵感、创意等方面的精神财富。它们如果不进行脑外物化表达,外人无法感知,因而也不可能用计算机进行编码和加工处理,属于不可编码的资产。

2.显性的智力资产

显性的智力资产,又可大致地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个体化的由人才的超常才智物化在某种物质性载体(如书稿、光盘、实物)中的显性智力资产,如版权、专利权、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

另一类是组织化的由较长期的集体经营而形成的独特优势。它可进一步区分为以下几个小的类别:

(1)市场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而形成的经营优势,包括品牌、顾客的忠诚与满意度、可靠的销售网络以及同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合的稳定性协议等。

(2)基础性结构资产,是保证企业整体上得以高质量有效运行的员工权责规范、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运作程序以及合情合理的奖、惩制度等。

(3)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既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亲密无间的凝聚力的精神财富,也是企业向社会外显良好形象和信誉(商誉)的精神源泉。

上述显性智力资产的第一类,由于具有一定的物质性载体,是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编码管理的;而第二类中的很多方面是属于软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属于不可编码的智力资产。

用智力资源来最经济有效地开发、利用物质资源、使“物尽其用”建立在“人尽其才”的基础上,是知识经济的一大特点。

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企业生产经营中“智力资产”的运用,也必须同“物质资产”(厂房、设备、材料等)、“财务资产”(现金、证券、往来账款等)的运用相结合,彼此相互配合,使之发挥整体效应。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物质资源在生产经营中被消耗以后,企业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从企业外部不断得到补充,才能保证再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按照经济学原理,物质资料在生产中消耗,只能转移价值,不会增加新的价值。而各类资产综合运用的结果,导致企业整体价值的增值,就只能认为智力资源是其增值的源泉,否则,企业整体价值的增值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前已指出,具有超常智力的人才是智力资源中最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部分。正是依靠他们卓越的综合素质和旺盛的创新能力,使企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才使企业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及时提供能满足广大消费者日新月异的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整体价值。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工业经济的发展,源于“利益驱动”。虽也提倡“君子生财,取之有道!”,直接的功利性是很明显的。知识经济是比工业经济更高一个层次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精英(包括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管理精英等)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不是还源于“利益驱动”呢?应该看到,知识社会的知识精英的思想境界应已进入“文化人”的境界,按照行为科学家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论”,他们的需求应已进入最高的层次——“自我实现”(self-actuality)的境界!“自我实现”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是一种如孔子所说的“朝问道,夕死可矣!”的境界。达到这样境界的人,是不会有太多的功利性的追求的。可以认为,由工业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经济的发展将由“利益驱动”转变为“文化驱动”。这也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四、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的计量特性

(一)计量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的新的方法论

知识、智力都是无形的不具物质实体的东西,它们的难于计量,是长期困扰这一领域许多探索者的一大难题。怎样克服这个难题,看来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只从技术方法上去探求,而首先必须进行方法论的变革。因为方法论的变革源于思想观念上的变革,更具有根本性。在这一领域,计量方法论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摆脱财务会计资产计价模式的束缚,从计量投入转变为计量产出(measuring outcomes,not inputs)。

财务会计对物质性资产的计价,是以投入价进行计量的,如材料、固定资产都是按“购入价”入账,它们的账面价值被视为“尚未摊销的费用”。这种计价原则,对“智力资产”是完全不适用的。试想:一个才华横溢的专家,怎样能用支付给的货币报酬(薪金和各种补贴)来衡量他的“价值”呢?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创新,为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所作的贡献(产出),即所取得的“效益”,很多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然也可部分地表现为“无形效益”)。虽然,人才的超常才智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无形的、难于直接计量的,但他们通过复杂的脑力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成果”,却是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计量的。也就是:借助于无形的(不可计量的)东西,是可以产生有形的(可计量的)的成果的。

2.超越财务会计账册,引进市场评价机制

超越会计账册,进行资产价值的评估,既是计价方式上的重大变革,也是会计思想观念上的重大变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质的不同。对智力资产、智力资本,引进市场评价机制进行价值评估,是一种以系统观为指导的社会评价。其客观性在于:市场既是经济范畴,也是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成熟的市场中参与活动的人都是平等的,地位是对称的。供需双方自由竞争形成的价格,是基于整个经济运行中,各行业、企业相互基于供给和需求的复杂关系,由千万人独立自主地通过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且市场价格机制还是一个动态机制,不仅涉及过去和现在,还涉及对未来预期,使它能保持广阔的视野,这是任何个人的主观评估无法企及的。

(二)新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1.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

前已指出,企业整体价值的增值,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综合运用物质资产和智力资产所取得的成果,其中智力资产是企业整体价值增值的源泉。而智力资本则是全部智力资产总价值的综合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企业总价值扣减会计账册上全部物质资产总价值后的差额。因此,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的总价值,可以市场评估所得到的企业整体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较具体地说,在国际上得到较广泛认可的方法中,有一种“脑力资本化”(Capitalizing brain power)法,该法认为在企业整体的“账面价值”(book value)与“市场价值”(market value)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价值”(mysterious value),它是一种“被隐藏的价值”(hidden value)——即被会计账册所遗漏的价值(missing value)。这部分价值之所以被遗漏,是由于在会计的帐册和报表上只反映“物质资产”(physical assets)的价值。当然用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表现的“神秘价值”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超过“物质资产”总价值的价值,只能是“智力资产”创造的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e)。据此,可以看到,在有完备的金融市场的条件下,通过企业公开发行的股票价值的市场评估,来确认企业“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的价值,不失为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

2.杰出人才个体价值的评估

具有超常智力的杰出人才为企业提供专业性服务能为企业提供的“增值”即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价值,自然会异于一般人员。一般地说,“增值”的大小,取决于专业性服务对改进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有效性”的大小。“有效性”的大小也可用“独特性”或“可替代性”的大小来体现。意思是:越是非程序性的、独特的、高智能的创造性工作,可替代性越少,专业性的服务价值越大;反之,反是。对事物的可替代性,人们普遍的感受是:一项东西当你拥有它时,往往并不觉得它的可贵;当你失去它时,就会感到它的可贵了(如一个人身体健康时,往往并不感到它的可贵。当你失去它时,就会痛切地感受到健康的弥足珍贵了)。由此,可以引申出杰出人才个体价值的“机会成本评价法”,即杰出人才的个体价值,可通过失去他的机会成本来衡量。例如:设一家大酒楼有一个杰出厨师,他做菜,在色、香、味上有绝招(一招鲜,吃遍天),在顾客中享有盛誉,具有完全不可替代性。他的服务价值自然会大大超过其他一般厨师的服务价值。当他在正常提供服务时,大家都会习以为常,往往并不会感到有什么特别可贵之处。但当失去他时,他的个体价值就会立即显示出来,即可用丧失他的专业服务的“机会成本”(机会代价)(如减少客源导致门庭冷落,使酒楼的经营利润的大幅度减少,等)来衡量。这也可以看作是“市场评价法”的一种具体运用形式。

标签:;  ;  ;  ;  ;  

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