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佛堂小学
“动”对于学生来说很好玩,对于老师来说很头疼,但那陈旧的“满堂灌”形式在很多的教学内容中已经不合适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形式,正确引导学生“动手做”数学,使学生的“动”能出真格,出成效。
一、怎样的内容需要动?
根据教材的安排,我将分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几何形体的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几何形体这块的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都必须要由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因此,教材在编排这块知识时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性的练习。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采用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剪、摆、贴、移等,使学生能更大程度上获得感性的认识,从而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并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通过摸、画、找、说、拼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样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创设情景,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孩子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二)非几何形体的教学
这些知识块的教学(如应用题、数和计算、量和计量、统计知识、比和比例等),对于操作的要求比较低,这就需要教师挖掘里面的动手因素,根据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去设计。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设置动手玩一玩的环节,是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及教学内容所考虑。真正的“玩”数学不仅是学生进行认知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意交流的过程。“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主体处于愉悦心理状态下去学数学。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摆一摆学具,让学生通过在具体实物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分,并为后续学习平均分打下基础。
二、怎么动?
(一)合理设置位置
对于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我们都会对座位进行不同的安排,如:同桌合作、四人小组
合作、六人小组合作等等。
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适合内容比较简单,只要通过同桌的互助学习就可以完成,如:请你量一量课桌的长和宽,或者由于教师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程度但同时为了提高效率,如:和你的同桌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等等。像这几类的教学内容,只需要简单的同桌合作学习就可以完成的。特别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组织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从同桌合作学习这一简单形式开始。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它所要解决的问题肯定比同桌合作所要完成的任务要难了,它需要四人之间的交流才能完成。同时,它对于小组内的成员分工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比如在小组中需要一个组织者,他要合理安排好组员的发言顺序,同时对于相对薄弱的组员要给以一定的帮助。
对于人数更多的小组合作像六人小组合作,它对组员间的分工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过程中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相对薄弱的学生能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让优秀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带来更多的自信。同时,小组的成员也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成员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检查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内的各个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动手操作的指导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
进行正确的引导,将会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毫无意义,得出的结论也将是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的真正意义。 (1)建立操作常规。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操作学具是比较费时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怎样摆放学具最利于学习,从而导致课堂上操作起来比较费时,达不到动手操作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习惯含课前如何认真准备、专心倾听老师的指导、何时收拾学具等(一般课堂上完成操作活动后学具先放一边,等下课再整理)。特别是需要小组合作的,更需要事先有一定的分工。
总之,教师要从讲究实效出发,建立基本的操作常规,使操作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在选择指导方法时也是多种多样。
①操作演示法。
演示法更多的是教师的演示,当然也可以让部分操作的较好的学生操作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怎样观察才能学到操作的方法等。
②小组合作,相互指导。
根据内容的特点,可以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在分组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考虑如性别、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但要防止小组内出现小导师、小权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去操作、讨论、分析。
③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指导操作。
很多时候教师的演示不够生动,因此多媒体的演示就呼之欲出了。它那直观动态、声像结合、传播效率高的特点,比其他手段的演示更形象、逼真。如果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恰当的指导时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受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知识基础、动手能力等,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抓住恰当的时机,培养学生合适的操作能力。
如:我在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这一内容时,通过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四)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做深入到学生中去,特别是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使我们的活动能有效地开展,教师必须做到积极地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去了解活动的进程,同时当好督导员。当小组对任务不明确时,教师应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当小组讨论声音过大时,应及时提醒;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真正意义上的“动”,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交流,更主要是思维的碰撞。要“动”出真格,“动”出成效,这需要我们站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教材,研究学生有效地把学生的外显学习活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
论文作者:陈跃荣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学生论文; 操作论文; 小组论文; 教师论文; 演示论文; 数学论文; 同桌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