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琦[1]2017年在《基于新高考方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国家发布新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新的方案也将在2017年在全国展开。面对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高中思想政治也面临巨大挑战。从当前我国对新高考方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研究状况来看,大都集中在对教学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关注其价值取向方面,而这恰恰是新高考方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将如何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高考改革方案为背景,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总结了建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的变迁,得出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以目的性价值取向为终极目的,同时兼具工具性价值取向。然后结合高考方案的应然价值取向分析出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实然层面存在学生低选课率、认同感低的问题以及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产生价值怀疑的问题。并且分析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最后提出在学生、教师、学校方面应如何应对的策略。
彭波[2]2000年在《关于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体现着对一定价值的追求和选择。其价值取向对其发展起着定向的重要作用,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课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回顾建国以来思想政治课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工具性价值取向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工具性价值取向在促进社会主义发展方面曾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它对思想政治课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认为,思想政治课工具性价值取向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及其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一系列关系的认识,如,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思想政治课工具价值与其本体价值的关系,道德、政治与人的关系的看法。要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就有必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全面理解思想政治课及其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关系。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应该以全面实现其本体价值为最终目标,坚持社会与个体并重的双本位价值取向。本文最后提出了实施这一价值取向的原则要求。
刘芳[3]2009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创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体系,即:将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取向理论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践结合起来。作者首先界定了本文中“教学目标”的概念,即最狭义的“教学目标”的概念——课堂教学目标;概述了教育学史上的四种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即“普遍性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性目标”价值取向、“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表现性目标”价值取向,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及优缺点。其次,分析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问题包括:主体错位偷换、陈述笼统空泛、设计不够开放、操作难以进行、评价缺乏依据等。作者大胆地提出见解,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因此,要达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均衡发展和全面实现,就必须重新审视其价值取向问题。鉴于此,作者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策略:不是单纯地肯定哪一种价值取向、排斥其它的价值取向,而是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的特点,充分发挥各价值取向的优点并规避其不足,构建一套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选择体系。为了保证这套体系的可操作性,作者提出了每种价值取向的适用范围及其运用和评价的具体方法。最后,为了完善这套选择策略,作者提出了这些价值取向运用时应注意的重视度、民主化、透明度、完整性等问题。教学目标价值取向问题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相结合,这在当前理论上还是空白,作者期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起理论者和实践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促进教育理论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发展。
彭波[4]2001年在《关于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及其实施原则的探讨》文中指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在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的指导下进行的。要保证思想政治课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就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科学的价值取向。为贯彻这一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应坚持思想政治课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陶芳铭[5]2017年在《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主要资料的德育教科书,其文本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内容对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从文本中探究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发展,是对德育教科书选择和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解读,是对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反思。论文以“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为题,按照初中德育教科书如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重点以新课改以来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初中《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为分析对象,并辅以各个阶段德育课程标准(大纲)的解读和其他出版社德育教科书文本的对比研究,剖析我国初中德育教科书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论文尝试从初中德育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外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与融合”三部分对初中德育教科书实际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初中德育教科书的价值追求”对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总结与展望,从如何处理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外国与中国的关系对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走向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分析探讨,论文认为,从实然的角度来看,我国初中德育教科书在空间上体现了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时间上反映了其价值取向恒定与嬗变的特点;从应然的角度来看,我国初中德育教科书中应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平衡、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整合。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实然也反映了应然的要求。未来德育教科书的发展应该立足中国当下,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外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充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纳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在倡导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融合到德育课程和教科书之中。
王静静[6]2012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新的教育理念,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不断得到提升,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下的师生关系出现了系列问题,已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不容忽视,如师生地位不平等,师生情感淡漠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基础上,是“主体——主体”和“主体——客体”二者关系的统一,体现了主体间的共存性和平等性。在此理论指导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可以界定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师生双方主体性为基础,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合作、理解的交往互动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发挥,关注师生交往中的人际情感关系,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发展需求。因此,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符合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更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目标共同努力。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不仅需要教师、学生双方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创造的有利外界环境的支持。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为例,分别从理论基础的完善、理性认识的提高、教学实践的运用、教学环境的改善和价值取向的选择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构建对策,以期为改善当前师生关系探索出一条合适路径。
姜旭晨[7]2011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其目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新旧教学范式转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与问题相关的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把问题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效性设计作为具体切入点,在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如何设计有效的课程问题可以达到引起学生价值性高级思维的目的。第一部分提供了全文依赖的理论依据和基础。首先从理论层面对基于问题的教学PBL,问题化教学PEI和国外最新问题研究理论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特别是针对其中问题设计的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本研究树立了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理论支撑。然后结合目前问题相关教学研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问题有效性给予概念界定,并论述了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思想,为研究的整体展开铺垫。第二部分通过对浙江省部分高中学校部分常态思想政治课进行听课取样调查,并对浙江省省高中政治优质课十四个课件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在常态课和评比课两类课的课堂提问中从问题关注、问题情境、问题类型和激发度以及教材问题和探究性问题的使用情况几个方面对教师使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背后的问题并对主要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实施策略的展丌作铺垫。第三部分在结合思想政治课课程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思想政治课有效问题设计的特征和价值目标,为教师把握“设计怎样的问题为有效问题”和“设计有效问题应当树立怎么样的价值理念"提供了参照标准和价值出发点。第四部分主要探讨的是设计有效问题的支持系统,围绕教师、学生和课程之间的关系展_丌,探讨设计有效问题背后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提出课程范式、教师角色和教学环境三方面的转向是设计问题之外更加持久和必要的动力支持,问题设计有效作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中间环节,最终服务于教育意义在课程中的实现。第五部分是本研究最关键的部分,关于提高思想政治课问题有效性的策略,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的有效问题设计的过程。设计过程从问题本身的范域和类型定位入手,使教师明确所设计的问题主要定位在“以预设为主,指向内容与方法型,半结构型的”问题集系列,在整节课中的呈现形式主要是以问题系统的方式存在。问题的设计过程则按照整合目标系统,形成价值观点,确立有效情境,形成问题几个步骤完成,过程的步骤结合课程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操作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指导。
于雪[8]2018年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学科,因此,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就显的尤为重要,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是培养学生能力,找到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方案,有助于一改往常“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单一现状,有助于教师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扩展,有助于学生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能力,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研究并使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系统化,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助推教学实践。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和学生能力培养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依据,总结得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研究的特征及价值,汇总出目前思想政治教学为培养学生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设计强调知识目标忽视能力培养和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的预设较固化。其原因是能力目标在教学中较难落实,而且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不强,提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目标性、整体性及实效性原则和相关对策,通过教学设计实例验证了所提出对策结论的可行性,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反馈、总结和反思。这为相关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提供了借鉴,也为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上的实践提供了方向性建议,不仅仅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也贯彻了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让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樊雪芳[9]2006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思想政治课经历了多次变革。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探索,分析了各个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总结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中呈现的变化与发展、存在的经验与不足之处。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追溯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历史沿革。本章把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沿革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建立和发展;第二阶段:十年“文革”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破坏;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五次改革是本章的重点。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中呈现的变化与发展,指出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并展望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未来之走向。第四部分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五部分是结束语。总结经验、指出弊病、展望未来、提出建议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冯家乐[10]2013年在《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对于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认同”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高中生只有真正地认同思想政治课程,才能帮助其形成对思想政治课程正确的认识与观念,激发其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进而推动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开展,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真正的价值和作用;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程认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造成了一定困扰;且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因此,研究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同现状及策略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认同这六个维度出发,调查了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同现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的具体策略。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的涵义、内容和意义。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分析法,对认同、课程认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的内涵;分析了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的特点;提出了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了高中生认同思想政治课程的现实意义。这是本文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第二章,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的现状分析。通过选取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四所中学进行调研,对部分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同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的良好表现是:绝大部分学生认同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教材内容的实用性等;但高中生在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不认同、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课时设置及开设选修课程的方式不认同、对思想政治课程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及难易适切程度不认同、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教学不认同、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不认同等五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生课程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水平、情感体验没有受到重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缺乏良好的环境。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三章,增强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的策略。通过对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的策略:充分发挥教师在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高中生心理特点构建其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同机制;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制度;优化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环境。这是本文研究的难点,也是本文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基于新高考方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研究[D]. 汤琦.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2]. 关于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的研究[D]. 彭波. 首都师范大学. 2000
[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研究[D]. 刘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 关于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及其实施原则的探讨[J]. 彭波. 教育科学研究. 2001
[5]. 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 陶芳铭. 浙江大学. 2017
[6].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构建[D]. 王静静. 苏州大学. 2012
[7]. 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D]. 姜旭晨.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8].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研究[D]. 于雪. 沈阳师范大学. 2018
[9]. 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探索[D]. 樊雪芳. 广州大学. 2006
[10].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 冯家乐. 西南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