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产业结构的效益与演变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广州论文,效益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英国代表西方发达国家,香港代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广州代表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为指标,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效益,说明广州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效益的差距,揭示产业结构演变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揭示广州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1 产业结构的效益
产业结构偏离度(注:偏离度的计算机公式为:P=∑│L C│ 式中P为产业结构偏离度,L为某次产业劳动力比重,C为同次产业产值比重。)是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方法。偏离度的主要含义是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这里为GDP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愈不对称,两者的偏离度愈高,产业结构效益愈低下。
表1显示,自60年代以来,英国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保持在很低的水平(4%),说明各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和产值结构十分接近,产业结构效益高。香港在1960-1980年的20年间,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为45%左右,表明产业结构效益不够高,同时也说明香港在工业化时期,大量劳动力集中在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相对较低,造成第二产业的正向高偏离度和第三产业的负向高偏离度,形成了第二产业劳动力生产率不够高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格局。这种现象也揭示了香港工业劳动密集的性质。但在1980-1990年的十年间,香港产业结构偏离度迅速下降到20.6%,尽管离西方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但仍表明香港的产业结构效益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和协调比较显著。这一变化恰恰是香港80年代经济转型的体现。广州产业结构偏离度自60年代以来经历了迅速和持续的下降,从1960年的57.44%下降到1995年的14.76%。表明产业结构效益在不断提高。偏离度下降主要是由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偏离度下降所致。1980-1995年,第一产业均表现为正向偏离度,但偏离度减小。说明80年代初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的事实,以及80年代以来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其他部门的进程,也反映出,即使到了90年代中期,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期,第二产业的偏离度经历了从较大负数到趋于0,再到较小负数的变化。这一时期,第三产业的偏离度是最小的,已接近0,表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是比较协调的。
“比较劳动力生产率”(注: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GDP的相对比重
=───────────)
就业的相对比重
是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另一种方法。从表2可以看出,自60年代以来,英国各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不大,在1上下波动,反映出比较优化和协调的产业结构。在香港,第三产业的效益是最高的,在工业化的1960-1980年间,第三产业因就业人数比重相对于GDP来说较小,因此获得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导致第二产业较低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使在80年代经济转型期,这种格局仍然保持,而第一产业的效益是最差的。
从总体上看,广州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效益最好,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差。1980-1990年,广州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下降的,表明GDP比重下降快于就业比重下降,就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滞后于GDP结构的转换。这是因为,在80年代,第二产业在吸收第一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和解决就业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内部存在大量传统行业,技术创新和工业结构的转化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提高较慢,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贡献不大,因此,工业内部存在一定的劳动力过饱和状况,劳动效率下降。1990年以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出提高的趋势,1995年比1990年上升了0.18。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90年代后,广州工业主体已逐渐由劳动资金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的成效,生产力水平提高,同时第二产业劳动力继续流向第三产业,1990年以后,广州市区出现了工业劳动力绝对数量下降,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转移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变,比较劳动生产率出现上升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产业结构效益与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直接相关,产业结构效益好,表明国家和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其产业结构也较先进。相反,产业结构效益低,表明国家和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其产业结构也相对落后。所以,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必然性。广州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效益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要缩小差距,只能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向高度化方向提升,才能进入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
2 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英国于18世纪中叶发生的工业革命使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向前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保持着上升趋势。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出现了新的阶段性演化,即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则保持上升势头,并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1960年,第二产业的GDP和就业比重分别为54%和52%(表3,图1),均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总和。到1992年,三次产业的GDP构成和就业比重分别为2%,29%,69%,以及2%,27%,71%。这表明,自60年代开始,工业经济形态已转为服务型经济形态,英国步入了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英国的实例代表了多数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香港在第二世界大战以前是个商业中心,以转口贸易为主。战后,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香港从50年代开始了由传统的转口贸易港向制造业中心的转变。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起飞和70年代的金融、地产建筑等各个经济部门的迅速发展,香港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日渐衰微,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60年的4.1%下降到1990年的0.3%,就业比重由8.0%下降到0.8%。第二产业经过70年代大发展以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香港制造业北移,导致第二产业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1970-1990年,第二产业的GDP比重由37.1%降至25.0%,就业比重由52.2%降至34.8%。香港的第三产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80年代以来发展更为迅速。1960-1990年,第三产业的GDP比重由62.0%上升到74.7%,就业比重由39.8%上升到64.4%(表3,图1)。说明香港的产业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工业经济形态已转为服务型经济形态,但在时间上比英国晚了约30年。
历史上广州是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历来都是华南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建国后,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广州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并确立了其工业中心的地位。但由于忽视第三产业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受到抑制,发展缓慢,地位下降。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迅速提高,第三产业下降的特征。1978年,GDP比重和就业比重,第一产业分别为3.9%和21.58%;第二产业分别为66.08%和45.18%;第三产业分别为30.02%和33.24%。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工作的重心,广州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都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到1995年,GDP比重已降至2.67%,就业比重降至10.05%;第二产业在保持绝对增长的同时,其相对地位开始减弱,尤其是90年代以来,被第三产业所超越,同时工业的内涵正逐步朝高度化转变。与1978年相比,1995年,第二产业的GDP比重下降了21个百分点,达45.04%,就业比重下降了约7个百分点,达38.59%。到1995年,第三产业的GDP和就业比重已分别达52.29%和51.36%,并已逐渐成为广州的新主导产业部门(表3、图1),工业经济形态开始向服务型经济形态转化。
图1反映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虽然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初始阶段的起点很不一样,工业化进程也各具特色,但殊途同归,各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均朝着服务型经济方向变动,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内部结构的差异。广州的三次产业结构在1980年以前明显偏离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轨迹,但自1980年以后,按规律演变的趋势已越来越显著。以上分析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第一产业主导经济向第二产业主导经济,进而向第三产业主导经济的产业结构演变,进入后工业社会。其他国家的产业结构也都遵循这一演变规律。
3 结语
发达国家在60年代已完成了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型经济形态的转换,表现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总和,产业结构效益高,各次产业比较协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于80年代开始向服务型经济形态转换,但第二产业比重仍占有较大比重,产业结构效益较高,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第三产业则恰恰相反,而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于90年代开始向服务型经济形态转换,但第二产业比重仍较大,接近第三产业的水平,各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虽然比较接近,导致了统计意义上的较高的产业结构效益,但由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仍比较接近,所以,虽然产业结构效益在提高,但实际水平仍较低。三次产业不够协调,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一产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比较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第二产业则明显偏高。尽管各国或各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用一个个案不能完全代表一类国家和地区,但以上分析能够反映一种趋势和规律,产业结构服务化和高效益代表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高阶段,必然导致信息产业的发展。
标签:劳动生产率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广州gdp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第一产业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