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及测度方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3)07-0133-05
关于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后期的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世界经济竞争的日益剧烈。最初对各国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是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它创立了一套评价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原则、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从1980年开始定期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并出版《世界竞争力报告》(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89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加盟WEF,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参与国际竞争力测评的国家包括了所有OECD国家在内的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也于1995年正式参加国际竞争力排名。每年定期出版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了解其国际竞争力水平和状况的主要依据。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尽管国际竞争力的讨论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其后延伸至欧洲,但是当时着重研究的是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真正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结合起来探讨的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WEF1985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提出的国际竞争力是“企业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1994年WEF又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迈克尔·波特通过对竞争的动态化分析,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四因素”钻石理论,指出企业在创造国家竞争优势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企业行为也成为国家优势理论的组成部分。波特认为,他的理论是让企业知道如何制定战略以成为更有效的国际竞争者。至此我们可以理解WEF1998年推出当前竞争力指标,即微观竞争力指标是基于波特的理论研究,这一指标的提出使国际竞争力指标更具有说服力和参考价值。因为企业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体,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最终由企业的生产率决定。国民财富的增长,归根结底依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支撑点
从以下IMD和WEF历年国际竞争力排名可见,我国经济的微观竞争力明显落后于宏观竞争力,并且微观竞争力与宏观竞争力及综合竞争力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一点在IMD的指标排列中最为明显,见表1:
表1 1998-2001年国际竞争力排名[1-2]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各要素指标之间以及各个要素指标与总体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本文采取系统随机抽样方式,以2001年IMD排名国家数,按20%的比例提取10个样本资料,见表2:
表2 各要素指标与总体竞争力的关系[2]
从表2可见,由于IMD与WEF两者的资料来源、计算口径、计算方法的不同,两者的排名有一定区别,从表2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要素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表2中的排列指标反映的是等级,是多个定序变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变项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借助于古德曼(Goodman)和古鲁斯卡(Kruskal)的Gamma系数和萨默斯(Momers)的dy系数,由于在上述排名中没有依变项(Y)上的同分对数,因此,本文选用Gamma系数进行相关分析。
同理,可知其他要素指标与IMD排名位次之间、各要素指标与经济绩效之间的Gamma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各要素指标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依据Gamma系数分析2001年WEF排名的十个样本国家成长竞争力与当前竞争力之间相关关
在以上的资料中,可见商业效率对IMD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排名的影响是最显著的,达0.97;其次是基础设施,也高达0.91;经济绩效与政府效率对排名的影响也是有的,但相对于前两者而言,相对弱些。在WEF资料中发现国家成长竞争力与当前竞争力的相关系数也比较高,达0.8。至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微观经济效率对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特别是对IMD国家国际竞争力排名位次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这正如Michael E·Porter理论认为的,财富是由生产率支配的,或者它取决于由每天的工作、每一美元的所投资本以及每一单位所投入的一国物资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因此,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它国同行的竞争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这是一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将面临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取决于企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什么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我们可以参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中的特征:即技术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开拓能力强,有健全的营销网络,拥有持续的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能力强,有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规模经济效益好,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按照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企业来说,企业国际竞争力是在企业内部整合能力和外部运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在今天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情况下,企业的各种生产率标准已不再是国家标准而是国际标准,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彼此相互竞争,还要与国外企业竞争,因此,企业内部整合能力与外部运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发挥,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1)企业内部整合能力不仅包含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资因素,而且也包括企业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状况,以及利用信息、转化信息的能力和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的能力。(2)企业的外部运行环境不仅包括国内、外市场准入、退出准则,而且也包括交易国政治、经济制度、规则,以及国内、国外基础设施的配备情况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办事态度和效率。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客观环境如何变化,都必须尽快适应,并及时调整战略,以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当企业内部整合能力与外部运行环境协调一致时,企业才处于国际竞争力强的状态。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首先必须了解自身的竞争力状况,找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而我国多年以来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局限于定性考察认识或用单一指标来反映,并多局限于国内竞争力的认识。而今单纯的国内市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全球一体的国际市场,至此,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设置和测度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构与测度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构
本文创造性地将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分为外部运行环境、内部整合能力两大类,指标的详细细分见表4。
表4 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二)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测度
1.定性指标的测度 由于定性指标的内容、性质不同,很难将它们相互比较,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定性指标判断的失误,提高判断的可信度,本文主张采用语义差别隶属赋值法将定性指标量化处理,并赋予相应的分值。首先,将定性指标分为1-5档,并给予每个档次一个分值,如第一档(很好)对应分值为4分,第二档(比较好)对应分值为2分,第三档(一般平均水平)对应分值为0分,第四档(较差)对应分值为-2分,第五档(很差)对应力分值为-4分;然后,将所有定性指标分值汇总,运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法,即:计算出平均分值;最后,根据得出的平均分值确定该企业定性指标档次。
2.定量指标的测度 各个定量指标由于其经济意义不同、表现形式不一样,有的是绝对值指标,有的是相对数指标,各指标对评价体系的作用也不一样,有的是正指标,有的是逆指标,还有的是适度指标,各个指标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为了对各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有必要对各个定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无量纲处理也就是对评价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正规化处理,即将性质、内容不同的指标转化为可以进行综合的一个相对数——量化值。
对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处理可以采用模糊隶属赋值法,采用该方法首先应确定各指标的无量纲处理的量化值,其次是要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第一,量化值的确定。由于各指标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各指标对综合平均结果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时,不能一味地避难就简而采用线性无量纲处理,而必须客观反映指标数值变动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在此,本文认为山东省统计科学研究所的朱孔来同志提出的“评价指标的非线性无量纲模糊处理方法”[3]是值得借鉴的。
朱孔来在“评价指标的非线性无量纲模糊处理方法”中指出:在非线性无量纲模糊处理模型中,模糊隶属度函数作为指数函数的自变量,根据各个指标的性质不同,非线性无量纲模糊处理模型分为三种:
1.正指标。正指标的特点是数值越大越好,因而量化值随指标数值的增大而呈递增状态,其模糊量化的函数图像见图1。
图1 正指标类的模糊量化函数图
式中X[,im]为评价系统区域范围内第i项指标的最大值,X[,in]为评价系统区域范围内第i项指标的最小值,X[,io]为评价系统区域范围内第i项指标的平均值。
2.逆指标。逆指标的特点是指标数值越小越好,因而量化值随指标数值的增大而呈递减状态,其模糊量化的函数图像见图2。
图2 逆指标类的模糊量化函数图
3.适度指标。适度指标要求指标数值以适中为好,指标数值离“度”越近越好。这类指标小于这个“度”时,符合正指标性质;当指标数值大于这个“度”时,符合逆指标性质。其模糊量化的函数图像见图3。
图3 适度指标类的模糊量化函数图
假设各个指标的量化值在[0,100]区间内为宜,当某指标处于最优状态时,令f(X[,i])=100;当处于最劣状态时,令f(X[,i]=0,通过以上模型计算出各个指标的量化值,量化值越大对综合评价体系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
第二,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采用分层法,即: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进行细分,然后根据下一层指标对于上一层指标的影响力强弱,来确定各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权重大小。这种权重的确定可以采用专家意见法,根据专家就
下一层指标对上一层指标的重要性强度的打分,计算出各个指标在同一层次中的权重。
确定了量化值和权重之后,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模型,计算出本文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综合值P:
P=A·F(a)+B·F(b)
式中A、B分别为外部运行环境和内部整合能力的权重,F(a)、F(b)分别为外部运行环境和内部整合能力的量化值。经过这样的处理,可以对各个不同企业进行综合评价,P值越大则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越弱。
四、结束语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在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已成为现代国际市场竞争主体,如果不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没有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我们目前的竞争优势就不可能持续、稳定。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努力发展和培养一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成为我国战略调整的当务之急。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如何?也成为管理层、社会、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4-12]。本文就是试图通过指标评价体系的设置和测度,为关心我国企业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