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电力装备领域的应用论文_曾春梅

(中电建成都铁塔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力装备业在这一浪潮下凸显的问题也愈发明显。因此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进一步自我完善,以便满足电网经济可靠的运维方式,尤其是电力装备的智能化及状态智能检修已成为该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鉴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感悟,对高压电力装备传统的制造弊端进行探讨,同时提出装备制造领域的“互联网+”制造理念,以期能够为同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并降低电网及用电企业的运维成本。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装备;运维成本

1电力装备现行运行的问题

电力装备作为电力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各种产品,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在精细度,使用寿命等方面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偏差,传统的电力装备制造是在设备自身性能方面考量,采用各种科技手段、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等确保内部构造质量及对外绝缘性能、满足电气各项性能,即使这样高性能、高品质的装备,一旦投入到电网运行中,也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具体例举如下:

1.1 在抢修方面存在延迟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负责经营的企业无法提前发现设备缺陷,只能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当设备出现故障后采用检修。这样一来相关的维修人员永远处于被动状态。而这种因为装备故障而导致大面积的停电情况发生的概率非常大,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存在诸如设备、材料、备件、人力等方面的调度,耗费了企业大量的精力和金钱。

2.2 电力检修存在盲目性

现代电力装备使用量大,现行的办法为预防设备缺陷、采用定期检修、预试方式进行设备体检,这种方式具有盲目性,并且耗用了大量人、财、物,性价比较低,并且这种方式也给本无缺陷的设备造成二次伤害,加速设备老化,设备损坏率增大。由于安排停电作业,影响居民和用电单位的正常用电,对发电企业来讲,经济损失巨大,同时也影响电网输送压力。

1.3 电力检修存在差异性

由于检测技术人员的结构、水平、专业层次不同,检测设备及检测手段也会有不同,从而导致误判,有些电气装备在使用初期故障也会频发,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零部件变形老化、磨损和疲劳等原因造成永久故障。为了确保电网安全,提升运营效益,装备智能化生产、使用在线监测,减少故障停电时间和运维成本至关重要。

2 趋势造就装备制造实现“互联网+”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悄然兴起,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也应运而生,其促进了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所谓“互联网+”通常情况下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此基础行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平台进行对接,然后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对企业生产与服务进行提升。由于互联网发展的迅速,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移动应用等技术的引入,为装备制造企业进入智能装备时代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在电力行业中,电力装备作为电能源传输的主导者,在对互联网的需求方面更加迫切。 比如将智能机器应用于制造生产中是互联网+电力装备领域的特征之一。目前,在部分电力装备制造企业中,智能机器人已经逐渐取代了人力,成为了新型的生产守护者。这种智能机器人具有对生产制造自主检查、对突发事件自行处理等功能,它依靠互联网的联网控制,具备了人不具备的能力。 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生产出的智能电力装备得到更大程度的优化,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与以往的变电站相比,其在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方面,结构布局方面都更为独特,不仅可以预测、整合结构,而且系统装备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整合高度集中。另外,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作用。与此同时也催生了智能电表的普遍应用,在智能电力装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就是电表。智能电表与传统电能表相比,不仅具有传统电能表所拥有的基本电量计算功能,还具有传统电能表不具备的多项电能信息存储功能、电能信息费用计量功能和电能数据通讯功能等,这些功能的得以实现都离不开互联网在电力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支持。

3 电力装备制造领域引入“互联网+”的相关运用

(1)“互联网+”就是把电力装备分成两个部分,一个为传统的自身结构,一个为附加在自身结构上监测装置部分,在装置内部安装一种开发好的自诊断芯片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具备友好人机界面,具有采集、分析、判断、上传等功能,能实现自我监测并能发布信号、信息,无论装备处于何种状态,只要自诊断系统带电,都能实现自我诊断,发现有缺陷及时发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上传至各采集方数据处理平台,提供可靠的设备实际工况信息及缺陷内容等,便于事前采取对策,有的放矢,节约了运维企业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也减少了设备故障率、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供电可靠性、效率性。

(2)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模式,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设计好自己的产品平台,每一个产品对应一个标准芯片系统,并编号,实现出厂前自我监测,节省人、财、物资源,同时,通过科技手段避免次品出厂,一旦该设备投入运行,处于工作状态,设备运行的地址、运行工况、缺陷内容、部位等信息全部在平台上显现,一旦设备发生重大故障,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可以提前介入治理方案,保障了企业后续服务增值。

(3)根据电力装备在电网中的功能、易发缺陷、故障、故障诊断法及在线监测,有针对性的把监测系统分层次、分级设计,确保主要功能及次要功能监测的及时性、诊断的准确性、上传同步性,这样必须提高判识、采样原件的精准度,避免缺陷、故障临界点的盲区误判。

4 “互联网+’’在变压器制造应用领域的设想

传统的变压器运行后,所有小缺陷只靠巡检、故障只靠预试,不能事前发现、为了使变压器缺陷、故障能够在运行状态下全天候监测、自我诊断更新,变事后检修为提前治理, “互联网十”是保障。变电站中变压器本体预试及油化验为常见的频繁项目,定期执行,浪费人、财、物。在变压器设计上加装一套在线监测系统,芯片编号对应该台变压器,能够监测诊断包括油、线圈、套管、绝缘等电气参数适时数据,一旦达到缺陷故障级,立即发信上传至运维方采集平台,为运维检修提供智能分析与故障智能研判,自动制定对应的检修策略。同时制造厂也有自己的芯片跟踪系统,通过互联网传输采集该变压器芯片的适时数据,一旦缺陷暴露,做到所有信息一目了然,设备所处的位置、业主、故障类型、部位等,进而分析原因,给出治理对策。提前介入故障处理流程,既节约了变压器使用单位的运维成本,不需例行检修,也提升了后续服务能力,甚至可终身服务,同时可转型为“生产——检修”一体化企业,开创了市场前景。

5 结语

“互联网+”思想背景下,现代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电力装备制造“互联网+”新模式,就可以实施装备在线监测、杜绝计划检修,可以为运维单位创造防治相结合的检修手段,减少运维成本,营造良好的设备运行环境,使装备制造企业后续服务得到增值。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厂设备检修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5.

[2]金金,李红梅,薛峪峰.“互联网+”在电力领域中的应用探索U无线互联科技,2015(16):93—94.

[3] A曲aei,N Amjady.A scenario—based multiobjective operationof electricity markets enhancing transient stability[J]InternationalJournal ofElectrical Power&Energy Systems,2014,35(1):112—122.

论文作者:曾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  ;  ;  ;  ;  ;  ;  ;  

“互联网+”在电力装备领域的应用论文_曾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