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众体育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众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群众体育本身具有活动内容的适应性、与社会结合面的广延性、参与对象的异质性、动机的多样性、活动时间的业余性和组织的分散性等特点,使得群众体育管理出现了管理系统边界模糊、管理目标多样、管理环境多变、管理因素复杂等重要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群众体育的管理应当遵循合作性、区别性、可选择性、灵活性和激励性等原则。
【关键词】 群众体育;体育管理;群众体育管理原则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对改善全民族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计划的实施,对我国群众体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必须在理论上对群众体育管理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众体育的管理难度远远超过对学校体育和运动训练的管理,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管理对象——群众体育本身具有远比学校体育或运动训练更为复杂的一系列特点。本文试图围绕群众体育的特点与其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逻辑主线,对群众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
1 群众体育基本特点及其对管理工作的影响
群众体育的管理有着与其它类型体育事业管理不同的特点,这是因为它的管理对象——群众体育本身,有着诸多不同于其它类型体育的性质。管理对象的性质决定着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群众体育独特而鲜明的特点对它的管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使得它的发展条件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有与其他体育类型多有不同。因此,要深刻地了解群众体育管理的特点,首先应当对群众体育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1.1 群众体育的基本特点
1.1.1 活动内容的适应性
就整体而言,群众体育是一种涵盖面极其广泛、层次极其丰富的大众社会文化形式。从活动内容来看,它包括从走路、路步这样一些最简单的身体活动,到有着复杂的技术要求和战术配合的集体项目;从活动内容的性质来看,可以是非竞技的、轻松愉快的活动,如打拳练功,跳舞扭秧歌,也可以是争夺激烈、有高度竞争性的体育对抗;从活动形式来看,它既可以是自发的随兴而至的游戏,也可以是严格规范化、程序化的大型的综合运动会;从组织形式来看,它可以是自由组合的、没有什么约束力的锻炼小组,也可以是有一整套规章制度的正式组织,如各种体育协会;从活动地点来看,可以是房前屋后的一点空地,也可是正规的健身房、体育场;从其社会功能来看,既可强健体魄,也可调节心理,还可增加社会交往,培养社会公德。
群众体育极其丰富的层次,使它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可以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宜于自己的活动,从而使人们各种各样的体育需求得到满足。
1.1.2 与社会结合面的广延性
一般来说,体育具有易于与社会其它方面结合在一起的特性,这一特性在群众体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群众体育多层次、多功能(身、心、群)的特点,它可以十分容易地与各主要社会侧面,如: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外交、美学、道德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群众体育与社会结合点多而广泛的特点,使它不仅与社会的诸多因素形成互动之势,而且还使它易于融入各种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中。
1.1.3 参与对象的异质性
由于群众体育有极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可以适应不同社会成员的各种体育需要,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使得群众体育的参加者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群众体育参加者们的生活环境不一,从生活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居民,到生活在农村自然环境中的农民;职业分布复杂,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到繁重的脑力劳动;生活方式各异,从三班倒的职工到退离休干部;年龄范围广阔,从学龄前儿童到年过古稀的长者;体能差异巨大,从伤残病弱者到身强力壮的健康人,在人员构成上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图景。
1.1.4 动机的多样性
群众体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参加者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需要。由于群众体育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企图达到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特征的体育需求。因此,社会成员参加群众体育的动机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正如1975年制订的《欧洲群众体育宪章》草案指出的,人们参加群众体育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改善身体的机能;可能是为了放松一下生产和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可能是出于习惯,以此打发闲暇时间;可能是为了打破工业化社会人们之间的隔膜,进行一些社会交往;也可能是通过体育活动发现自我。显然,人们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沿着生物的人、精神的人和社会的人的多重维度和多种需要展开的。
1.1.5 活动时间的业余性
一般来讲,群众体育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学习、科研等本职工作完成以后的业余时间进行的,因此业余性是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所谓业余活动就是完全由人们根据自己的条件、需要、习惯和爱好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活动,是建立在完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的。群众体育的业余性,表明群体活动对参加者本身不具有任何强制性。
1.1.6 组织的分散性
由于群众体育活动的业余性,参加者的异质性和目标的多样性等特点,它在组织方面就不得不表现为高度的分散性。在大部分时间它是散布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子系统中,“融合”于体育人口的日常生活中的。
1.2 群众体育管理的特点
上述群众体育的鲜明特点表明,作用于群众体育的主、客观影响因素远远多于学校体育和高水平的竞技运动,这就使群众体育的管理出现了一系列在其它类别体育管理中没有的,或表现不突出的特点,它们主要是:
1.2.1 管理系统边界的模糊性
任何管理都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才能进行的。在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巨系统中,有的子系统如学校体育、职业体育和高水平竞技运动,通常有比较清楚的组织边界,管理工作的范围是清楚的。但是,一个社会的群众体育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种状态。由于群众体育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它不仅与学校体育和竞技运动大量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而且可以十分容易地与各主要社会侧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互动之势。如在我国开展多年的广播体操,既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群众体育活动,又是一项对职工进行纪律教育和增强群众认同感的社会活动;再如,我国农村普遍开展的岁时体育活动,如五月端午开展的龙舟竞渡、正月闹社火、舞龙、舞狮、高跷、秧歌等,既是我国农村源远流长的民族群众体育形式,更是文化娱乐形式。群众体育与社会有着广泛结合点这一性质,使它不仅容易与各主要社会侧面结合,还易于融入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中,从而表现出巨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也使它的管理体系与社会其它系统盘根错节交叉在一起,难以分清它的组织边界,表现出鲜明的开放性。群众体育不仅与企事业的行政组织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工作常常混为一体。这既为从社会上吸取各种资源提供了方便,却又使它缺乏自己的独立性。群众体育的发展必须以其它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依托。过多地受外环境的影响,组织边界不清,也必然导致管理的模糊性,计划的制定和过程的控制都难以把握,从而大大增加了管理难度。
1.2.2 管理目标的多样性
由于群众体育本身具有多种功能,每一种功能都可以产生十分重要的效益,为一定的目标服务。因此,人们对群众体育的价值取向常常是各不相同的,从群众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来说,有的人想康复保健,有的想健美,有的想社会交往。就参与群众组织的社会各子系统来说,生产部门想以其提高工作效率,医疗部门想以其控制医疗开支,文化部门想以其活跃文化生活,治安部门想以其稳定社会秩序。于是群众体育的管理工作者经常面临如何确定目标的难题。目标的多样性往往会给管理行为各个环节带来极大困难,如处理不好,会降低管理效率。
1.2.3 管理环境的差异性
群众体育管理是一个巨大的开放性系统,常常与它所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融为一体,它的管理环境总是处于周围环境的深刻影响之中。群众体育的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它的周围环境,将其作为进行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因素。由于地区间常有明显的差异,管理环境因素而复杂多变,增加了管理的不可控制性。
1.2.4 管理因素的复杂性
群众体育管理具有高度复杂的管理内容。从管理资源来看,它所要处理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流通渠道都呈现出极其错综复杂的态势;从管理的组织类型来看,群众体育既有各种正式的组织,更有大量非正式的组织,组织成分极为复杂;从管理机制来看,它既要与系统外部的环境保持高度的耦合,又要保持自己自身的相对独立和稳定。如何把握内外因素的各种复杂关系,往往成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2 群众体育的管理原则
由于群众体育管理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体育类别的特点,在处理群众体育这种复杂系统的管理问题时,管理者首先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宏观着眼,大处着手,注意遵循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则。
2.1 合作性的原则
群众体育的管理体系边界不清的特点,表示着它的管理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群众体育的组织体系就其实质来说,是由一个社会多种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组成的。运行在这个巨大网络中的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自不同的社会部门,使用的场地设施多属不同的社会系统,资金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群众体育本身开放性的特点,群众体育的管理必须遵循合作性的原则,即由负责体育的部门和其他社会的部门合作、协调,这样才有可能使社会的所有成员,从不同的渠道进入身体锻炼或身体娱乐中来,才有可能充分利用社会有限的体育资源。
由于群众体育是由各个不同的社会系统参与共同组织管理的,不同的社会部门往往从自己本部门或本系统的立场出发,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因此,如何协调各部门的行为,尽量减少和缓和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强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各部门对群众体育的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使它们从宏观上把握群众体育整体,明确群众体育的总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在实现总体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地照顾到各社会部门自己的分目标和局部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合作不能只讲义务,还应从互利的角度探索合作的具体形式,加强社会各系统在群众体育中的联系。这就需要找到不同的社会部门与群众体育的利益结合点,使它们意识到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与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由于一个社会的群众体育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成员,是由各社会系统参与管理的,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会越多,参与越积极,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因此合作性原则也决定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环境相一致。这也要求管理者必须有一个比较高的着眼点,能够统观全局,能够把握不同社会单位,在群众体育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2.2 区别性的原则
如上所述,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以社会为依托的,是受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制约的。由于一个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平衡性,在我国这样正在迅速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接近或正在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一些内陆省份还未能彻底解决温饱问题,这就造成了群众体育的管理环境的千差万别和管理因素的错综复杂。因此,在群众体育的管理中,必须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针对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因时、因地地进行具体的组织实施,切忌一刀切,生搬硬套别国或别地的模式,即使是十分成功的模式,也往往难奏效。
2.3 可选择性原则
群众体育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人服务,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个人之间的体育需求和参与体育的动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年轻人多喜欢一些剧烈、刚健甚至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活动,如足球、攀岩,而老年人则喜欢优雅、节奏较缓的活动,如老年健美操、太极拳等。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性别的群体也都有着自己偏爱的体育活动。由于群众体育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参加者有权利对自己的业余活动进行选择,这就要求群众体育管理者不仅要尊重社会成员的个人爱好和选择,不要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且在具体的组织实践中向他们提供出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内容和手段、方法,让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去选择。
但是,尊重个人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无为而治、自由放任。相反,由于当前大多数人还缺乏必要的体育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他们的选择不一定科学合理,不一定真正适合自己的需要,这就需要管理者以积极诱导的方式,逐渐增强他们的体育意识,完善他们的健身和保健知识,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和身体娱乐的层次。
2.4 灵活性原则
由于人们有着千差万别的体育需求,群众体育的内容也是千姿百态的。群众体育活动的常规组织形式,应当是小型的、多样化的,以使适应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环境的需要,使体育能够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能够常年累月的长期参与,从而成为稳定的体育人口,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取得实效。
虽然灵活性原则强调组织形式的小型与多样,并不排斥组织一些声势浩大的群众活动。相反,与常规小型、多样、分散的日常群众的体育活动相呼应,还应当开展一些集中的中大型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唤起人们的注意,形成一种社会气氛,并给人们提供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以这种中大型的活动来促进日常体育活动的进行。当然,这种中大型的活动不能过多,否则会干扰社会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5 激励性原则
群众体育的业余性,使管理者不可能采用学校体育或运动训练中各种具有相当约束力的方式让人们进行群体活动。参加群众体育是以完全自觉自愿为前提的,不具有任何强制性。于是,人们是否愿意在自己的业余时间中让体育占一席之地,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体育观、健康观,取决于他们将体育活动与其他文化活动,如打麻将、看电视、聊天、阅读书刊、听音乐等进行比较时的价值判断。因此,生活条件的改善,余暇时间的增长,体育设施的增多,这些外部条件的改善,并不一定产生体育人口增长的必然结果。外部环境只能决定人们参加什么样的体育活动,而人们本身有没有参与动机,则决定他们是否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在群众体育组织管理的诸环节中,如何启发人们内在的体育动机,使“让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管理问题。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还难以对群众体育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开展群众体育的物质条件还远远落后于学校体育和高水平的运动训练,不少管理者往往忽视了这一原则,将管理工作完全集中于体育条件的改善和活动的组织上。其实,正是由于物质基础的相对薄弱,使得采用各种激励措施,启发各种社会群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激励性原则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激励性原则对管理体系本身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群众体育管理组织系统多为协作性的,是在社会不同系统的密切配合下才能运行的,因此在群众体育的管理中,行政命令往往缺乏约束力,成效甚微。要想使参与组织管理的各方心往一块想,也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收稿日期:199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