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流入中国的银量估算_白银论文

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数量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货币史研究

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欧人在世界范围的航海探险与沿海殖民扩张基本完成。非洲、美洲、远东的沿海地区相继纳入以欧人为主导的世界性贸易网络。欧人东渐虽然破坏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网络,但他们以通商为目的的远东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贸易。16世纪以后的中国丝绸和18世纪的中国茶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流入欧洲和美洲,成为欧人东方贸易获利最多的商品之一。从16世纪到18世纪前期,传统手工业发达的中国对西方的贸易一直保持巨大的顺差,西人则以美洲的白银支付所购买的中国丝茶,导致长达280年的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过程。

一、明季白银流入中国

明季(1567-1643)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西属美洲和日本,这两个地方是当时世界主要白银产地。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是用来购买中国丝绸,而中国丝绸的海外市场以日本为第一,其次是欧洲和美洲。

明季以前,明朝海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金银在朝贡与赏赐的交易中互有出入,无论出超或入超,其数量都不会太大。

欧人东来后,其本国产品在远东缺乏竞争力,但西属美洲的白银持续流入欧洲,充斥市场,使葡、西、荷、英等殖民者在远东向中国商人采购丝绸时能用大量白银支付。葡人以澳门为采购中国货物的大本营,葡人从欧洲运到远东的西班牙银币大部分应是用在澳门购买中国丝绸,以便再运到日本出售。如果以澳门与日本贸易的繁荣时期(1569-1636)为限,为每年葡人把从欧洲带来的银币之一半(50万元)用来购买中国丝绸及为此而支付的船税(每年不超过4万两),则这67年期间,葡人就从欧洲输入中国3350万西班牙银元。

17世纪前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主要出口商品也是银币。这些贵金属(主要是银币)很多是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特别是在台湾及南洋各埠采购中国丝绸,用于对日贸易。

1580年以后,菲岛贸易进入繁荣时期,每年华船到菲均在25-30艘左右,根据金汉升先生研究,从1586-1643年期间,西班牙人每年在菲律宾输入中国货物约在133万元,而Simkin认为,通常由美洲输往马尼拉的西班牙银元在300-500万之间,最高的1597年达1200万,其中绝大部分用来购买丝货。明季从菲输入中国的白银当在7500万元以上。

明季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远过于菲岛。17世纪末,日本的银产量占世界的1/4。日本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有三条,都与丝绸贸易密切相关。(1)葡人从澳门贩丝到日本,再到澳门,用这些白银来购买运往欧洲的中国货物。(2)日商携银到琉球、台湾、中国东南沿海及南洋各地采购中国丝货。(3)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在17世纪30年代以后,也积极参与对日丝绸贸易。依据日本学者矢野和新井的估计,明季日本流出的白银应在25000万西元以上,这些白银绝大多数通过各种途径流到中国,其中大部分应是用来支付丝绸货值。

由葡人、荷人从欧洲,西人从美洲带来的白银,加上日本流出的白银,构成明季白银内流的主要源泉,总数可能在35000万西元以上。明季英人在东方的贸易、南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都会有白银流入,但与以上诸地相比,就几乎微不足道了。

二、17世纪中叶至鸦片战争前流入中国的白银

17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努力开拓对华贸易。到18世纪前期,几乎欧洲主要的大陆国家都加入对华贸易的行列。18世纪初期的欧洲,尤其是英国,风行饮茶,茶叶成为欧洲国家对华贸易利润最大的商品。当18世纪20年代以后欧洲各东方贸易公司竞相从事对华贸易时,他们均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支付购买茶叶的费用?18世纪的中国经济建立在手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达的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使中国在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和相对较低的购买力使欧洲产品的中国市场非常狭小。然而,唯一例外的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亚当·斯密(Adam Smith)说过:当社会财富增长时,对白银的需求有两个层面的动力,一是作为货币促进商品的流通,二是作为奢侈品的标志。在当时的中国,对白银的需求主要源于第一种动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作为主要通货的铜钱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交易,世界上尚无第二个国家象中国这样如此迫切地需要白银。大规模发展的中西贸易由此找到的支点:西人用白银交换中国的茶叶!

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茶叶买主。19世纪末,美国成为第二大茶叶买主。从18世纪20年代至鸦片战争前,流入中国的白银绝大多数由英、美人输进,主要用于购买茶叶。

17世纪中叶以后直到18世纪末,银元一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的主要商品。也如其他西方国家一样,英人的银元源自西班牙的美洲属地。银元通常被装箱输往中国,每箱一般装4000个银元。1637年英船首航广州,就携带62000西班牙银元(reals of eight)。在18世纪初,中英贸易规模尚小,英人对华输出只相当于对印度输出的十二分之一。16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官员在和印度的贸易中投资430000镑,其中实物部分为111000镑,白银320000镑,其投资的利益率为100%。在1708-1712年间,英人每年对华出口商品值仅5000镑,而出口白银则高达50000镑。从18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

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比例(两)

年份 货物白银白银所占比例(%)

16772110477865

168131350 3750054

168243797 8400066

169875000 6000044

169916425 7983382

170414898 13945290

17078343

6300088

17097905

9300092

17179636 9900091

17198064 9600092

17215439 132000 96

17238664 102000 92

1729

12951 480000 97

1731

12747 657000 98

173330000 105000 78

17352568 144000 98

17383360 120000 97

17477407 105000 93

17491845

90000 97

175170476 412800 85

资料来源:Morse.

1700-1753年间,英属东印度公司共有178艘船前往中国贸易。我们已知其中的65艘船共载7099068两白银或每船平均携带白银109226两。若以109226两作为178艘英船每船携银的平均数,则在1700-1753年,英船共运19440000两白银到中国。

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扩大对华的货物出口,主要是铅、锡和棉花,白银在总货值中的比例有所下降。然而,由于对华贸易、特别是茶叶贸易迅速增长,白银输华的绝对量仍持续增加。1758-1762年,公司每年对华输出货物值174000两,白银219000两。1760-1770年,公司对华输出总值中,白银约占50%。到1795-179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3%。但由于每年对华输出总值高达5373015两,白银输出每年平均仍有739994两。

1760-182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白银输出

年份 两 年份两

1760765414 1770 822044

1761216000 1771 879630

1762322410 1772 574872

1763528609 177381452

1764338781 1776 394016

1765 1690479 1777 230400

1766 1930593 177890720

1767620040 1783

8460

1768521427 17862062082

1769489186 17871912320

17882094878180177920

1789132192018031376886

179021060411804 795062

1791 17280018151048272

1792 51840018162452511

1796 12096018201898863

1797 6269651823 659998

17981326830

17991623171

1800 421442 总计 33121032

资料来源:1760-1799年数量见:Pritchard;1800-1823年数量见:W.E Cheong,"Mandarins"。

如果1754-1759年英人平均每年输华白银与1758-1762年相当,即每年219000两,则在1754-1759年间,英人共输1314000两白银到中国。通过以上推算,我们可估计,1700-182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输53875032两白银到中国。1823年以后,英人已无需再运白银前往中国了。

荷兰人在18世纪也输出大量白银到中国。但在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对华贸易主要是通过巴城进行的三角贸易。以其东方殖民地生产的在中国市场上畅销的热带产品,如胡椒、锡、香料等与中国帆船交换茶叶。后随着欧洲市场对茶叶需求迅速扩大,荷人不得不从欧洲或亚洲其他地方商馆调运白银到巴城,其中一部分用来购买茶叶。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每年从荷兰运往巴城的白银多达6800000-7900000荷盾。1728-1734年,有9艘荷船从荷兰直接驶往广州,其总货值为2533359荷盾,白银占96%。1735年后,荷印公司决定放弃荷兰与中国间的直接贸易,改为每年从巴城派两艘船到广州,购货资本为每船30万荷盾,其中部分资本用来在巴城购买胡椒等产品以便销入中国,换取茶叶。在18世纪30年代后期,荷人每年在广州销售胡椒约50万荷磅,在40年代,每年在广州销售胡椒达150-200万荷磅。在50年代的某些年份,胡椒销售额高达300万荷磅。300万荷磅胡椒约值180000两,相当于荷人在广州购买的茶叶价值。由于三角贸易使荷人在巴城购买的茶叶费时较长,茶质也差,难以在欧洲市场上与其他西方公司竞争。1757年以后,荷印公司重开荷兰与中国之间的直航贸易。然而,正如其他西方公司一样,荷兰产品也无力在中国打开销路,因此公司决定,从荷兰出发的船只每艘携带30万荷盾的银元前往中国。从此以后,荷人也象其他西方人一样,主要以白银购买中国茶叶。

1776-1788年间荷印公司运至广州的白银(单位:两)

年船数白银数

1776 4444000

1777 4153000

1778 4393000

1779 4348000

1780 4183000

1786 5410000

1787 4480000

1788 4318000

资料来源:庄国土《18世纪中荷海上茶叶贸易》,载《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

从上表可见,每艘到华荷船所携白银平均为82697两或286959荷盾,与公司董事会所决定的每船30万荷盾白银基本相当。1757-1794年,共有135艘荷船到达广州,如每船平均携银82697两,共携银11164095两。从1735-1756年,从巴城共派到广州85艘船,如各船的30万荷盾投资中货物与白银各占一半,则这85艘荷船共带3674380两白银到中国。若以上推算成立,加上1728-1734年9艘荷船从荷兰携带702855两白银到中国,1728-1794年,荷船可能携带15541330两白银前往中国。在1720-1795年间,荷船从欧洲运送63442651两白银到亚洲,其中四分之一流入中国。同期购买的中国商品价值33717549两,近一半中国商品的货值是以白银支付。

1720-1795年荷船从中国购买商品货值及从欧洲运往亚洲的白银数量(单位:千荷盾)

年份 中国货值运往亚洲白银

1720-1730

300 8000

1730-1740

4800

16800

1740-1750 11500

13900

1750-1760 18300

23600

1760-1770 24800

37900

1770-1780 24400

35900

1780-1790 26300

40000

1790-1795

6600

13400

总计117000-33717549(两) 220146=63442651(两)

资料来源:Gaastra.

其他欧洲对华贸易公司,如法国、丹麦、瑞典等公司,并未拥有热带产品的来源地,他们对华贸易自始至终建立在输出白银的基础上。此外,他们的对华贸易船舶比英船更大,每船携入中国的白银和运出的中国货物更多。

由上可见,在1776-1778年期间,法国船每艘携银90000两,运出茶叶4997担。丹麦船每艘携银100000两,运出茶叶7895担。瑞典船每艘携银约110000两,运出茶叶11428担。英国船所携白银55500两,运出茶叶5030担。以法船所运的中国货物中茶叶数量较少。在1719-1799年间,除荷船之外,其他欧洲大陆国家共派船466艘到中国。欧洲大陆国家船只与荷兰船吨位相当,如果我们估计,其他欧洲大陆国家的船只所携白银数量与荷兰船只相当,即每船载82697两白银到中国,466艘欧洲大陆国家船只运到中国的白银达38536802两,19世纪以后,这些欧洲大陆船多利用英人的期票汇兑机构,在广州以伦敦汇票结算,基本上不再运白银到中国。

欧洲船只所携带白银与茶叶数量比较(单位:茶:担;银:箱)

资料来源:Morse.

虽然美国商船迟至1784年才到中国,但不久之后,他们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茶叶买主和最大的白银供应者。在中美贸易初期,美商提供的大量洋参与皮毛在中国销路颇佳,其货值足以支付所购买的中国商品的货值。19世纪初以后,美商的皮毛来源逐渐枯竭,其在广州的皮毛市场也受到英人的激烈竞争,白银成为美国支撑对华贸易主要手段。美船在欧洲购买制成品销往拉丁美洲,换取白银后,绕南美合恩角前往广州购买茶叶、丝绸和瓷器。在1805-1840年间,美商共运61484400两白银到广州,每年平均1607899两。

美船输入中国货值与白银数量(千银元)

年份总货值白银数白银所占比例

1805 3842 2902 76

1806 5127 4176 81

1807 4294 2895 67

1808 3476 3032 87

1809 80870 0.8

1810 5715 4723 83

1811 2973 2330 78

1812 2771 1875 68

1813 1453

616 42

1815572 - -

1816 4220 1922 46

1817 5703 4545 80

1818 6777 5601 83

1819 9057 7414 82

1820 8173 6297 77

1821 4291 3391 79

1822 5935 5075 86

1823 4636 3584 77

1824 5301 4464 84

1825 5570 4523 81

1826 2567 1653 64

1827 3864 2525 65

1828 4481456 10

1829 1355602 44

1830742 80 11

1831 1291367 28

1832 1261452 36

1833 1434290 20

1834 1010376 38

1835 1869 1392 74

1836 1194414 35

1837631155 25

1838 1517729 48

1839 1534993 65

1840 1010477 47

80395

资料来源:1805-1815年数量见:Dulles; Morse;

1816-1840年数量见:Yang-ping Hao.

根据以上估算,在1700-1840年间,从欧洲运往中国和美国人运往中国的白银数量约17000万两。

18世纪将大量白银输入中国的大户尚有菲岛的西班牙人。18世纪中国与菲岛的贸易结构与明季大体相似,即华商以中国丝绸在马尼拉交换西班牙银元。1730年以前,每年输入中国的白银大约在300-400万银元。到19世纪初期,约150万银元(Rhili.Island,V.10,p.145;Schurz,The Manila Galleon,P.59,NewYork,1939)。据De Comyn估计,从明季到1821年,由西属美洲运往马尼拉的银元约2亿,其中约四分之一或一半流入中国。全汉升先生认为,2亿元的估计较合理,如果我们估计明季从菲岛输入中国的白银约为7500万西元,那么,1700-1840年间,从菲岛输入中国的白银也在9360万两左右。

根据以上对明代后期到鸦片战争前约280年期间白银输入中国的考察,我估计这一期间白银流入中国的数量可能高达51560万两。流入中国的白银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通货革命的最重要的基础。

(在此期间从西属美洲经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估计将另文专述)

三、白银枯竭:传统中西贸易结构失衡

欧人和美人输华的白银都来自西属美洲。美洲白银生产集中于两个地区,即上秘鲁(Upper Peru,现玻利维亚)和新西班牙(现墨西哥)。从16世纪70年代到17世纪30年代,秘鲁所产白银占西属美洲输出白银总量的65%。1581-1600年,仅是上秘鲁的波多士银矿(Potosi)每年就生产白银254吨,约占全世界产量的60%。18世纪初以后,墨西哥成为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1803年,墨西哥所产白银占全美洲的67%。从18世纪以后,80-90%的美洲白银都由西班牙的“银船”运往欧洲。由于欧亚贸易的迅速扩大,从美洲输往欧洲的白银大部分又转输到东方。研究美洲白银流通史的著名学者Wilson指出,“毫无疑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欧洲出口的白银至少与其接受的白银一样多。”

西属美洲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单位:百万银元)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白银数量 从欧洲运达东方数量

15503 32-3

160011-14 10 4.4

1650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18-2018-25

12.2

178022 18-2014.7

180030 23-25 18

资料来源:Artur Attman.

1650-1829年美洲白银产量(元)

年份产量

1650 10-13000000

170012000000

1750 18-20000000

178022000000

1790-99(平均每年) 23716784

1800-09 22147572

1810-19 11981312

1820-299683792

资料来源:Attman;W.E.CHoeng,"Trade".

欧洲对华贸易,特别是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导致西班牙银元大量持续流入中国。银元在中国,特别是在沿海地区,越来越多地取代银块作为通货使用。广州的商务交易主要用西班牙银元结算。美洲白银持续流入欧洲成为欧人对华贸易的基础。然而,西属美洲的白银产量与迅速增长的西方对华贸易所需要的银元数量并不同步增长。由于很多银矿枯竭,从1790年以后,美洲白银产量开始下降。1811年,西属美洲爆发独立革命战争。这场持续15年的革命战争摧毁了很多银矿,美洲的白银产量大为减少。

另一方面,欧人的殖民扩张活动的费用也增加了白银的消耗。然而,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对华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大,贸易逆差也日趋严重。1765-1766年度,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是对华出口商品值的302%。在1775-1776年间,这一比值是256%。英国国会通过替代税法后的1785-1786年度,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值(主要是茶叶)比对华出口的商品高328%。尽管其间英人不断输入白银,但仍不足以弥补迅速扩大的中国商品进口造成的贸易逆差,导致公司在广州资金周转屡屡发生困难。1784年公司在广州的财库尚有214121两白银盈余,到第二年,就出现了222766两的赤字。1786年,赤字高达864307两。1787年,更达904308两。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停止从伦敦运送白银到广州。白银的短缺使其他欧洲国家逐渐退出对华贸易,将地盘留给英国人和美国人。因为前者在19世纪初以后找到了以鸦片取代白银作为对华贸易的支柱,而后者除部分鸦片贸易外,依靠他们与西属美洲革命者的友谊,在西属美洲独立战争期间及以后仍可获得白银。

结束语

在工业革命以前,西方人不能为其东方贸易提供除白银以外的任何有较大市场的产品,从明季到19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为换取丝绸、茶叶、瓷器输入中国高达5亿两以上的白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笔者要强调的是,首先,西方白银的流入,使19世纪的中国能完成从铜钱到白银再到银元的通货转化;通货的转化对国内商品的流通、大规模市场网络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意义。其次,也是16-19世纪中外贸易发展的动力;银元成为中国通货,造成了中国对银元的大量需求,也使中国商品具有国际性,使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第三,促使中外关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英国商人为首的西方商人为了维持利润极大的对华贸易,在白银来源枯竭后强迫中国接受鸦片。而中国政府禁烟原因之一,也是为了防止白银外流,鸦片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争夺白银的战争,而鸦片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鸦片战争并非象西方的中国学权威费正清所说的“是一场根源于中西方间不同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国际秩序观念的文化冲突”,而是英国追求经济利益而强加给中国的战争。

标签:;  ;  ;  

18世纪流入中国的银量估算_白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