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
赵秀丽1,曹科岩2,王 波2
(1.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摘 要:农村青少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未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当前,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缺失、传统文化内涵外延界定不清、传统文化载体遭到破坏、传统文化师资力量薄弱以及乡村传统社会秩序解体等问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引领,制度上保障;需要社会通过礼敬传统节日、文化下乡等活动广泛宣传,营造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需要学校筛选传统文化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家庭转变观念、合理引导,发挥基础作用,最终形成传统文化传承“多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1]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农村青少年将是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等[1],在农村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立鸿鹄志,练真本领,做奋斗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1 加强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
1.1 有利于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古代,文化就被赋予了“文治与教化”的内涵与功能。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指出:“反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即提升国民道德素养依赖于文化“教而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资源,是青少年精神发育和品德养成的必要养料,是滋养其心灵不可缺少的甘泉。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在实践中养成仁爱、诚信、正义等优良品质[2]。《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3],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对于提升全国青少年道德素养意义重大。
40 years’ history of China cosmetics advertisement 8 46
1.2 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对青少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其不断体悟中华民族的精神精髓所在,增强其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是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新媒体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融和冲突日益频繁,社会观念日趋多变[5]。在此背景下,如缺乏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青少年群体更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明确价值引领,对于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大意义。
1.3 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五千年来从未中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和竞争中立身的根本。2017年初,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青少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加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使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被动接受到自觉传承,并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1]。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5]。
1.4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型农民的培育,新型农民的造就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物质文明,更需要蕴涵本民族文化底蕴的精神文化支撑。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逐步提升,电视、手机等传统介质已日渐无法满足新型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精神层面的追求和需求日益增加。结合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农村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骨干,举办特色乡村文化活动,从而推动“新乡贤文化”建设,构建乡村良好文化生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次,制度保障。在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农村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套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体系作保障,引导民间资本在传统文化领域规范运营,促进农村文化市场依法活跃繁荣,农村文化生态大力保护、合理利用,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严格执行等。此外,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等,应将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弘扬、传承的情况,纳入到该单位年度工作考核体系之中,坚持精神、事业、物质激励三者并举,激发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经营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社会各界有志之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在这点上,有台湾、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内外文化传承的实践经验供我们参考。台湾推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生态博物馆建设、原住民文化保护传承运动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作用;日本从明治维新起就开始以立法的形式保障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法国于1840年就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以上国内外文化传承的经验和实践都可以给我们以启迪。
2 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氛围缺失
目前规划的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位置都在一定的海拔之上,避开了河谷地带和大多数村社的生产生活区,加之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异地扶贫搬迁政策,许多村社也从高海拔山区搬迁到河谷地带。因此,国家公园范围内所涉及的村寨不多。怒江是一个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丰富,同时又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因此,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的建立,除了肩负保护生态的任务之外,还被寄予期望带动怒江州旅游业发展,帮助社区产业转型。本项目选取怒江匹河乡老姆登村进行调研,目的是发现怒江世居民族参与国家公园的机遇与挑战。
(一)病理剖检 剖检时可见气管粘液增多,黏膜增厚,气囊混浊,泄殖腔点状或条纹状出血。非典型新城疫不表现腺胃乳头出血和纤维素性环死肠炎等典型病变,而是腺胃乳头发生水肿、溃疡,十二指肠或者空肠一段或多段肠黏膜局部脱落,肠壁明显变薄并被胆汁染成杏黄色,伸展时手感有韧性,严重时肠黏膜,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全部脱落,局部只剩浆膜,外观透明,呈充气衣样(排出脱落的肠黏膜,颜色呈肉红色,血便,许多养殖户误认为是球虫病)。
2.2 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界定不清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精神、文化艺术等,浩瀚如烟、博大精深,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筛选出适合不同学段青少年学习的内容,非普通业余研究者所能胜任。专业研究者的匮乏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外延的界定长期处于模糊状态。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梳理和研究,正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前提。因此,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普遍存在局限性。当前,人们通常把传统文化界定为社会历史长期沿袭、传承形成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道德、思想、艺术、风俗、制度等方面[9]。这种相对含糊、宽泛的概念界定,其实是由于传统文化概念内涵过于丰富、庞杂,外延太过宽阔、广泛,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造成的。那么,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应如何对其内涵、外延进行提炼、概括,选取适合相应学段的青少年内容,就成了传统文化研究者和教育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2.3 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遭到破坏
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各地应因地制宜,整合相应资源,形成各种文化遗产互借优势、互为补充的格局,激发文化资源活力,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但现实中,不少地方,在城镇化的压力下,徒有口号,没有切实行动,使当地文化资源不断遭到毁坏。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当地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导致大量富含地域性文化的老建筑遭到毁坏,新农村变成了“千村一面”的复制品。
2.4 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大量学富五车,对传统文化如数家珍的教育工作者。但现实中,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教育工作者凤毛麟角。数年的应试教育指挥棒早已将教师的教学重心转移到应试内容上和升学率上,对于提升心性、德行的传统文化,即便有心传授,也无时间、精力和条件。环境的忽视和自身的荒废使有效的传统文化师资紧缺。师资不足的情况,还表现在各级学校对传统文化教材的编选上。多年来,市面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教材对经典原著筛选随意,注解方式陈旧,不能以当代青年人的语言解读传统文化的精妙,让广大青少年难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处。
2.5 乡村传统社会秩序遭遇解体
再次,加大对基层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各级政府对当地文化遗产做好总结、梳理、保护和开发工作,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村落、建筑、礼仪、民宿、手艺等传统文化载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均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新农村建设中整齐划一的村庄建筑风格,使得地域性传统建筑文化逐渐被遗忘。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和遗产,不断提升乡土文化内涵,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美丽乡村的印象与记忆有助于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自豪,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才会更深入、深刻。
3 进行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其次,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反复诵读。实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但更需要学生自身的诵读,大声反复朗读和背诵。古汉语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抑扬顿挫,非常适合诵读。诵读也是流传久远、被实践反复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学习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青少年记忆力强,接受新知识快,正值诵读经典传统文化的黄金时期。但有效的经典诵读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在对青少年传统文化诵读的引导中,不可强制或灌输,而要以亲近的态度,增加诵读经典的有趣性和愉悦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背诵古诗的教学,当作一门唱歌的课程来教,要孩子像唱歌一样的吟诵古诗。”[14]使得青少年在经典诵读中获得快乐和心灵安慰,让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在青少年口中念起来,还要在心中留下来[11]。
3.1 注重国家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4]任何一项重大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坚强组织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同样需要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
采访结束,他送我赶赴回广州的路上,还继续跟我谈起他目前在做的一个线上侍酒师教育课程,他希望通过这样,更有效地打破地理的界限,能让更多人看得到,听得到……看着步履匆匆的他,听着他平稳、沉实却又语速极快的音律,这个跟我说“葡萄酒给了我想要的一切”的人,他的心里,他的愿景里,一直在考虑的都是如何回馈这个给了他想要的一切的“葡萄酒”。这才是真正配得上“大师”这个称号呀!
首先,政策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关国家文化主权和安全,是全国性事业,必须由国家通过政策引导等,在全社会掀起传承和弘扬的浪潮,营造热烈氛围[10]。近年来,我国制定和颁布了许多保护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的文件,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任务;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5月,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等,这些专门性文件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营造指明了方向。
回首砥砺奋进的60年,开磷的发展历程如巍峨的贵州高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大声地说,如今的开磷,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企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企业,我为我们这样的企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1771年10月间,叶卡德琳娜二世颁布了“关于废除土尔扈特汗国的命令,同时取消了‘汗’和汗国总督的称号”。(参见《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史纲》)由于这项命令的实施,建立于伏尔加河流域一个半世纪的土尔扈特汗国已不复存在;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人类社会存在两种社会秩序: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和工业社会中的法治秩序。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相熟,且较少流动,社会秩序的维系更多依靠传统的礼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中原有的礼治秩序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农村,在城镇务工,进而安家落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组织结构改变,这种变化反应在教育上就是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来已久,随迁子女的教育也不容乐观,其父母多从事体力或其他繁重工作,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尤其是不在应试范围内的传统文化教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缺失的家庭教育加重了传统文化的消逝。
3.2 强调社会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引导。传统文化有典籍文化和民间文化之分。社会大众的传统文化知识有些来自古典书籍,有些来自民间文化,而当下青少年的许多历史知识,更多的来自社会流传的电视剧、小说、动漫、网络游戏等民间文化,而非历史课本和古典书籍[11]。一些青少年未必说全“戊戌六君子”,却对日本明治“维新三杰”如数家珍,这些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学校的历史课堂或书籍,而是日本的网游和动漫。新媒体时代,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手段和方式要与时俱进,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各大电视台、公益广告、广播、网络平台等进行宣扬和渗透,使广大青少年利用手机、电脑等手段轻易即可接触到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户外宣传栏、电子屏、横幅标语等也是有效宣传手段。
其次,礼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载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切实落实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入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如春节期间看春节晚会、写春联、剪窗花;元宵节看晚会、吃汤圆、猜灯谜;清明节扫墓拜山祭祀;端午节包粽子、送粽子等,利用全民放假、文艺晚会、大型纪念活动等形式引导社会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因为,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春节倡导辞旧迎新、阖家团圆;清明节心怀感恩,缅怀先人;端午节纪念伟人,体察忧国忧民之情。依托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既能增进亲邻情感,又能使青少年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利于引导和熏陶青少年传统文化修养,养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近代以来,自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遭到多次批判和否定。“批林批孔”“打倒孔家店”,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被贬为“孔老二”,传统文化屡遭严重打压,被国人鄙夷、抛弃。与此相对应,“西学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的兴起,西方文化长驱直入,年轻人崇尚“圣诞节”“2.14情人节”等西方“洋节”,痴迷西方电影、动漫,把吃肯德基、麦当劳等当作时尚,对清明、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不屑一顾。据调查,21%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6]。在此大环境下,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更加淡薄。此外,一贯的应试教育催化了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心理,不论学校还是家长,不管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关系考试、升学的知识全力以赴,对于培养心性、德行的传统文化兴趣不大。但“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7],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命脉不能丢弃。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8]特别是在西方文化扩张的当下,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则该国最终将成为低水平、伪文化的牺牲品。
再次,充分发挥文化惠民工程作用,优化提升基层传统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下乡”功用,将传统文化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结合,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广大农村青少年从小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作为王羲之故里的山东临沂,举办“书圣”文化节、各项书法比赛;济宁鱼台举办“孝贤文化”活动;孔子故乡曲阜倡导让老人住正屋,每月给父母50元养老费,并上榜公示等。这些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创新形式和手段的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让广大青少年能够近距离的接触传统文化精髓,感知传统文化真善美,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自觉践行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12]。
3.3 确立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应发挥主体作用。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专业选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13]传统文化经典原著汗牛充犊,如不加以选择,即便一个专业学者穷其一生也无法全部读尽,更不用说一个普通青少年了。况且,读尽所有经典,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当今时代,青少年除了学习传统文化,还要学习很多其他知识和技能,花费大量时间,不加选择的学习传统文化并不现实。因此,学校,甚至教育界要组织专业人士,对经典原著进行筛选,从中挑出一些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经典原著,如《三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对不同学段的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选编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能够超越时空、适用于当下,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心理产生影响。
2014年,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5]
再次,在师资队伍上建设上注重文化底蕴。欲育人者必先育己。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传统文化情怀、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教学方法的教师。多年来,由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学校中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教师要引导青少年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对待外来文化,就必须自身具有坚定、深厚的传统文化信仰、情怀和底蕴,如此,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成为青少年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道路上的引路人。
3.4 发挥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受“家国同构”思想影响,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5],要重视家庭教育、家教、家风的建设。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家庭教育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
首先,家长转变思想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青少年梦想起航的地方,对孩子的思想引领起着决定和持久性的作用。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先从家长教育开始,转变家长“国学无用”的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长远发展的眼光,注重孩子心性、品德的培养。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其次,营造乐学家风。在家庭中,年长者担任着引导、教育青少年的重任。但由于近代以来,整个社会对国学的批判和摈弃,致使部分家长本身对传统文化了解有限或认知偏颇,出现“文化断层”,难以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给予有效指引。因此,家长可与孩子一起,从幼儿启蒙、认知开始,购买相关书籍、视频等资料,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营造形成一种全家总动员,共同学习传统文化的家庭风气,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养成“浩然君子”之气。值得注意的是,广大农村家庭,家长普遍受教育水平有限,加上外出务工或田间劳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对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更是力不从心,应当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证广大农村青少年接触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机会和权利,因为农村青少年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未来主力军。
再次,躬亲垂范做榜样。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言传不如身教。作为孩子第一任和终身教师,家长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深远甚至是终生的。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家长应身体力行,践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团结”“仁爱”“孝悌”“诚信”等优秀品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悟和传承传统文化。
3.5 重建新时期乡村社会秩序
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些冲击,导致一些年轻人崇洋媚外,崇尚所谓“自由、平等、民主”并以此驳斥中华民族的“长幼尊卑有序”,美其名曰以“法治”取代“礼治”,殊不知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文化,中国的法治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在旧秩序遭到破坏,新秩序尚未建立之时,也是青少年思想和价值观最容易于被误导之时。因此,必须加强党对农村各项工作的改革、管理和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教育和引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广大青少年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以此重塑新时期乡村社会秩序。
依据《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办法》,按照“统一性、均匀性、连续性”的原则,根据不同生态环境、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土壤类型,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最终确定24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具体位置,并由区耕地质量保护站落实到具体田块,进行GPS定位。
总之,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冲突是来自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16]。面对日益显现的文化冲突,为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学习和传承。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形成“四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2] 杨晨曦,于凯.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7):167-169.
[3] 邬志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N].中国教师报,2017-12-27.
[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8.
[5] 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N].中国德育,2014-04-08.
[6] 彭鹏,杨建州.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审视与对策——西安市青少年文化教育调查[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8):81-85.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8]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8.
[9] 刘宏森.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四大障碍[J].思想政治教育,2014(3):72.
[10] 张永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机制的构建:价值、内容与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2):80-87.
[11] 张良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改进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5(3):11-16.
[12] 李先明,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38-144.
[13] 爱弥儿•涂尔干,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3.
[14] 冷玉斌.做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10-09.
[15]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5-02-17)[2016-12-15].http://www.xinhuanet.com /2015-02/17/c_1114401712.htm.
[16]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6.
Strengthe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Rural Teenager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juvenation Strategy
ZHAO Xiuli1, CAO Keyan2, WANG Bo2
(1.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odong 510507, China; 2.Shenzhen Polytechnic ,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Abstract:Rural teenagers are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also the chief inheritors and promoter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rural teenagers, such as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tmosphere, the unclear defin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concept, the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ier, the shortage of qualified teachers and so 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our national government needs to issue favorabl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ur society needs to create an active atmosphere to learn traditional culture; our school needs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elect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our families needs to provide adequate guidance. With all these efforts mentioned above, can an “All-round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 realized.
Key words: rural rejuvenation strategy; rural teenager;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318(2019)02-0070-06
DOI:10.13899/j.cnki.szptxb.2019.02.012
收稿日期:2018-10-19
*项目来源:2018年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LX272);2016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内容体系与建设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GD16XJY2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组织管理与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编号:601722ST3201)
作者简介:赵秀丽(1986-)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曹科岩(1981-),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管理;王 波(1979-),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
标签: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农村青少年论文;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论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