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183号;自然哲学183号;新世纪_自然观论文

恩格斯183号;自然哲学183号;新世纪_自然观论文

恩格斯#183;自然哲学#183;新世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新世纪论文,哲学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逝世一百年后,科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与自然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科学思想方面,恩格斯涉及有关简单性与复杂性、可逆性与不可逆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精确性与模糊性、旁观者与参与者等问题的论述表明,他深刻地批判了力学机械论,提出了一些新思想,同时受到物理学机械论的一些影响。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我们要重视改造自然的长期后果、社会后果,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调节中不断完善自己。他既反对否认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自然主义”,又反对片面夸大人对自然作用的“反自然的观念”。在自然哲学的这两方面恩格斯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又留下了一些值得很好研究的问题。

历史的伟人——恩格斯已经离开人类整整一个世纪了。

恩格斯是我最崇拜的思想家。我每次阅读他的著作,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每当我见到他的画像,一种十分亲切的感情便油然而生。他永远是我们的导师。

对伟人的最真诚的纪念,是在他开拓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睡在伟人的足迹上赞美伟人,是对伟人的亵渎。

恩格斯是座高山,我们只是普通的小草,但我们是生长在这座高山上的小草。恩格斯比我们高明,但我们比恩格斯幸运,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他未能看到的这一个世纪的历史演变。

在恩格斯谢世的几个月后,伦琴发现了X射线,预示着新物理学的到来。从此,科学思想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与自然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在这篇纪念文章里,我试图对这两方面的发展作出回顾与分析,说明恩格斯为我们奠定了什么样的基础,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任务。

恩格斯研究自然哲学的时候,正是力学机械论十分盛行而又开始暴露其局限性的时代。所以批判力学机械论是恩格斯自然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对以牛顿为代表的机械论的批判,在深度上远远超过了黑格尔。这是恩格斯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哲学遗产。

在近代科学的早期,力学是基础学科、带头学科,所以力学机械论盛行。从19世纪中叶开始,物理学逐步成为基础学科和带头学科,物理学机械论开始取代了力学机械论的地位。力学机械论认为自然界的各种运动都可以还原为机械运动,否认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主张力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物理学机械论认为自然界的各种运动都可以归结为物理运动,否认自然界的有机性,主张物理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由于这两种思潮都是机械论,所以二者在许多观点上是一致的。

恩格斯时代科学思想演变的实质是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和物理学机械论冲击着力学机械论,现代科学思想演变的实质是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和有机论思想冲击着物理学机械论。

那么,恩格斯同第二次对机械论的冲击有什么关系呢?

现代科学对物理学机械论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简单性与复杂性。

力学机械论与物理学机械论都认为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简单的,都主张还原论。只是力学机械论主张把科学还原为力学,物理学机构论主张把科学还原为物理学。

恩格斯在批判力学机械论时,还批判了力学机械论的认识论基础——还原论。他说,一切运动都包含着机械运动,认识机械运动是科学的最初的任务,然而也仅仅是最初的任务,因为在自然界其他各种运动中,机械运动只是运动的次要形式。“这些次要形式的在场并没有把历次的主要形式的本质包括无遗。终有一天我们会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因此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①恩格斯的这个观点不仅有力的批判了力学机械论,对我们今天批判物理学机械论也很有意义。

但是,恩格斯对吸引与排斥问题的分析,又表现了一些还原论即机械论的痕迹。他认为吸引与排斥是无机界的基本运动形式,虽然他强调吸引与排斥不是“力”,但认为是运动的“简单形式”。他是通过位置变动与中心力的概念来理解吸引与排斥的。“如果两个物体相互发生作用,因而它们中的一个或两个发生一种位置变动,那末这种位置变动就只能是一种互相接近或一种互相分离。这两个物体不互相吸引,就互相排斥。或者如力学中所表述的那样,在这两个物体之间起作用的力是中心力,即沿着联结它们的中心点的直线的方向起作用的力。这种情形,无论许多运动看起来多么复杂,在宇宙中总是不断地并且是毫无例外地发生着的,这在今天已经被认为是自明之理了。”②位置变动与中心力的概念,属于牛顿力学的范畴。恩格斯是在力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吸引与排斥的。把无机界的基本运动形式归结为吸引与排斥,应当说,这种看法属于力学机械论的范围。

第二,可逆性与不可逆性。

力学机械论与物理学机械论都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在本质上是可逆的,现代科学则强调对不可逆性的研究,强调时间箭头的意义。

恩格斯指出,力学机械论的一个根本错误,是否认自然界的历史性。整个自然界已经溶解在历史中了,自然科学也开始成为历史的科学。“事实上,直到上一世纪末,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但是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③自然界是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这是恩格斯自然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但是恩格斯并没有把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同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他有时说宇宙、自然界的变化是个大循环。

恩格斯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看作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这对批判力学机械论是非常有意义的。但这一定律并未指出能量转化的条件性与方向性,即并未指出自然界变化本质上的不可逆性。在不违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并不能自发地发生,这正说明了自然界的不可逆性。

建立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基础上的自然观,容易导致大循环的结论。恩格斯在概述新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时说:“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④

在谈到“纯粹时间”概念时,恩格斯说:“正因为时间是和变化不同的,是离开变化而独立的,所以可以用变化来测度时间,因为在测度的时候总是需要一种与所测度的东西不同的东西。而且,不发生任何显著变化的时间,决不等于不是时间;它宁可说是纯粹的、不受任何外来物的混入所影响的时间,所以是真正的时间,作为时间的时间。”⑤这种纯粹时间既然已可以离开变化,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箭头了,它同牛顿的绝对时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恩格斯重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的概念,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却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很有见地地指出了克劳西斯热寂说的缺陷,却没有注意克劳西斯实际上把不可逆性概念引入了近代物理学。热力学是力学机械论的背叛者,如果恩格斯当年能很好地概括热力学的理论思想,必将会大大丰富《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内容。

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力学机械论与物理学机械论都强调必然性的作用,几乎要把偶然性排除在科学之外。在因果性问题上,机械论主张机械决定论或单值决定论,认为我们应用力学或物理学,可以从已知的初始条件即先行状态,唯一地准确无误地推导出任何时刻的后行状态的所有细节。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向这种观念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并重新评价了偶然性在自然界发展中的作用。

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着重反对从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传到科学中来的机械决定论,“它力图用根本否认偶然性的办法来处理偶然性。按照这种观点,在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只是简单的真接的必然性。……一切都是由一种不可更动的因果连锁、由一种坚定不移的必然性所引起的事实,而且甚至太阳系由之产生的那个气团早就构造得使这些事情只能这样子发生,而不能按另外的样子发生。”针对这种观念,恩格斯鲜明地指出:“对于一切都建立在牢不可破的必然性上面的确信,是一种可怜的安慰。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甚至在整个地球上,自然界各种对象的混杂的集合,即使是来自永恒的、一切原初决定的,却仍旧象过去一样——是偶然的。”⑥论述之精彩,实在令人叹服。1924年,爱因斯坦曾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无论从物理学史还是从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都没有特殊的趣味。公正地说,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要比爱因斯坦高明得多。

不过,恩格斯关于因果性验证的论述,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如果我们把引信、炸药和弹丸放进枪膛里面,然后发射,那末我们可以期待事先从经验已经知道的效果,困为我们能够在所有细节上追踪:发火、燃烧、由于突然变为气体而产生的爆炸以及气体对弹丸的压挤的全部过程。而在这里甚至于怀疑论者也不能说,从已往的经验不能推论出下一次将恰恰是同样的情形。事实上有时候并不发生正好同样的情形,引信或火药失效,枪筒破裂等等。但是这正好证明了,而不是推翻了因果性,因为我们对每件这种与常规相偏离的事情加以适当的研究之后,都能够找出它的原因:引信的化学分解,火药的潮湿等等,枪筒的损坏等等,因此在这里可以说是对因果性作了双重的验证。”⑦他认为,我们能够在所有细节上追踪子弹的射击过程。在射击以前,我们就可以期待从经验中知道的射击的后果,这是对因果性一方面的验证。如果扳机扣动了,子弹却没有射出,即发生了同“常规”相偏离的事情,那只要找到产生偏离的原因,偏离就可以排除,一切仍然按照常规发生。这是对因果性第二方面的验证。在这里恩格斯未提到偶然性,似乎在他看来偏离常规也是一种必然性,因为它是有原因的,知道了原因,仍然可以预言偏离常规的后果,这本身也是一种常规。恩格斯在谈到偶然性时,主要举的是生物界的例子:一个豌豆荚有几粒豌豆,狗尾巴有几寸长,蜜蜂在那一朵苜蓿花上授粉,等等。也许他已经感觉到无机界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问题,实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第四,精确性与糊模性。

力学机械论与物理学机械论都追求科学的精确性,认为精确性是科学成熟的标志,如果结论有一定的模糊性,那它就不是科学的结论。现代科学则认为,既然自然界的变化具有许多偶然的、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那科学知识就应当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恩格斯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因而是以严格的、确定的方式进行的。他说:“质的变化——对于每一个别场合都是以严格地确定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特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⑧质变是如此,量变更可以作精确的量度。他认为除生物学以外,力学、物理学、化学都属于精密科学。一门科学是否是精密科学,关键看它是否采用数学方法。当时生物学还没有采用数学方法,所以不是精密科学。精密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量可以精确地量度。他在论述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时说:“在生物学中,或在人类社会历史中,这一规律在每一步上都被证实了,但是我们在这里只愿意从精密科学中举出一些例子,因为这里的量是可以精确地量度和追踪的。⑨在恩格斯时代,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精密科学就是精确科学,它的结论应当是精确的,容不得半点模糊性。

19世纪科学界流行的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认为此与彼具有绝对分明的界线,否认彼与此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否认模糊思维和科学测量、科学判断的模糊性。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模糊性就是事物性态的不确定性,对立面的相互渗透是事物模糊性的根据。恩格斯重视对立面的相互渗透,他曾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对立统一规律表述为“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⑩在恩格斯看来,两个相邻的事物也会相互渗透,所此事物之间的界线不是僵硬的、固定的,而是柔软的、变易的,或者说是相对的、模糊的。“一切差异都会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会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对自然观的这样的发展阶段来说,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就不再够了。辩证法同样不知道什么僵硬的和固定的界线,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转移,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对立相互联系;这样辩证法是唯一在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11)“非此即彼”实际上是二值逻辑,“亦此亦彼”实际上是多值逻辑。多值逻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在恩格斯关于“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的论述中可能包含这样的意思:模糊性思维是一种比较辩证的思维。

第五,旁观者与参与者。

力学机械论与物理学机械论都认为,自然界即然是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存在,那么科学的任务就是如实地认识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而不应当附加任何主观的成份。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同我们是否去认识它以及如何认识它无关。恩格斯逝世以后,以波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以秦斯为代表的剑桥学派,以普里高津为代表的布鲁塞尔学派则认为,我们在认识自然界时,必然要对认识对象产生作用与影响,认识不同我们发生任何作用的纯粹本来面貌,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认识的结果同我们如何认识有关。我们不应当以旁观者的身份,而应当以参与者的身份来认识自然界,这是现代科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恩格斯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只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是怎样就把它理解成怎样,而不去添加任何外来的东西……”(12)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对自然界本来面貌的认识,不去添加外来的东西,就是自然界以外的东西,是认识主体赋予它的东西。当然,要达到这种认识,就要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个论断可能是恩格斯本人的观点,也可能是对传统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概括,也可能二者兼有。传统自然观以研究天然自然为主,即研究人类出现以前的和没有受到人的影响的自然为主。在天然自然观的研究中,人类只能以旁观者的面目出现。

但是,恩格斯的另外一些论断又同传统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很大区别。

他在批评自然主义历史观时说:“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人的活动对他的思维的影响;它们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13)人的思维的基础首先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其次才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即自然界自身,或天然自然界。在这个论断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人对自然的操作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新自然观与传统自然观的一个本质区别。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不仅不能排除,而且是认识发生的条件和基础,这正是对自然界的能动反映与消极反映的本质区别。

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恩格斯还提到了人所处的位置(即参考系)对科学认识的影响。我们是在地球上认识自然界的,因此我们只能站在地球的立场上,从地球的角度来认识地球以及地球周围的自然界,这不可避免地要使我们的科学带有地球的色彩,具有一定地球的“地域性”。我们的科学本质上是地球人的科学、地球上的科学。早在1876年,恩格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天文学中的地球中心的观点是偏狭的,并且已经理所当然地被抛弃了。但是,当我们在研究工作中继续前进时,它又愈来愈成为正确的东西了。太阳等等服务于地球。对我们来说不可能有不是以地球为中心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等,而这些科学并不因为说它们只对于地球才适用并因而只是相对的而损失了什么。如果人们把这一点看待得很严重并且要求一种无中心的科学,那就会使一切科学都停顿下来。”“月球上没有大气,太阳上只有由炽热的金属蒸汽构成的大气;所以月球没有气象学,而太阳的气象学则和我们的完全不同。——我们的整个公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系都是绝对地以地球为中心的,仅仅是为地球打算的。”(14)他认为无中心的科学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地球人类的科学是以地球为中心,只对地球才适用的。我们之所以认识到月球上没有气象学,太阳上的气象学和我们的气象学完全不同,是因为我们是站在地球的角度上来观察月球和太阳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所以我们的科学才会是这种样子;或者说我们的科学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为中心,就是以人为中心,以认识主体为中心。认识主体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自己的视角来认识自然界的,这就是认识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必须以地球为中心?说到底,是因为我们是在地球上参与自然界变化的,我们参与的是地球自然界的变化。

以上这些分析表明,恩格斯在批判力学机械论时并没有明确意识到物理学机械论的存在。在他的自然哲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学机械论的影响,甚至在个别地方还有力学机械论的痕迹。但他又提出了一些不同于经典科学传统的思想,这些新思想对我们今天认识物理学机械论的局限性,建构现代科学传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某些方面,他指出了20世纪科学思想演变的趋势,是现代新科学思想的先驱。

恩格斯在自然哲学研究中,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问题。他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批判了在这两个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观念。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指责恩格斯忽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这是没有根据的。

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恩格斯主要提出了以下思想。

第一,人能够能动地改变自然界,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恩格斯指出,动物只能利用自然界,唯有人能改变自然界。动物对环境的作用是无意识的,而人对自然的作用是有意识的。这种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来“改造自然界”,(15)“支配自然界”,(16)“统治自然界”,(17)“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们服务。”(18)生产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后的本质的区别。

自从有了人类以后,自然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远比自然界单纯自身的变化要大得多。“日耳曼民族移入时期的德意志‘自然界’,现在只剩下很少很少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可是在这个时期中没有人的干预而发生的德意志自然界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的。”(19)“植物和动物经过人工培养以后,在人的手下改得甚至再也不能认出它们了。”(20)他还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会引起自然界更大的变化。“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21)

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质,不是加速自然界自身的变化,而是引起自然界所没有的变化、不可能发生的变化。

恩格斯说自然界的变化有其“惯常委程”,即根据它自身的规律,按一定的方向变化,经历一定的变化过程,形成一定的结果和产物。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就是根据自然界的其他一些规律,对自然界某种物质形态或运动形态施加影响,使它按照人的需要,按别的方向变化,经历别的变化过程,形成别的结果和产物。农业生产一般是按照自然物变化“惯常行程”的生产,工业生产则是改变自然物“惯常行程”的生产。农业生产一般引起自然界自身的变化,它的产品是在自然状态下也会出现的生物体;工业生产引起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变化,它的产品是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人工制成的产品。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

在论述否定的两种形式时,恩格斯谈到了大麦粒的两种变化过程。“亿万颗大麦粒被磨碎、煮熟、酿制,然后被消费。但是,如果这样的一颗大麦粒得到它所需要的正常的条件,落到适宜土壤里,那末它在热和水分的影响下就发生特有的变化:发芽;而麦粒本身就消失了,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从它生长起来的植物,即麦粒的否定。而这种植物的生命的正常进程是怎样的呢?它生长,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大麦粒,大麦粒一成熟,植株就渐渐死去,它本身被否定了。”(22)大麦粒按“正常行程”生长,就是农业生产;不按“正常行程”变化,比如做成面粉、面包、蛋糕,就是工业生产。恩格斯还说:“我们还能够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发生的运动(工业),至少不是以这种方式在自然界中发生的运动。”(23)

工业产品是人工自然物。工业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多了,人类就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人工自然界,这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

第二,我们不仅要重视改变自然的短期效果,还要重视它的长期后果。

我们的生产劳动所引起的后果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既有预料之中的后果,也有意料之外的后果;既有积极的后果,也有消极的后果。同一种作用在作用对象变化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恩格斯把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后果,称为不同线的结果。后面的结果既可以重复或强化前面的结果,也可以抵销前面的结果,甚至同前面的结果相反。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预期的近期后果是建设性的,未预见到的长远后果却是破坏性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24)我们一般比较容易预计第一线结果,却很难预计第二线、第三线的结果。例如,一些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就毁灭森林。耕地面积扩大了,这是预期的结果。但由于毁灭森林,耕地荒芜,反而成了不毛之地,这就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了。

恩格斯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作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已经引起了许多阶段的后果,其中大部分是恩格斯所没有完全预料到的。气候异常、灾害肆虐、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土地贫瘠、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于是当今各国的政界、学界、企业界的人士都很关心环境保护问题,而早在1876年恩格斯就提出了这个,向人们发出了警告。

第三,我们不仅要重视生产劳动所引起的自然方面的后果,还要重视它的社会方面的后果。

如果说估计生产劳动所引起的长远自然后果有一定的难度,那估计它的长远社会后果就更加困难了。恩格斯说,16世纪马铃薯传入欧洲,既带来了一种新的食物,又引起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贫民长期以马铃薯为主食,营养不良,容易感染结核病。1847年爱尔兰有100万吃马铃薯或差不多专吃马铃薯的人死亡,200万人逃到海外。

恩格斯对蒸汽机社会作用的分析,是研究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典型案例。他肯定蒸汽机是巨大生产力的代表,说仅蒸汽机是一项科技成果在它存在的最初50年中给人类带来的东西,要比人类从一开始为发展科学所付出的代价还要多。他又指出蒸汽机一进入封建的奥地利,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根基。“欧美的公众现在可以高兴地看到梅特涅和整个哈布斯堡王朝怎样为蒸汽机轮撕碎,奥地利君主国又怎样为自己的机车辗裂。这是非常有趣的场面。”(25)

资本主义社会是同近代大工业联系在一起的,而大工业又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大规模的应用。面对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恩格斯十分感慨地说:“我们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中已经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们服务;这样我们就无限地增加了生产,使得一个小孩在今天所生产的东西,比以前的一百个成年人所生产的还要多。而结果又怎样呢?日益增加的过度劳动,群众的日益贫困,每十年一次大危机。”(26)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之情跃然纸上。

可见,恩格斯既重视科学技术、生产劳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重视对社会的影响。归根结蒡,这都是重视人类的活动对人类自身的影响。

第四,我们不仅要认识科学技术、生产劳动所引起的各种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影响进行调节。

恩格斯指出,人离开动物越远,就越能有意识地创造历史,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符合。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历史,即使是衡量最发达国家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目的与结果之间总是存在着很大的出入。今天的社会生产由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被控制的力量所左右,人们的希望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会实现,往往得到的是相反的结果。

因此,人类要不断前进,就要尽量抑制未能预见的作用和未被控制的力量的影响,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所产生的各种后果进行调节,使历史的结果与预定的目的尽量符合。没有这种有效的调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如何实现这种调节?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反对片面的、短视的观点。

“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迄今存在过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整个社会制度的完全的变革。”“迄今存在的一切生产方式,都是只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发的。那些只是在比较晚的时候才显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变成有效的进一步的结果,是一直全被忽视的。”(27)统治阶级只关心自己的眼前的物质利益,只要生产不受劳动者的最低生活需要的限制,统治阶级的利益就变成了生产的推动因素。恩格斯说,这点在当时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资本家所追求的只是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这种有益效果本身也往往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赚更多的钱成了唯一的动力。片面的、短视的观点是有其经济根源的,不变革这种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我们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调节。

这样,恩格斯就把批判的矛头,从片面的、短期的观点转向资本主义制度。

恩格斯的这些观点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要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调节。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第五,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人自身也会不断完善。

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我们变革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还要求人自身不断完善。恩格斯提出了人的两次飞跃的概念。第一次飞跃是人在物种关系方面从其他动物中提升出来,一般的生产劳动已实现了这种飞跃。第二次飞跃是人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其他动物中提出升出来,这就需要建立“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28)恩格斯在这儿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大概他认为这种社会组织有利于调节的进行。人仅仅在物种关系(即自然关系)方面成为人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社会关系方面真正成为人。这样的人,既看到个人的利益,又看到别人和国家的利益;既看到个人的利益,又看到别人和国家的利益;既看到经济利益,又看到各种社会利益;既看到眼前的直接的利益,又看到长远的间接的利益。这才是不断自我完善的人。改造自然的过程、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就是人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六,反对“自然主义”与“反自然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出了“自然主义”与“反自然观念”。“自然主义”在认识论上只承认经验的作用,否认理论的意义。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否认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只承认自然对人的作用,否人对自然的反作用。“在德莱柏和其他一些自然科学家那里或多或少具有的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在他们那里,似乎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29)“反自然的观念”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念,它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与自然的协调。

恩格斯同时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既反对否认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的观念,又反对片面夸大人对自然的作用,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念。恩格斯的结论是:“我们一天一天地学会了更加正确地去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学会了去认识在自然界的惯常行程中我们的干涉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是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有能力去认识,因而也学会去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遇见愈多,人们就愈多地不仅感觉到,而且认识到,自身是和自然界一致的,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和自然、灵魂和肉体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念,也就愈来愈成为不可能的东西了……”(30)恩格斯既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恩格斯自然哲学的辩证法光辉的最集中的体现,是他的自然哲学的精髓。从天然自然观到人工自然观,是自然观研究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观点,是我们研究人工自然观的指导思想。

人与自然的对立是近代唯物主义自然哲学与近代科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恩格斯逝世后的一百年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的重要。从对立到协调,这是自然哲学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恩格斯同样起着奠基者与先驱者的作用。

在我们即将进入21世纪时,我们怀念恩格斯,以现代的眼光来评论他的思想,不禁感慨万千。他是历史的伟人,他的自然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但他在许多方面又超越了历史,走在历史的前面。在现代的自然哲学思想的两个方面的深刻变革中,他都是我们的引路人。他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迪,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很好研究的问题。

注释:

①②④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20)(21)(23)(24)(26)(27)(28)(29)(3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51、125-126、15、92-94、98-99、76、81、75、84-85、31、99、101-102、18、304、305、19、99、303、18、98、304-305、19、306-307、19、99、305页。

③恩格斯:《路德维希·弗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35-36页。

⑤(2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49-50、133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521页。

标签:;  ;  ;  ;  ;  ;  ;  

恩格斯183号;自然哲学183号;新世纪_自然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