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为什么新时代青年要学习中国革命历史
徐功献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革命历史能够给人带来智慧,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应把握科学的方法等视角,为新时代青年学习中国革命历史指明了理论上的必要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多种表现形式决定了青年学生必须加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以科学的革命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中国革命历史蕴含着“开辟未来”、“创造历史”、“攻坚克难”、“砥砺品行”等丰富营养,是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学习中国革命历史,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加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坚定中国革命历史的自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关键词] 中国革命历史;“营养剂”;新时代青年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发展史。历史之中有营养,历史之中有智慧,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深入学习中国革命历史,从中汲取治国理政、干事创业的丰富智慧和有益营养,进一步认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树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自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一、从理论渊源把握学习中国革命历史的必要性
中国革命历史,是中国人民终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毛泽东十分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国革命历史,多次强调“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① 毛泽东:《总结经验,教育干部》(1961年6月12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邓小平也重视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② 邓小平:《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235页。 重视学习、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十八大以来,围绕学习、研究、借鉴中国革命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尊重历史、开辟未来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深刻阐释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地位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刻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学习、研究与借鉴中国革命历史的问题,为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中国革命历史观树立了榜样。
(一)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①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再访西柏坡侧记》,《人民日报》2013年7月14日。 以“营养剂”来比喻中国革命历史,形象的指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内涵和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养剂”不仅对个人、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不仅中国革命历史中的积极的、成功的经验是“营养剂”,而且中国革命历史中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也是宝贵的思想财富,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等历史经验不仅是过去革命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②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8日。 中国革命历史承载着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与苦难,承载着中国人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与追求,影射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的进程与成果,凝聚着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是一部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文化意识的教科书,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教科书。“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通过对中国革命历史这部教科书的阅读和思考,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大脑,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态度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通过对中国革命历史这部教科书的接受和熏陶,能够使广大人民接受生动具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因此,“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③ 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二)中国革命历史能够给人带来智慧
毛泽东指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中国革命的历史,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伟大实践的理论和才智总结,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治党兴国的精华,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聪明智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的历史任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汲取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丰富营养,积极借鉴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先进思想文化,考察研究中国革命历史的成败得失,从中挖掘、总结和运用治国理政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智慧,不断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①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87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尊重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带领全体中华儿女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新的伟大事业、实现新的伟大梦想,必然会遇到各种严峻的难题、挑战和风险。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对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革命历史知识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针对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视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欠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知识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多方面知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等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如此,“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② 《学习十八大报告热点问题解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 只有源于历史经验而又超越历史局限,才能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好的前进。
(三)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应把握方法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既是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又是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应掌握的重要目标。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正视和重视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学习、研究历史时,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③ 《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战研究》,《人民日报》2015年8月1月。 ;同时,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分清中国革命历史的主流和支流,既坚持真理,又修正错误,汲取经验,又吸取教训,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此外,还要坚持和弘扬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对历史知识要抱着批判扬弃、以古鉴今的科学态度,不能简单的不加分析的照单全收,要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④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党建研究》2011年第10期。 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包括对党的卓越领导人的分析和评价,都应坚持这种科学的学风。
学习中国革命历史要做到学习与思考、学习与运用有机结合。“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简单的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和消化。”⑤ 《深入十八大:大兴学习之风》,《江西日报》2013年3月8日。 要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边学边思、学思相促。要围绕如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紧扣时代和实践课题,从历史知识中汲取营养,从历史事件中发现社会运行规律,从历史兴衰成败的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把学史与用史结合起来,“努力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认识。”此外,要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①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89页。 学习历史,既要着眼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用历史知识指导和改进实际工作,用历史经验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从中找到化解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又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更好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少走弯路,避免付出不必要的改革发展代价,不断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从时代需求把握学习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后,西方多元化的文化思潮涌入中国,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国革命历史面前,很多人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倾向。以肆意歪曲历史、抹杀历史真相为主要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更是甚嚣尘上、混淆视听,借着“重新评价”之名,否定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浸润多个领域,呈现出多种表现形态,企图消解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抹黑和颠覆传统观念,扰乱人们的价值观。为此,我们唯有树立起正确的中国革命历史观,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进行斗争,才能更有效的从中国革命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剂”。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简单来说,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指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对民族的文化采取轻蔑、否定的态度,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的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② 梁祝:《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剑》,《求是》2015年第8期。 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解放思想”等旗号,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臆想代替史实,任意歪曲史实,颠覆科学的历史结论,制造思想混乱,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分析、观察历史,虚化事实,随意歪曲历史真相;虚化规律,否定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理,否认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大趋势;虚化价值,否认历史的育人功能,解构主流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者拿中国革命历史做文章,企图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三是通过否定党的领袖及其思想结晶,从根本上动摇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对党的领袖的否定和虚无,集中体现在对毛泽东同志的否定和虚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虚无主义者打着“反思历史”的幌子,对历史或取其一点、或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拿毛泽东晚年错误做文章,对毛泽东的政治活动、思想观念、家庭婚姻和文才武略、历史功绩进行全方位抹黑和全盘否定,企图通过对毛泽东的丑化、污蔑和诋毁,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否定中国共产党的目的。如有人着力发掘一些关于“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文化大革命”的“真实史料”,得出毛泽东塑造“个人崇拜”、热衷“暴力革命”、建立“集权政治”以及“为个人恩怨发动‘文化大革命’”等结论,导致毛泽东无论是在公共政治领域还是在个人私生活领域都被妖魔化。这实际是从根基上抹杀党、人民共和国、人民军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发展的必然性,也否定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图5可看出:在不同节点密度情况下,RPL-FAHP平均存活的节点数大于0.8×ETX+0.2×RE和0.6×HC+0.4×RE。表明RPL-FAHP综合考虑各个路由度量,全面综合评价候选父节点,从而选择最优节点为偏好父节点,改善网络性能。
鸦片战争以后,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备受奴役。为救亡图存,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直至辛亥革命,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但最终又归于失望。1921年,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自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华民族揭开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富国强国的改革开放,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24页。 这是为我们党的奋斗史所证实了的信条,也是我们党开辟未来的精神支柱。
二是通过否定党带领人民选择的自己的道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带领人民走自己的道路,创造了辉煌业绩,但也遭到敌对势力的诋毁。历史虚无主义质疑“两个不能否定”,故意放大问题、夸大失误和挫折,把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或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就是“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虚无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人公然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妄图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不着边际地混淆视听,企图用西方议会制度取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用西方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取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导致一些年轻人形成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历史观,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有不公平的偏见,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团结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性和影响力。这些错误言论违背历史事实,违背中国基本国情和人民基本诉求,是想将中国带上歧路。
传统的动画技术应用对于技术人员的基础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具备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而BIM动画技术应用则可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动画渲染即可实现对建筑模型设计,提高建筑模型设计实际准确性,并及时的更新信息内容,结合工程设计要求对动画模型进行修正。BIM动画技术应用技术瓶颈较低,无需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内容,因此数据更新速度也相对更快,有所缩短建筑建模设计工期,从技术资源及人力资源方面控制工程建设成本,为后续阶段更好的运用BIM动画技术的工程设计管理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与帮助。
四是通过丑化英雄人物及美化反面人物,从精神上动摇和解构中华民族热爱、尊崇英雄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英雄是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的英勇、奉献和牺牲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我们熟知的英雄人物常常被“戏说”和“恶搞”,这种“戏说”和“恶搞”实质上就是丑化、矮化中国历史上的英雄,颠覆人们正确的历史认知。从炒作雷锋的初恋女友到恶搞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再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邱少云、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等英雄形象一再被调侃、丑化。有些文艺作品改编革命小说,对革命人物去英雄化,将革命英雄人物庸俗化,甚至色情化。历史虚无主义者还打着“追求史学公正”的幌子,借助所谓的“解密”、“内幕”等,极力为反动历史人物翻案。错误地使用逆向推理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颠覆式的重新解读,对那些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及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加以美化,并进行歌功颂德,把那些早已定论的历史宵小,放置在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其目的就是想说中国革命的对象都是些“好人”,并以此来否定当年的革命战争和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合理性。
(二)正确的革命历史观
新时代的大学生唯有树立正确的中国革命历史观,从中国革命历史中汲取更为丰富的“营养剂”,才能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进行斗争。
首先,要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革命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的革命历史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的基础上的,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把过去、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考察问题、作出决策的科学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既重视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并在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中认识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又重视“以史为鉴”的史学特点,强调历史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己任,以为治国理政提供辩证的、历史的科学方法为目的。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式,就是习近平一再强调的:“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中共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前后历史及对毛泽东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都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维,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其中。
其次,要牢牢把握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主线、主流和本质。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迫在眉睫。囿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和救亡图存思想的局限性,“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探索都未取得最终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黑暗中看到了未来希望的曙光。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始终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线。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围绕这个主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就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就构成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采用Bradford方法测定样品在595 nm处的OD值。检测标准蛋白在595 nm处的OD值,绘制成标准曲线(图 1),得到线性方程 y=0.740 5x+0.458,R2=0.996。根据此方程测得对虾血细胞蛋白浓度为3.820 4 μg/μl,据此推算双向电泳的蛋白上样量。
最后,要正确对待在前进道路上的失误和曲折。强调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主线,并不是要否认党在革命历史中的曲折和失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①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如何看待历史,决定着怎么走向未来。探索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曲折,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付出惨烈的代价。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一切正义事业胜利的逻辑和规律。重要的是要正视失误和曲折,特别是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中探索出防止重犯错误再走弯路的正确办法和对策,不断提高水平增长本领。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改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轻易放弃党的领导权而导致大革命失败、对党和国家形势作出不合实际的错误判断而在和平时期再次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种失误致使国家的经济建设遭受重大损失等历史教训。然而,这些失误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来纠正的。党不仅及时有效的纠正了发展中的曲折和失误,而且从中汲取了向前更好发展的经验教训,将之转化为实现伟大转折、推动党的自身建设、成功开辟新发展道路的宝贵财富。
三、从历史智慧把握中国革命历史蕴含的“营养剂”
近百年来,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中心任务不断发生变化,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始终没有变,始终强调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力量,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全部历史铸就一个铁律: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丢掉这个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想要使妇幼保健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和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就必须要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增强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方面的水平,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完成档案的整理和检索,学会专业档案管理软件的的使用,利用计算机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另外,提高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使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有明显提高。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妇幼保健档案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和专业性,更好的开展各项档案管理工作,满足妇幼保健工作实际需要。
(一)中国革命历史,蕴含着“开辟未来”的营养
一是通过否定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必然性、合法性。一些别有用心者抛开具体背景和客观条件,质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有巨大的破坏力量,不能依靠革命推动历史进步,并提出“救亡压倒启蒙”的理论观点,认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破坏了“正常的”历史进程,“以俄为师”使中国偏离了“近代文明的主流”。有人借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否定新中国的历史,把整个“文革”十年都作为“文革”运动来否定,逐步扩大否定范围,把否定范围扩大到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再继续上溯,直至否定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的竭力渲染革命的“弊病”,公开判定“20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宣扬新中国的历史是“苦难史”;有的宣称革命的结果只是实现了“专制复辟”;还有的认为若没有党领导的革命,“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否定党的历史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否定党执政的地位和合法性,后果不堪设想。
在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一直都是教育的重点,在初中教学中通过对音乐知识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将各种民族文化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形成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培养。不过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不仅影响了音乐课程的有效教学,也阻碍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正是对开辟中华民族光明未来的理想,中国共产党才创造性地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独特发展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对开辟中华民族光明未来的理想,中国共产党才创造性地作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且为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重温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二)中国革命历史,蕴含着“创造历史”的营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这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深植根于党的思想之中,时刻体现在党的行动之中。在革命斗争中,党牢牢抓住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苏区群众“十送红军”的真挚感情,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拥军爱民的炽热情怀,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无不体现着党群的血肉联系,无不彰显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党的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才能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加强。
中国革命历史走过的艰难历程,培育的革命精神,形成的优良传统,积累的经验智慧,都是丰富的“营养剂”。汲取这些“营养剂”,前提是把握历史规律,关键是扩大视角,目的是汲取鉴戒,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其三,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不够完善,起步很晚,实践基础还很薄弱。2011年2月25日,我国开始颁布第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性法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因此,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方面的实践还相当不成熟。
(三)中国革命历史,蕴含着“攻坚克难”的营养
中国革命的敌人凶残而强大,中国革命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中国革命的道路艰险而曲折。面对一系列的艰苦困难,中国共产党没有退缩,始终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带领人民不畏艰险,英勇奋斗。学习中国革命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惧艰难险阻、英勇顽强奋斗的历史,蕴含着攻城拔寨、攻坚克难的丰富营养。面对大革命失败后极其危险的局势,中国共产党没有消沉、没有悲观,以武装革命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相继建立了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大地上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大好局面;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没有逃避、没有动摇,以巨大的勇气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面对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包围封锁的生存困境,中国共产党没有惧怕、没有退缩,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现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满目苍夷的极端困境,中国共产党以“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实现了三年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的开展铺平了道路;面对建国三十年后我国人民依然贫困,技术依旧落后的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再次带着“攻坚克难、奋勇前进”出发,以巨大的信心和勇气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及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有困难、有风险、有曲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勇于面对、敢于克服和善于战胜它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注定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风险,只要我们勇敢正视、正确应对,就一定能不断攻坚克难,夺取新的胜利。
(四)中国革命历史,蕴含着“砥砺品行”的营养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特点鲜明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伟大、宝贵而又丰富生动的革命精神,虽然形成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群,但无一例外地都包含着至高无上的精神营养,都具有无穷的精神力量。中国革命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在发展顺利之时,还是身处逆境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理想信念的力量,秉持崇高精神的力量,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今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依然是共产党人砥砺品行的不竭力量,永葆本色的精神钙片。
左达这才注意到,他翻出来看着,点点头,怪声叹气道:“漂亮,美,难怪,小伙子,你这是情场得意赌场失意啊。”
在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成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它集中体现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即“三大作风”。具体体现在实事求是、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敢于牺牲、勇于担当、谦虚谨慎、独立自主、调查研究、努力学习等诸多方面。这些优良传统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理想与信念,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表达了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也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事业支持、参与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和智慧。这些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特色,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巨大政治优势,是党的精神力量所在,是党之魂,永远不会过时。这些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传家宝”,应当世世代代传下去。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要坚持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砥砺品行,表现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艰苦奋斗,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优良的传统作风出现在人民群众之中,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四、从社会实践把握学习中国革命历史的方法论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① 鲁迅:《鲁迅杂文全集》上,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第98页。 中国革命历史中蕴涵着丰富的“营养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面貌也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新要求。常温中国革命历史,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与智慧,从中激发勇气、凝聚力量,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的未来,是历史和现实给青年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
利用径线检测算法和自动轮廓检测算法,QFR测量软件可提取出目标血管的管腔边界,基于该边界对目标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可获得血管的三维尺寸信息。
(一)加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加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是汲取中国革命历史“营养剂”的基础前提。中国革命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斗争、奋斗和发展的缩影,不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就意味着失去了最丰富、最有效的精神营养。当代大学生应将学习、研究中国革命历史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自己的学业、生活和工作实际,自觉地学习和研究中国革命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自身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
一方面,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学习和研究,把握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是怎样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创造性地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和发展了哪些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
另一方面,要在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中着力抓好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对象、创新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方法。作为青年学生,应将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重点学习和探究党的历史知识、党的光荣传统、党的优良作风和英雄模范事迹,从中汲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营养。同时,要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护党的意识形态的高度创新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研究方法,增强中国革命历史的感染力、吸引力及针对性、实效性,在课堂学习之外,通过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并积极参加中国革命历史纪念活动,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多方位、多渠道的学习中国革命历史。
(二)坚定中国革命历史的自信
坚定中国革命历史的自信,是汲取中国革命历史“营养剂”的重要保证。坚定中国革命历史的自信,首先要尊重历史事实。中国革命历史作为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探索史和建设史,其间有过胜利和挫折,有过高潮和低潮,有过顺境和逆境,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困难压倒摧垮,没有被胜利冲昏大脑,一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催动下不懈奋斗、作出牺牲和贡献。对这样的历史事实,对这样的人民和政党,我们要充满自信。
要坚持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理论“基因”上保持了党的独特优势;始终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从政治“基因”上保持了党的独特优势;始终将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把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领导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发挥好,增强了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从组织“基因”上保持党的独特优势;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取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群众“基因”上保持了党的独特优势。
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实际情况是,飞鱼有趋光的习性,渔民在捕捉飞鱼时,会在太阳出来之前,在渔船上点亮灯光,等待飞鱼觅光而来,自投罗网。如果你在海边等待日出时,看到船头亮着一盏明灯的小船,那多半是在等待飞鱼“上钩”的渔船。
要自觉自信地把握运用历史。自觉自信地把握运用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梳理分析昨天,更加振奋地把握使用今天,更加坚定地为明天梦想的实现奋斗。一方面,要用科学的历史观把握历史的本来面貌、发展规律、主流本质,进一步坚定历史的自信。另一方面,要用真挚的感情学习和宣传革命历史,以求实、求真、求深的目标真学、真懂、真用历史,将自己从革命历史学习中获得的营养和智慧切实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17ZDA00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博士基金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7BJ02)。
[作者简介] 徐功献,法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