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法制思想论析

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法制思想论析

吕红霞[1]2002年在《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法制思想论析》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先后形成了叁代中央领导集体,作为叁代领导集体核心的代表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都审时度势,对法制问题做过探讨和论述。本文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历史作用及叁者前后相继关系的论述和分析,展示一个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较为清晰的脉络,从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艰辛曲折的历程,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误,是中国从人治到法治的治国方略的转变过程。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对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行了开拓性、奠基性的探索,为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法制思想比较零散,有些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做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特别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法制思想,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应国际环境、时代特征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法制建设做出系统设计。其思想极其丰富、系统,精髓就是法治,这为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江泽民深刻领会和把握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精髓,勇于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且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同时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治理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杜世强[2]2006年在《中共叁代领导核心教育思想论析》文中指出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教育论述,即中共叁代领导核心的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旗帜。党的叁代领导核心的教育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共叁代领导核心教育思想的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论述了叁代领导核心关于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思想。毛泽东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学说,江泽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的思想。 第二部分,论述了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革命战争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需要。邓小平指出,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使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相适应。江泽民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是走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 第叁部分,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依法治教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制度保证的思想。文章从毛泽东对依法治教初步尝试,到邓小平依法治教思想的形成,最后对江泽民依法治教思想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详尽地阐释。 第四部分,论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教育发展根本大计。文章从毛泽东开创科技与教育的兴国之路,到邓小平奠定了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以及江泽民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理论分析。 第五部分,中共叁代领导核心教育思想的异同比较。通过分析,可见他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连续性,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但又各具特色,有所不同。

贾文环[3]2007年在《中共叁代领导核心的国情思想论析》文中指出国情问题是我国一直关注的一大问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叁代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依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巨大成绩,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形成了各自的马克思主义国情思想。我们学习、研究他们的国情思想,就要把握住其精神实质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以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毛泽东国情思想的分析。阐述毛泽东国情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历史评述。第二部分:关于邓小平国情思想的分析。阐述邓小平国情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第叁部分。关于江泽民国情思想的分析。阐述江泽民国情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第四部分:叁代领导核心国情思想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叁代领导核心国情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论述了国情思想对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指导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陈根强[4]2008年在《江泽民法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的一种治国策略或原则,它与法制有着严格的区别,后者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本文正是在这一区别的基础上把江泽民的治国思想界定为法治思想,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江泽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叁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从十叁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在其十叁年的任期内,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法治理论和法治思想,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法治思想体系。江泽民法治思想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法治层面上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所作的法治形态的概括和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毛泽东、邓小平的法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的理论形态。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导论部分着重阐述了江泽民法治思想的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解释了江泽民法治思想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原因。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江泽民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江泽民法治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主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伟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生成。国际背景主要有:苏联治国模式的危机;西方法治模式的借鉴;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趋势的要求。第二章主要提出了江泽民法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江泽民法治思想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它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西方法治学说是江泽民法治思想的理论借鉴;我国传统法治思想是江泽民法治思想的重要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江泽民法治思想的理论源泉;毛泽东法律思想是江泽民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邓小平法治思想是江泽民法治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第叁章主要探讨了江泽民法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江泽民法治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成因,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是江泽民法治思想形成的重要前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江泽民法治思想的形成的实践基础。江泽民法治思想不是一天形成的,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等阶段。笔者在论文中以江泽民法治思想是零散、粗略还是完整、系统,以江泽民对其法治思想是否单独提出并进行阐述还是与其他问题一并提出为标准,把江泽民法治思想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该阶段从1980年到1989年党的十叁届四中全会召开:第二阶段为初步形成阶段,该阶段从1989年6月24日到1993年3月31日;第叁阶段为形成和确立阶段,该阶段从1993年3月13日到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第四阶段为逐步发展和完善阶段,该阶段从1997年9月12日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闭幕。江泽民法治思想在每一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征。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江泽民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其核心和精髓——依法治国思想;宪法思想、刑法思想、经济法思想、科技法思想和军事法思想。第五章主要论证了江泽民法治思想的理论特色。主要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第六章主要剖析了江泽民法治思想的价值目标。江泽民法治思想和所有的法治理论一样,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其价值目标和其他法治理论和思想的价值目标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既体现了法治理论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显着特点。江泽民法治思想的价值目标主要有:规范和控制公共权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权、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第七章在分析了我国法治的现状后,指出了江泽民法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结语部分对我国21世纪的法治建设进行了展望。坚持以江泽民法治思想为指针,大力推进中国21世纪的法治建设,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法治的国家。法治国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民主立法、法制完备、党的领导、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权利本位、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

耿彦新[5]2005年在《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论析》文中认为党的十叁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面对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以及所肩负任务发生的重大变化,江泽民同志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从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出发,领导全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而且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需要,进行了新的探索、新的总结、新的认识,形成了崭新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学说。“叁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党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它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我们党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对于在新的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比较全面的分析了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第一部分,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历史条件和形成过程。第二部分,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叁部分,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第四部分,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朱建堂[6]201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生态伦理思想论析》文中认为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对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作了继承和创新。毛泽东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注是多元的,包括人口有计划地再生产、水患治理的人文关怀以及森林资源对人类高质量生存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则从科学和法制的角度着手于生态伦理建设;江泽民通过近半个世纪新中国的建设实践从"促进"的角度关注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的综合发展新理念,以人为本,将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置于其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生态伦理的视角来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党的领导人如此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一种实践与创新。

王强[7]2010年在《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表明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开始由引进外智向本土化转变,注重从中国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出发构建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的奠基者,因此,研究邓小平行政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指导;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逻辑图式;以邓小平行政实践为现实基础;以近20多年学术界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的成果为学术支撑;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原则,既立足全球化视野,又根植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国情,通过现代化对行政的外在压力和行政现代化的内在诉求两个视域来透视邓小平行政思想,力图勾勒出邓小平行政思想的逻辑框架和发展脉络,冀望对邓小平行政思想有所感悟。根据系统科学“总分合”的原则,本文首先对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进行总体观照;然后分高效、规范、民主、廉洁四个向度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现代化表征进行论析;最后对邓小平行政思想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比较,并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的再实践和发展进行论述,形成一个严密的结构体系。这样本文涵括导言、总体观照、理论主体、比较研究、尾论五个部分。导言部分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中国现代化进程、世情国情、邓小平行政实践、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四个方面总体观照邓小平行政思想形成的图景。第叁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通过高效化的目标向度、规范化的科学向度、民主化的价值向度、廉洁化的德性向度四个方面论证邓小平行政思想的逻辑框架和主要表征;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使邓小平行政思想与西方行政改革和中国传统行政思想进行对话沟通,以突显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现代化特质和中国特色;第五部分主要对邓小平以后中国行政发展的绵延和再实践进行论述。本文认为邓小平行政思想并非妙想勃发,而是基于理性、合乎理性的产物,撮其概要,邓小平行政思想至少涵摄叁重理性意蕴:一是“高效规范”的工具理性意蕴。面对“文革”后的无序状态,邓小平首先强调效率问题、秩序问题,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路径提高行政效率,从而赢得了效率专家的美名。二是“民主廉洁”的价值理性意蕴。在强调“高效规范”的同时,邓小平一贯坚持“人民政府人民管理”的原则,推动“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民主”、“基层生活民主化”进程,推动“廉洁行政”的发展。叁是“对话沟通”的交往理性意蕴。在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没有悬置与远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而是“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实现“返本开新”;从“世界公民”出发,邓小平注重学习借鉴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实现“洋为中用”;在行政实践中,邓小平还注意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铸”,实现“古为今用”。正是在与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西方行政学说、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对话沟通”中,邓小平行政思想达到“视域交融”的境界,从而使邓小平行政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和“世界图景”的统一。

邓建国[8]2012年在《邓小平廉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廉政思想。是对我国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情,所提出的加强廉政建设的一系列的理念、观点、方针、方法、措施等,经科学探索和提炼而成的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邓小平廉政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背景。中国传统的廉政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建设思想、毛泽东廉政建设思想,都是邓小平廉政思想产生的深厚理论基础和来源。邓小平同志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国际国内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亦是邓小平廉政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邓小平廉政思想历经萌芽、探索和成熟叁个时期的发展。展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同时,在其深入浅出的思想阐发中,经济建设中心、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教育、做好表率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科学而完整的体系。邓小平廉政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实践意义。他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为新时期加强廉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描绘了宏伟蓝图,搭建了具体的制度平台与架构设计,点明了方法与途径。体现了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强化教育、健全法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团结等,更加凸显了其对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廉政建设的现实价值。

李艳[9]2004年在《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继承发展论析》文中研究说明江泽民从治国方略的角度、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 ,提出并实施依法治国的新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目标、社会主义人权的新思想 ,这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党的第叁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冯泽龙[10]2005年在《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论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做出简要论述,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即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的形成,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的时代特征与个性魄力,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现实意义。挖掘了邓小平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宣传思想,阐发的重点在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的要义,在于改革新闻宣传的思路和方法,使其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坚持党性原则,拿事实来说话,反对形式主义,贯穿于邓小平关于新闻宣传的全部论述之中。文章认为,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国情,在不断探索新闻宣传事业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邓小平关于新闻宣传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主要涉及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使命和任务,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原则、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作风和文风等几个方面。对于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的时代特征与个性魄力的论述,文章阐述了邓小平针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从全党和全国工作大局出发,提出实事求是,拿事实来说话的原则,使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规律得到尊重和贯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现代风格。最后,文章认为,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新闻宣传思想,立足于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新时期新闻宣传事业改革。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法制思想论析[D]. 吕红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2]. 中共叁代领导核心教育思想论析[D]. 杜世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 中共叁代领导核心的国情思想论析[D]. 贾文环.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 江泽民法治思想研究[D]. 陈根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论析[D]. 耿彦新.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6].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生态伦理思想论析[J]. 朱建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7]. 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D]. 王强. 西北大学. 2010

[8]. 邓小平廉政思想研究[D]. 邓建国. 齐齐哈尔大学. 2012

[9]. 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继承发展论析[J]. 李艳. 党的文献. 2004

[10]. 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论析[D]. 冯泽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法制思想论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