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铭 福建省南平市盲聋哑学校 353000
摘 要:小学三年级是学习科学的起始年级,静态观察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活动所必备的且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益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科学探究习惯的基础。本文依据科学新课程标准、观察素养的一般要求,结合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现状,从观察兴趣化、细致化的角度,阐述如何教会学生“会看、会写、会借助工具”来观察事物,从而达到掌握科学方法,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能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 兴趣 细致性 观察记录 观察工具
记得有一次出差,意外在火车上碰到一位多年前的学生,我已经不记得他了。这位学生说,他记得我,我教过他小学六年级的《自然》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小学《自然》可是一门“副科”,没有多少学生重视。我很诧异,这位学生怎么对我还有这么深的印象?聊天中,他告诉我,我的一节观察实验课给了他很深的印象。我记起了当时那节课。那是六年级开学第一节《自然》课,课题就是《学会观察》。一上课,我就模仿爱丁堡大学医科教师贝尔第一次给世界著名的侦探小说家——英国的柯南道尔上课时的实验,将一只装满琥珀色液体的杯子放在前排的课桌上,说:“这是一种特效药水,让我们大家尝尝它的味道,我先做个样子,你们学着我的样子尝。”我用一个手指在杯中药水里蘸了一下,然后放进嘴里吮了一口。学生们依次走到杯前学着老师的样子尝药水,尝过之后,全都皱起了眉头。我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什么没有?”学生听了,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我伸出右手的两个指头对学生说:“我是要你们学着我的样子尝。刚才我蘸药水的是食指,而放在嘴里的却是中指,因此实际上我什么也没尝到。这可是一杯辣椒水,还放了醋,味道不错吧。你们不认真观察,所以吃苦头,要记住,要学好《自然》学科,首先要学会细致观察。”这位学生对我说,当时他也尝了辣椒水,吃了苦头,所以印象很深刻。他说,在我的《自然》课上,他也学会了细致观察。
当然,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接触《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教材编排上也十分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激发学生兴趣。
每年三年级的第一次科学课,我给学生上的内容都是《学会观察》。就像前面描述的那样,我给学生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后并照着做,给不认真的同学一点苦头尝尝,让他们印象深刻。接着我再教他们如何做到细致、科学地观察事物,他们就兴趣十分浓厚了,因为有了兴趣,学习效果也特别好。
其次是教学生“会看”,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的细致性。
第一步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
观察对象是丰富的,在观察的时候就要抓住事物的特性,这样就能避免观察的杂乱无序。例如,学生面对一棵参天大树,一会看树叶,一会看树皮,一会又发现树上有只虫子……这样无序的观察势必会影响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从事物出现的时间顺序出发,观察可由先到后:从事物所在的空间出发,观察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等。比如对树的观察,就可以先远看,从整体观察物体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再近看它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观察蜗牛让小学生经历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尾部身体特征;然后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分别观察蜗牛的外壳和身体;再按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分别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嘴以及外壳上的螺线等。让小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做到观察有“法”、观察有“序”。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这一认知规律,将庞杂的结构分解成几个层次分明的亚结构进行分层观察,然后再组合。
第二步就要培养注重细节、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能力。
观察时粗枝大叶,漫不经心,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大敌。在观察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一般人所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细节东西,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我给学生讲故事,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一幅珍藏多年的画。画中有一丛牡丹,牡丹下面有一只猫。他想知道这幅画究竟精妙在哪里,就去请教当时的丞相吴育。吴育是欧阳修的亲戚,对古人的绘画很有研究。吴育一看这幅画就连连称赞说:“这幅画画的是‘正午牡丹’。”欧阳修惊奇地问道:“您怎么知道这幅画画的是‘正午牡丹’?”吴育笑着说:“你仔细看看,画上的牡丹花开得花瓣四下张开,有些下垂,而且颜色不润泽,这是太阳到了中午时候花开的样子。那只猫的黑瞳孔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早晨,那花就会带着露水,那花冠就会向中间收拢,而且颜色润泽。猫眼在早晨和晚上瞳孔是圆的,将近中午就会逐渐狭长,到了正午,猫的瞳孔就像一条线了。” 通过故事启发,再结合课文中的观察要求进行训练,不断鼓励有新发现的同学,逐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再次是教学生“会写”,也就是做好观察记录。
记录是科学探索中一种常用的探索辅助手段,在学生科学活动中尝试进行观察记录,可以引导学生把所观察、探索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学生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的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为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观察记录可以是分散的几个词,一些数字,也可以是一段话,一些图。从循序渐进的培养角度,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先记词、后写句、再作画。先要求学生将看到的现象用较为准确的词语记录下来。例如观察大树,记录“高大、绿色、树干粗、树叶椭圆形、树皮粗糙”等词,通过目测记录“树高约10米(三层楼高)、树干直径约20厘米”等数字,让学生对大树有个大体的概念。再要求学生根据零散的记录,有序地将观察到的大树的情况加上一些关联词,用写话的形式记录下来。比如“这是一棵高大的绿色植物,树高约10米;树干粗,直径约20厘米,树叶是椭圆形的,树皮粗糙”。这样,学生对大树的认识就有了一个相对整体的概念。最后,要求学生将大树画出来,要从你的画中能体现你刚才写出的大树的特征。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画画是他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在老师的明确要求下画大树,往往就能让学生对大树的认识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层面。
最后是教学生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只有尽量应用多种器官进行观察,才能获得完整、鲜明、精确和生动的事物形象,才能对事物理解得更加深刻。应用各种感官直接进行观察是很重要、很方便的,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直接观察往往会有误差。因此,只有运用仪器,扩大感官功能,才能推动认识的深入发展。如观察细小的事物,可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远处的事物可以借助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就大大增强了视觉的功能。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比用触觉试水温就可以消除误差等。
由于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感到新、奇、特,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科学细致地观察一个物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一开始就要精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正如门捷列夫所说:“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需要老师们不断努力地探索,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论文作者:吴万铭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细致论文; 事物论文; 能力论文; 大树论文; 的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