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 山东青岛 260034)
【摘要】目的:对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行针对性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本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82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1例。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各组数据组间差异P<0.05,本次实验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在难治性情感障碍临床治疗中,对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患者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难治性情感障碍;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008-02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affective disorder. Methods Chooses the school in March 2014 to 2016 years during the month of March were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affective disorder in 82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double blind metho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 with 41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pecific nursing, 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anxiety self rating scale (SAS) score, 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 (SD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each data group differences in P < 0.05. The experimental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significant.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affective disorder of patients in nursing can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xiety, optimi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and improve life quality of the patient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value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Targeted nursing; Refractory affective disorder; Application effect
情感障碍属于隐匿性心理疾病,临床表现多为情感低落、情感高涨,而且患者普遍存在精神抑郁、精神兴奋、思维奔逸、思维迟钝等情况;如果患者情况较为严重,甚至会出现幻觉现象、妄想现象;若患者较为抑郁,其会产生绝望、悲观等负性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观念,甚至付以行动[1]。本院为了改善情感障碍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与生存质量,遂进行了如下实验: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82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1例。其中,参照组有26例为女性患者,15例为男性患者,年龄介于34岁~70岁之间,平均为(48.2±3.3)岁;病程介于5个月~2年之间,平均为(11.8±7.6)个月。实验组有24例为女性患者,17例为男性患者,年龄介于33岁~72岁之间,平均为(49.6±4.1)岁;病程介于6个月~22个月之间,平均为(11.2±8.1)个月。本次实验前期,所有患者经过检查均确诊为难治性情感障碍,且不存在酒精药物依赖以及重大躯体疾病等情况。两组患者在详细了解实验内容后,签署了同意免责书。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差异P>0.05,可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院前宣教、生活基本护理以及治疗护理等。
对实验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见讨论。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
临床治疗有效率判定标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局部缓解,为有效;基本消失,为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数据,计数资料记录形式(n,%),数据对比差异χ2检验,计量资料记录形式(x-±s),数据对比差异t检验,P<0.05,本次实验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57%,参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8.05%,对比两组数据,组间差异P<0.05,统计学差异十分显著,详情见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总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节奏、方式不断变化,情感障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以呆滞、食欲下降等,一些患者也存在睡眠不佳等情况。临床治疗中,不仅要通过针对性措施,改善患者的躯体缺陷、认知能力,还要对患者行有效护理服务,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恢复环境[2],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预后康复。
本次实验过程中,分别对两组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行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57%,参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8.05%,数据比较,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而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数据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组间差异P<0.05,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符合王萌[3]等人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本次实验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在改善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首先,对患者行环境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合理规范患者的病房环境,严格控制病房的温度、湿度,合理布局病房内的摆设,确保患者病房具有良好的温馨感以及舒适度;护理人员要保证自身着装干净、整洁,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确保自身言语、行为礼貌大方,并始终面带微笑,以和善友好的态度,耐心服务患者。
其次,对患者行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告知患者自身的病情以及治疗进展,并及时把握患者的心理动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缓解负性心理情绪,促使患者形成积极的态度,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以及治疗依从性[4]。
再次,对患者行针对性心理调节护理:护理人员要定期以不同形式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明确错误信息,并引导患者积极改正,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以及良好习惯。
又次,对患者行健康干预:护理人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效纠正患者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促使患者可以客观准确的分析、评价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以及事物,纠正患者问题、行为的片面认知,避免患者认知扭曲,有利于患者形成正确、健康的思维习惯,进而为其行为提供正确指导[5]。
最后,家属干预: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家属准确掌握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并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通过家庭关怀,促进患者康复。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难治性情感患者临床治疗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行针对性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郎红娟,常崇旺,耿宁等.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02):9-11.
[2]高桂英,何育生,黄海霞等.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78-79.
[3]王萌,赵建萍.58例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4,07(04):309-310.
[4]黄学芬,杨俊华,江桂芳等.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4,02(26):335-335.
[5]詹晓明,薛金花,许玉琳等.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9):121-122.
论文作者:王艳艳,刘芹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患者论文; 性情论文; 实验组论文; 障碍论文; 针对性论文; 难治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