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述评_战略管理论文

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企业战略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05)

一、企业战略变革理论的起源

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规划学派(以Ansoff、Anderews、Rumelt为代 表)开始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定位学派(以Porter为代表)建立了若干成熟的理论体系 ,企业战略的理论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Mintzbeg(1987)、Boeker (1989)等人提出了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并逐渐成为战略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实际上,Rumelt(1974)在其著作《战略、结构与绩效》中已经简单提及了战略变革的 理论。Rumelt认为,战略可以分为专业化战略与多元化战略,划分专业化战略与多元化 战略的标准是以公司内某项产业销售额是否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70%。若高于70%,则认 为公司的利润主要源自于该产业,该公司目前实行的便是专业化战略。否则,便是多元 化战略。而讨论公司在专业化战略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转换问题便是公司战略变革研究 的课题。但是,在该著作中,Rumelt没有提及“战略变革”的概念。其原因主要是当时 的美国正是卖方市场时代,产品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企业没有必要考虑战略变革的问 题。但是随着市场渐渐进入买方市场时代,随着市场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企业战略如 何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战略变革的研究 不但成为企业界,而且成为理论界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二、企业战略变革涵义的界定

企业战略变革,顾名思义,是指企业战略的改变。然而,到底是哪一部分应该改变呢? 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然而,这些回答都没有得到理论界的一致承认。

Chandler(1962)把企业战略定义为“企业期望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根 据该定义,战略变革似乎可以定义为“企业经营目标的改变与实现手段的改变”。但该 战略变革的定义还是很笼统。企业经营目标到底是指市场目标还是财务目标?企业实现 的手段的改变是指战略实现方式的变化还是战略本身力度的变化?

Minzberg(1987)弥补了上述缺憾,进一步明确了战略的定义,把战略分为战略内容与 战略过程两个方面。而后来很多学者又在Minzberg的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的内容与企业战 略的过程进一步细化,从而得到了研究内容较为完整的战略变革定义:

(1)企业战略内容的改变。是指企业的战略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一种形式。Porter(198 0)认为,企业战略研究可以在公司、商业以及运营3个层面展开。Markino(1998)以台湾 企业为例,在公司层面研究了后进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到底是选择实行本土化战略还是到 海外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战略,认为投资模式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与投资动机。

Miller(1987)以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航空产业为例,在商业层面把航空公司所采用的竞 争战略分为两类:渐进的与剧变的。前者主要指企业产品/服务的质量、价格、销售渠 道等对于企业来说影响比较小的竞争手段;而后者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大规模的重构 、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进行收购或资产剥离等对企业来说影响比较大的措施。企业在 面临危机的时候,往往强调企业战略的选择应该从前者转为后者。

(2)战略变革发生可能性的变化。主要研究当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战略 变革发生的概率会发生变化。Hannan & Freeman(1984)指出了战略变革发生的概率与组 织结构的惰性(Inertia)有关;Ruelf(1997)等学者研究了美国航空业于20世纪80年代中 叶解除管制后,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的变化怎样影响航空公司战略变革发生的可能性。

(3)战略变革力度的变化。该视角先对战略进行分类,比如波特(1980)把战略分为成本 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3种形式,而Maidique & Patch(1982)也把企业战略分为领先( First Mover)战略、低成本战略(Low-cost Producer)、追随(Second Mover)战略、利 基(Niche)战略4种形式。在对这些战略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这些战略经过一定时间 段后企业重视程度的差异,以此来表示企业战略变革进展。比如Boeker(1989)以美国硅 谷的30个半导体企业为例,采用了Maidique & Patch的战略分类法,在此基础上,研究 了这些企业战略类型在企业创立时期与目前重视程度的差异,来表示战略变革进展。

(4)战略变革持续的时间。该视角认为,企业战略变革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若战略转 变发生的时间很长,则表明战略变革发生很困难;若时间很短,表明很容易发生战略变 革。Ginsberg(1990)研究了美国的各大医院在美国联邦法案撤消美国原先各医院的垄断 地位后,如何从非利润型组织转变成利润型组织。在这里,该转变过程持续时间的长短 表示了战略变革程度的大小。

三、战略变革的研究视角

从企业战略状态的角度,本文认为,目前的企业战略变革存在着两个视角:战略选择( Strategic Choice)的视角与战略适应(Strategic Adaptation)的视角。支持战略选择 视角的学者(巴纳德,1938)认为,战略变革是一个突变的过程。战略变革是企业中高层 管理人员的任务,尤其是总经理的重要职责。当企业绩效下降,必须由总经理对企业目 前的情况做出诊断,然后制定战略方案,再对这些战略选择方案进行比较、抉择。该视 角的提出者与Mintzberg在《总经理工作的性质》一书所列出的“伟人学派”是一脉相 承的,认为企业战略变革的职能也就是公司一、两个人的事。比如艾科卡于克莱斯勒、 杰克·韦尔奇之于通用电气。而且,人们还可以在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 者西蒙的思想中发现这一视角的影子。西蒙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而战略的选择必须 经过情报设计、比较、抉择、审查等过程。

战略适应视角学者认为,战略变革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认为,战略选择的视 角具有一定的缺陷。战略选择仅仅把企业内部的战略看作一个“黑箱”——一个突变的 过程,这违背了战略变革的动态本质。战略变革应该是一个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企业必须时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本身的战略进行调整。至于企业战略变革最 后实际达到的结果,有可能与企业最初的设想相距甚远。Mintzberg(1987)比较了企业 战略变革的效果,给出了战略变革前后不同时期的企业战略的名称:企业最初设想的、 经过详细筹划的战略称为“意图型战略(Intended Strategy)”,而这种战略可能在执 行中发生了偏差;最后、一部分最初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这部分战略称为“深思熟虑 型战略(Deliberate Strategy)”;而另一部分没有实现最初战略目标的战略,称为“ 未实现战略(Unrealized Strategy)”;而对于足以导致偏差的部分——企业可能最初 没有想到、但后来却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称为“应急型战略”(Emergent Strategy );而“深思熟虑型战略”与“应急型战略”共同构成了“已实现战略(Realized

Strategy)”。图1是Mintzberg(1978)的企业战略分类图。

附图

资料来源:Mintzberg,H.,Patterns in strategy formulation,Management Science,1978.

比较而言,战略适应学派更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但是,研究战略变革动态问题的方 法论,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论还很不成熟,因此,难以为理论界所接受。而实证研究方 法论被西方研究管理学的学者认为是对科学贡献最大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描述性研 究对管理科学知识的贡献都难以与实证研究方法论相比(Kerlinger,2000)。更不幸的是 ,目前在研究战略管理的国际一流期刊中,从动态的视角去研究战略变革的文章是凤毛 麟角,大多是案例研究(Case Study)。案例研究虽然对某一学科做了开拓性的研究,但 是,由于缺乏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仅仅属于探索性研究,因此,对知识的 贡献作用是有限的。就知识的贡献程度而言,战略适应学派的贡献不如战略选择学派。 战略选择学派的研究大量地使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并就企业战略变革与若干影响因素 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比如研究企业家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企业战略变革之间的 关系(Hambrick and Donald,1983;Miller et.al.,1986)。总的来说,战略选择学派的 理论贡献更大一些,而战略适应学派的理论观点更符合企业外界环境的客观情况,二者 各有利弊。

四、战略变革的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战略变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企业最初实施的战略、外界环境、企 业组织与治理结构、企业绩效4个维度。战略变革的影响因素模型如图2所示。

附图

图2 战略变革的影响因素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1.企业最初的战略

Rumelt(1974)认为,当一个组织最初采取了某种战略时,那么很多利益相关者就被“ 嵌套”在这个企业最初的战略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将限制了组织未来可以选择的 战略范围。正如Porter(1980)所言,企业实施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3种战略的 任何一种战略,都需要不同的资源与技巧,每种战略都意味着“不同的组织安排、不同 的权力控制程序与激励系统”。

2.外界环境

在一个稳定性程度高的环境中,组织流程、规则都已经制度化,而战略也已经与组织 相互“嵌套”在一起,企业战略就很难会发生变革(Boeker,1989)。而在一个稳定性低 的环境中,市场、技术不确定性程度非常高,这时企业只有持续不断地实施变革,才会 生存并得到发展(Miller et.al.,1986)。

3.企业的绩效

研究表明,不良的业绩对组织的战略变革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当不良的业绩表明 现存的运行模式不适合时,管理者才会变革组织战略以回应环境的变化(Tushman &

Romanelli,1985)。在《战略与结构》一文中,Chandler(1962)描述了标准石油、杜邦 和通用公司的战略变革是如何回应不良业绩的。相反,良好的业绩则可能导致战略刚性 。Hannan & Freeman(1984)认为,组织成功加剧了组织结构刚性以及对组织变革的抵制 。组织的成功会使得管理者无视外界环境的变化,将会抵制对企业基本战略进行变革。

4.组织与公司治理

(1)组织内权力的配置。Boeker(1989)提出,组织内不同部门的权力配置与组织最初战 略的交互作用会影响组织未来的战略变革。比如,最初实施先发战略,在组织的研发部 门具有相当的控制力之后的组织,一般更难改变其先发战略;最初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在组织的生产制造部门具有相当控制力之后的组织,一般更难改变其成本领先战略;最 初实施追随战略,在组织的市场与销售部门具有相当控制力之后的组织,一般更难改变 其追随战略;最初实施利基战略,在组织的市场与销售部门具有相当控制力之后的组织 ,一般更难改变其利基市场战略。

(2)公司管理层的股权状况。Useem(1984)发现,当管理者在公司一成立时就持有相当 数量的股权时,这些作为所有者的管理者一般在公司最初战略的形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 的角色,因此,他们一般不会自己否定自己,即很难对最初的战略实施变革。Selznick (1977)也认为,组织中的个人倾向按照过去的行为方式来行动,这实际上是一种个人感 情上的承诺。

(3)总经理的任期。Saron(1972)发现,公司成立之后就与公司同舟共济的企业家能够 使公司的战略与组织决策制度化。Carroll(1984)对芬兰的报纸行业进行了研究,发现 公司的创业者与公司同舟共济的时间越长,创业者就越能影响公司最初的战略决策,而 这种战略决策一旦被组织中的成员所认可与接受,就不容易改变。

(4)CEO的继任。CEO更迭的过程促进了现存权力关系的调整与新的战略观点的引进,从 而为战略变革的发生提供了机会。Ocasio & Helmich & Brown(1993)研究了CEO的更迭 和组织变革间的联系,实证表明,伴随着CEO的更迭,组织战略变革更可能发生。

(5)TMT的异质性。在对企业高层的研究中,Hambrick & Mason认为,企业战略形成与 组织中高层管理者的特质相关联。Boeker(1997)通过对硅谷51家半导体产业的IT公司的 实证研究表明,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高的公司更容易发生战略变革。

在以上影响企业战略变革的因素中,组织与治理因素最受广大学者重视,而该领域的 研究一般都属于战略选择(Strategic Choice)学派的研究。这表明,战略选择学派的研 究虽然不太符合企业外界环境动态发展的实际情况,但确实为国际理论界所广泛接受, 从方法论上而言,已经成为学术贡献最大的群体。

五、战略变革的效果分析

表示企业绩效变量的指标有两类:一是财务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资产回报率(ROA) 、投资回报率(ROI)、市场增长率、生产率等。二是用企业生存时间的长短来表示企业 绩效。如企业的寿命越长,则企业的绩效就越好。

实证研究表明,战略变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很模糊的。有的研究表明,战略变革提 高了财务绩效(Haveman,1992;Zajac & Kraatz,1993)与公司生存的可能性(Haveman,199 2);但在另外一些研究中,结果正相反,战略变革降低了企业绩效(Graham & Richards ,1979;Jauch & Osborne &.Glueck,1980)与公司生存的可能性(Singh,1986);还有一些 研究却没有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Kelly & Amburgey,1991;Zajac &

Shortel,1989)。而Hambrick & Schecter(1983)的结论是,战略变革的类型与产业环境 的类型对企业绩效存在一种交互作用(Interaction Effect)。

战略变革的效果非常模糊的原因可以从方法论方面得到解释:一是战略变革的操作化 指标在实践中有很多种,不同的操作化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是相反的。如战略变 革的内容与力度的改变都可以表示企业战略变革,但内容的改变与力度的改变对企业绩 效的影响可能恰恰相反。二是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了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而实际上, 战略变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滞后的影响。三是影响企业战略变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 的。而在实践中,外界环境、组织与治理、企业家认知与企业战略变革之间可能存在相 关关系,这种多重共线性的存在模糊了企业战略变革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六、企业战略变革发生的障碍分析

在实践中,企业战略变革的发生极为困难。导致战略变革发生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

(1)企业家认知刚性(Rigidity)。Busenitz & Lau(1996)设计了一个企业家认知模型, 以说明企业家认知刚性影响了企业战略变革的发生。在该模型中,企业家的认知包括了 两个方面:认知结构(Structure)与认知过程(process)。前者是指企业家对于利益、风 险、机会、控制等问题的认知往往是规划式或计划式的,并且是相对固定的;后者是指 企业家对代表性、风险、个人自信程度等认知的过程是逐渐的、循序渐进的。而当企业 家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逐渐固定的时候,便逐渐形成了企业家认知的刚性,导致企业 战略很难实行变革。

(2)资源的专属所定。Wlliamson(1965)认为,企业存在投资专用性。企业的某一部分 资产是专门与一定的战略相适应的。国内学者陈传明(2002)认为,企业的资产包括有形 资产与无形资产两种形式。Willamson主要强调了有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专 属锁定性质也非常明显。比如可口可乐的核心能力在于饮料,不在于电脑;而IBM的核 心能力却恰恰相反。消费者很难接受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电脑或IBM公司销售饮料,最主 要的原因在于两者无形资产的性质不同。

(3)风险厌恶心理。德国营销学家Livitte(1991)很早就用“营销近视症”来表示这一 概念。所谓“营销近视症”,是指企业往往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比如当企业拥有多余 的闲散资源的时候,企业一般不把这些资源用于新的市场拓展,而会把这些资源用于原 有市场的精心开发,因为这样做风险比较小。按照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恩曼 的说法,当企业面临风险的时候,往往回避风险,而不去进行更多的尝试(注:卡恩曼 认为,人是厌恶风险的,并且在心理上认为,人因为把一件事情做失败而给人的心理造 成的心理损失(指人的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是把同样的事情做成功给人的心理造成 的心理收益(指人的精神感到非常愉悦)的两倍!)。

七、国内企业战略变革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企业战略变革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秦志华(2004)用案例研究的方 法,以我国一家国有企业的改制为例,研究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战略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贾良定等(2004)以编码的方法,以我国国内出版的两本刊物《大败局》与《大逆转》为 二手资料,研究了我国多位愿景型企业家的个人特征。虽然在贾良定的研究中涉及了企 业战略变革的问题,但该研究还是以企业家的个人特征为研究的重点,企业战略变革的 问题仅仅是稍有涉及。陈传明(2002)以演绎推理的方法,研究了企业的战略变革容易受 制于三个因素:核心能力刚性、企业家认知的刚性、企业文化刚性的影响,因此呈现“ 路径依赖”的特征。当企业最初采取一种战略时,受以上3个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路 径锁定的倾向。总之,国内战略变革的文章多是以这种演绎推理、案例研究等定性的分 析为主。

在国内战略变革的研究中,有的研究属于战略选择学派,如陈传明、贾良定的研究; 而有的可以归入战略适应学派,如秦志华(2004)的研究。首先,在内容上,目前的这些 研究仅仅停留在思辨的层面,还没有深入探讨各种因素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其次, 国内同行常常犯层次谬误的毛病。即研究时所采用的对象是个体,比如是企业中的普通 员工或高层管理人员,但结论却适应于组织这个群体。艾尔·巴比称之为“层次谬误” 。再次,所使用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而定性的研究方法往往大多属于探索 性的研究,学术贡献有限,所以还不能称为标准的科学的学术研究。最后,即使采用一 些定量的分析方法,也大多是采用相关分析、描述性分析等简单的定量分析,这些定量 分析仅仅非常浅地探讨了变量之间的关系(注:比如有时候验证了两个变量之间虽然存 在相关关系,但往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由第三个变量所带来的,这两个变量之间实际上 并不存在真正的因果联系。因此,两者的关系是虚假相关。)。这些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结论,其科学性与严肃性都受到了质疑(Kerlinger,2000;Tsui,2003)。

八、展望

总的来说,近年来国内战略变革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国内同行要落后于国 外同行。同时,国外同行的研究也并非至善尽美。比如Boeker(1989)年的研究也存在层 次谬误的问题。综观国内外的学术文献,到目前为止,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如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战略变革的动态问题。在多元统计分析中,采用时 间序列研究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采用时间序列研究需要的成本比较高,而且详 实的一手数据资料很难追踪,但该研究方法的贡献是公认的。所以,提倡使用该方法进 行研究。

(2)组织内部各因素的刚性特征如何影响战略变革。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家 的认知都很容易形成“刚性”,这必然影响企业战略变革。这种刚性特征实际上就是国 内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的路径依赖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却很少学者进行该方面的 实证研究,从而成为迫切需要填补的一个空白。

(3)研究战略变革如何在中国背景下进行。目前文献中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在西方背景下 进行的。而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环境多变,不确定性很高,因此,非常适合进行 战略变革的研究。但如何进行研究,这将是国内同行努力的一个方向。

(4)非局限于商业企业的研究。不可否认,国外学者战略变革的研究一般限定在特别行 业,这容易控制变差;所研究的样本涉及教育、新闻媒体、医疗护理、航空等多种产业 ,而并不仅仅限于商业企业。原因是国外这些产业的政府统计数据非常全面,而且在历 史上的个别时期,由于这些产业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从而促进这些产业里的企业或组 织的变革。如1985年前后美国破除航空行业的垄断,20世纪90年代破除医疗护理行业的 垄断,美国教育产业里各高校对人文学科的日益重视等,这些变化都为战略变革的研究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此看来,战略变革的研究未必仅仅局限于商业企业。在我国,政 府统计数据可能没有美国的资料如此全面与系统,所以,如何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将成为 国内研究者面临的一个挑战。

(5)跨学科的研究。战略变革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是很广泛的,包括管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若干学科。今后的战略变革的研究必然将并不仅仅局限于管 理学,将扩展到更多的学科。这将是未来的研究必然要面对的一个现实。

(6)战略变革操作指标的规范化。战略变革的操作化指标多种多样,而没有一个公认的 、规范化的操作指标体系。这就限制了该领域的实证研究,从而限制了该领域知识的创 造与积累。因此,战略变革操作指标的规范化需要加强与完善。

标签:;  ;  ;  ;  ;  ;  ;  

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述评_战略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