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马沟小学 224056
摘 要: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数学课上,探究知识大多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因而,我们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能力。
关键词:提问 质疑 问题
古人云:“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多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会质疑,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确,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然而,在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而我们的学生却无动于衷。难怪一位著名教育家说:“孩子们入学前是个‘问号’,而毕业时像‘句号’。”在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质疑,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质疑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由浅到深,由窄到宽,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我认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平时的交往中,也要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营造热烈、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教师均应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赞许的目光,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就是好的开端,是勇敢的表现。千万不能讽刺、嘲笑,而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二、根据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主动质疑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内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解答的问题再进行班级内的交流。也可以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你来问我来答”比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消除畏惧心理。另外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或从书中找答案,或联系前面学的知识一起解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3∶4∶5是不是比?分数的分子能不能是0?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还有一题多解问题,有争议的问题,等等,可组织同学们讨论。
三、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围绕学习目标质疑。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出示学习目标:①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②掌握圆的面积公式;③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自学后,学生提出:“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圆的面积公式是根据什么推导出来的?”“为什么可以把圆转化为长方形?”“还可以把圆转化为其他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吗?”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有关的结语质疑。例如:数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得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学生提出:“如果不等底也不等高时,圆锥的体积还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如果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相等,圆柱与圆锥的高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圆柱与圆锥的高和体积相等,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大胆质疑,使知识不断深化和系统化。
四、运用好奇心理,调动学生质疑的兴趣
对新事物的“好奇”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我先列举若干个数:1、2、3、4、6、8、12、18、24、36、72,让学生任取两个数,组成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求出商。然后把这些除法算式分成商是3和不是3的两类,并将商是3的除法算式按次序排列起来。学生立即产生“疑惑”:“为什么可以这样排列?”“这里有什么秘密?”“除数与被除数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当揭示课题后,我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想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我想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不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样?”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最后,老师与学生一同释疑。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质疑水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能够质疑的时空条件与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既乐于质疑,又能够质疑,并善于质疑,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得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论文作者:徐朝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7
标签:学生论文; 面积论文; 教师论文; 圆锥论文; 公式论文; 体积论文; 圆柱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