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初中论文,农村论文,教材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和实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下,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逐步推进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培养造就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新型人才,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中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农村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难点,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结合的难点。正确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农村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开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中学教育特点和发展需要的课程及其相关教材,对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至关重要,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与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现阶段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发展形势对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提出的要求
1.农村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入WTO,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决定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迫切性。农村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对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崭新课题,更加显现出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教育部和农业部于2001年6月又专门印发了《关于在农村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中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设计和教材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农村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改革,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农村社区教育紧密结合,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2.与农村教育特点相适应的课程改革方向
农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改革、发展方向:(1)农村教育具有开发智力资源,培养建设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开发物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双开发的不可分离性规律;(2)农村教育的目标具有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人才的兼顾性规律。我国农村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对农村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提出了与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区别于城市教育、符合农村教育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旧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过分强调学科分类和体系,与现阶段农村科技和农村经济发展相脱节,与城市教材没有多少区别,种类单一,已不适应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小康建设需求,严重滞后与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农村初中课程中活动类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10,而绝大部分是学科类课程;学科之间相互分离,每门自成体系,课程繁多,达13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比重太小;文化课程比重过大,而科技活动课程比重过小,只占400节;必修课占绝对地位,选修课几乎没有开设。这些课程既不符合农村教育“双开发”和“不可分离性”特点,更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需要相脱节。
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一些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由于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因此,改革农村教育课程,作为农民教育中主要形式的绿色证书教育与农村初、高中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农村普通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农村普通教育,培养和确保较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劳动力即后继农民,确保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又要遵循农村教育的多样性、实践性和适应性,还要考虑与农村转型过渡、劳动力转移相适应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这是新世纪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原则和特色
课程改革的目标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和教材编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应编制统一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各地依据国家的基本目标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实际再行制定各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可以根据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改革目标还包括(1)克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2)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独立、门类过多和缺乏综合的现状,加强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关心学生的经验与兴趣;(4)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发现,培养学生收集、获取知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做人的能力;(5)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能力,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有效改善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6)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对学校的适应性。
课程改革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遵循(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终身教育的原则;(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教育改革的原则;(5)统一、多样化和动态、超前性和开放性原则,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程内容要与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同步更新、提高与平行发展,注意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成果来补充、更新课程和教材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关系;注重保持科技、人文、社会等学科知识、技术、信息内容的平衡。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都不能全国“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使课程、教材满足地方、学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具有与各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区特色。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鼓励学生阅读科技读物,开阔视野,开展课堂讨论和科研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创意、创造、创业能力。
据农村地方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结构,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现状,把学生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行“放慢进度、减缓坡度、降低难度”的教学原则,采取“慢启动、小步走、先适应、后加速”的教学方法,努力克服“应试教育”存在的“一把尺子、一个进度、一刀切”的弊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和根据农村特点施教。
对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农业主产区、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来说,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仍不失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因此对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仍然是农村初中教育中的主要的职业教育内容。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双开发”不可分离性的基本规律,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农村初中阶段引进职业教育的内容,正确处理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打好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与适应现实需要、掌握实用技术的关系,走文化基础课与农业职业技术课并行发展之路。在保证文化课质量的基础上,在文化课中渗透职业技术课的内容,使农业化学、土壤肥料、园林花卉、温室栽培、农村机电、农村气象、农村应用文等符合地方、农村、农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各学科与当地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创业、就业能力。
在实施绿色证书教育的农村学校,可以把原劳动技能课、综合实践、科学、地方课程,以及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艺术、科学(生物、物理、化学)、历史与社会、外语课中的部分内容重新整合调整为更加适合农村学生特点和实际需要的农村绿色证书课程,以适应农村生产经营、进城打工和劳动力转移需要。如家政课可以吸收体育与健康、艺术、历史与社会中的部分内容;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课可以吸收科学课中的部分内容。改革后的农村课程可以打破原有课时界限,可以适度增加到600~800学时,并试点推广。
种植业、农作物良种繁育、养殖业、特种种养业、兽医、园林花卉、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农村电器、木工金工、农用计算机、农产品贮藏加工业、农业经营管理、农村财会、市场营销、农业环保、农村家政、美术摄影、美容理发、汽车驾驶、建筑、制造、打字、烹饪、导游、刺绣、制衣等应成为主要课程中的内容。农村家政以农村生活(衣食住)、卫生保健指导、文化、民俗、礼仪、环境建设、国际化等教学内容为主,但要与学生就业和创业知识、技能培养相结合。
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种养业、设施农业、农业经营管理都应增加优良品种、经济作物(动物)的特种养殖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合作组织、农村金融、农产品贸易、乡村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内容;为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应增加网络经济、农业信息、节水农业、生物技术、精准农业等内容;为适应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加强文化、礼仪、生活、保健、环保、国际化等内容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教材要简明易懂、图文并茂,文字精练(不超过6万字,也可以采用活页纸),价钱低廉(贫困地区可以采用价格更低的黑白版教材),每门必修课一本教材,选修课学生自由选购。课程设置贯彻以“实际、实用、实效”的教育原则,注重以横向扩展能力为主,纵向扩展能力为辅,强化素质教育,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三、与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建设
开发与课程设计相适应的教材,要精心、周密设计教材,对教材的学习者、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精心设计和安排。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因此,在组织编写教材之前,根据农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农村初中的特点,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设置这门课程的要求,规定教学目标、教学纲要、学时分配、实验实习、作业以及技能要求和教学注意事项等。
随着信息技术课的普及,信息技术课应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坚持学,不应占劳动技能课学时。高中的劳动技术课不分城市与农村学校,逐步走向统一,并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课为主,兼学一些综合工艺、家政类课程,但课业负担不能过重,信息技术为必修课,综合工艺、家政为选修课,供自学或自选上课。
四、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试点推广经验和改进方向
在农业部门积极实施农民绿色证书教育的同时,各地教育部门也相继在农村初中开展了绿色证书教育,积累了很多类似于“2+1”、“3+1”的课程改革,比较成熟和效果好的做法是渗透式教育,即从初中1年级到3年级自始至终进行的绿色证书教育。广西、四川、吉林、内蒙、贵州、云南、山西、黑龙江、重庆等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农业厅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投入人力、物力,组织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农业、教育专家研究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制工作,相继在国家、省、市级课改试验区试点推广。仅吉林省正在接受绿色证书的农村初中在校生就达到20万名,全国有100多万名农村中学学生正在接受绿色证书教育,而且发展很快。他们以国务院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新理念,已经编制出图文并茂、简明易懂、便于操作的新绿色证书教材,广西、四川已在全省开始试点推广,内蒙、贵州也将在近期组织推广。编制时因地制宜,力求各有特色,如农业大省,农业类比重大一些,农村人口相对少或农业生产比重相对小的省份开始考虑农村特种种养业,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能。全国各地都很重视农村家政与创业课程,与其说和国际接轨,不如说对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卫生均衡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农村教育新课程和新教材深受农村学生和家长欢迎,甚至出现家长与孩子抢着看教材的现象。各地在推广课改时,对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等关键环节有了新的认识,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着教材质量不高、教师匮乏,以及对农村课程改革还抱着观望态度的现实情况,根据农村教育的广袤性和不平衡性,我们应实事求是,不能操之过急。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需要相应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关心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在费改税后,加强投入的重任落在县级政,但中央、省、地政府教育、农业部门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投入。农村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各地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和农业院校积极投入人力、物力支持和参与农村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制工作,他们跨行业、部门合作,在教育理论和社会实践中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
标签:课程改革论文; 教育论文; 农村论文; 课程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民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三农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