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_科技论文

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年中论文,区域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3)04-0005-07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本研究是在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的支持下,在中国科技发展研究小组同志的努力下完成的。2002年报告的评价背景是: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已经成为指导我国各地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此后,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决定,科教兴国战略已真正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使各地的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战略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本评价也可以说是对我国各地实施以技术创新为国家科技战略的一种评价。

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对象

1.以省、直辖市为单位。在评价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中,许多人认为技术创新的区域化并不能以某一个行政管辖的范围来定,如京津塘产业带便是一个例子,它跨越了北京和天津两个市。还有,一些地方拥有较多的国家投资的资源如北京,在许多方面如科技投入方面远远超过其它省和直辖市。还有一些地方如陕西,集中了国家许多的国防工业和科技的投资。因此,在评价时,是分离出国家和地方的投资还是合而为一便是一个影响总能力评价的重要问题。另外,省、直辖市的规模差别很大,如宁夏与河南的人口规模就相差很大。我们最终还是决定以省、直辖市为基本单位,兼顾地区。这是因为:①省、直辖市、自治区是基本的行政管理单位,如果他们的资源和文化相同,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同,这种结果更具学术价值。②省、直辖市有较好的统计资料。③通过技术创新的评价,可以促进地方的科技工作。④兼顾地区的考虑是,随着许多中央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属地化,科技资源所具有的强大的溢出效应,中央科研单位和企业对地方的创新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因此,在考察区域创新能力时,以地区为单位进行统计评价是合理的,以北京为例,本评价中所指的北京是北京地区而不是北京市。

2.不是评价某一个具体部门的业绩。区域创新能力涉及的因素多,如政府的科技投入,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因素等,因此,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综合的能力,其能力高低并不对应于某一个具体部门。所以,本报告对某一个省市的创新能力评价低,并不是针对具体部门。当然,有些部门在对本地创新能力的贡献上要重要于其它的部门,从而它会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事实。

二、指标的选取——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和增长率指标兼顾

在评价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用相对指标还是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是以一个地区的“人均”或“企业均”来衡量产出的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减少了区域大小所产生的评价偏差。而绝对指标则仅考虑指标的以地区单位考虑的值,不考虑区域的大小,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产值大、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但不利于小地区。如以1999年研究开发人员为例。从绝对指标看,江苏省的人数要远高于上海。江苏省的数量是55465人,排在全国的第2位,上海是39469人,排在全国的第8位。这是绝对指标。但若以相对指标看如每万人中研究开发人员数,则上海排在全国第2位,为26.78人,江苏省只有7.69人,因为江苏省的人口多。在一些国际组织编写的报告中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是平衡考虑的。本评价也是如此。

但为了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我们增加了一个增长率指标。增加这一指标对经济发展快的地区较为有利,同时可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增长潜力。以研究开发人员这一指标为例,除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外,我们增加了一个增长率指标。这一指标对后发地区较有利,因为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基数较大,增长并不易,而一些地方为了吸引人才,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在相对较小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人。又如青海的专利类指标,我们发现,青海授权的发明专利在1998年是1个,1999年是5个,造成了400%的增长率,一下子大大提高了青海在专利类指标上的排位。

三、评价的数据与年份

1.时间。2002年区域创新能力指标衡量的基本上是2000年的数字和1999年的数据。这一方面是由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因此,遵照国际惯例,本评价的创新能力用的是2000年的数据,但反映的是2002年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2002年能够得到的主要是2000年的数据,因为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国际上许多报告的数据选择也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规则。

2.数据来源是以国家统计局数据为主。一份研究报告的可靠性在于它的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为此,在评价中,我们基本采用了国家统计局正式出版的统计年鉴和地方出版的统计年鉴。个别在正式出版统计资料上未见的数据,则通过政府的渠道进行了收集,出处已在数据来源上作了说明。

3.权重的确定--专家决定。权重的确定会最终决定各省、直辖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排序。因此,权重的确定很关键。我们采用了专家打分法来解决权重确定的问题。这种选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这一方法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聘请的专家均是在国内科技政策管理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同时对国外类似评价有较深了解的专家。

四、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原则

评价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指标选取、指标的数量、权重的确定,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的比例,都将影响到创新能力的排名。因此,我们在总结两年评价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最终确立评价指标的框架主要以区域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为主。

本研究小组召开了近十次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学术会议,广泛听取了专家的意见,最后确立了以下四个构筑评价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框架的原则:

第一,必须从区域创新体系原则出发。即强调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企业、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要素的网络化,或者说知识在几个要素间流动的程度作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化的关键。一个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的系统化,而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

第二,必须考虑区域技术创新的链条式建设。强调链条式首先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技术创新首先来自于一个创新的思想、发明或科技突破,其中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创造活动是重要的创新来源。其次,虽然有了很强的知识创造活动,并不等于该地区就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因为许多事实表明,科技实力强不等于技术创新能力就强,许多地区没有较强的科技基础,但仍然有很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关键的问题是一个地区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知识为本地区的创新服务。因此,必须考虑知识流动或技术转移的能力。再次,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高低关键是企业有没有强有力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注重引入创新链条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本评价框架特别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这一价值判断。

第三,强调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衡量地方政府工作不是看其制定多少计划和给予多少干预,而是看其是否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环境。因为政府远离市场,不是企业家,不能直接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流动。政府职能调整的关键是从依赖计划转向创造创新环境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四,必须兼顾一个地区发展的存量、相对水平和增长率三个维度。在洛桑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比较强调存量、相对水平,但不强调增长率。本报告的特色之一是对增长率的强调,因为我们认为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按照上述四个原则,我们建立了如下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

五、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我们定义区域创新能力为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知识创造能力,即不断地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流动的能力,即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推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创新的环境,是指为知识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所提供的环境;最后是创新的经济绩效,即创新的产出能力。

(一)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能力是一个地区技术创新的基础。因为创新是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从而,没有知识就没有创新。

在本评价中,知识主要是指直接服务于创新的科技知识,因为科技知识是创新所需知识的主体。基于此,我们认为,知识创造能力取决于研究开发的投入水平、科技产出的水平和过程管理的水平,即科技的投入产出比三项。具体的指标如下:

发明专利指标由发明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两部份构成。

科研论文的指标主要由国内论文发表和国外论文发表两部份构成。

设计科技投入产出比的指标是为了考察一个地方的知识创造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组相对指标,也是一组由科技投入产出比构成的指标。主要由每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发表的国际论文、国内论文,每百万元科技投入产生的发明专利、新产品产值;每万名科技人员产生的发明专利、新产品产值构成。

(二)知识流动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中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是知识流动。没有知识流动,一个地区的创新就是孤立和封闭的,创新就不具有系统性。许多研究认为,建立创新系统的目标是推动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知识流动,尤其是促进知识在研究开发机构、企业、中介机构之间的有效流动。只有知识的流动,一个地区才会有较强的将科技转化为创新的能力。知识流动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企业对知识需求的程度、对创新的冲动水平和知识流动基础设施的水平。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在知识流动中,主要考虑了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

科技合作由三个指标构成:科技论文的合作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自企业资金在总科技经费中的比重、专利合作水平。第一项指标是科技研究合作的指标,第二项指标是产学研合作的指标,第三项指标是直接面向创新的合作指标。

技术转移指标由技术市场交易状况、大中型企业从国内其它企业中购买国内技术和技术引进三者构成。这是国内现在的反映国内外技术转移的比较重要的可得指标。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中第三个重要环节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尽管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在知识创造中起着重要的源泉作用,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因为企业直接地将新的技术转化为商品,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市场又通过企业有效地引导科技研究的方向。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最核心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评价中,我们强调了从技术创新链条出发,从技术创新的投入、过程和产出的框架出发来系统评价企业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指标设计中,我们主要考虑了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能力、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和创新的产出能力。在本评价中,我们以新产品产值作为企业创新能力产出的最重要指标。由于许多数据是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基础,而统计局的数据又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的,这就使指标大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要对象。具体的指标构成如下:

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这一指标主要由研究开发人员、研究开发经费和企业拥有技术中心的比例三项构成。

设计能力。主要由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两项指标构成。在此用申请指标而不是授权指标主要是考虑到中国的专利从申请到授权的速度较慢,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将一申请确定为可授权的专利,因此,我们以专利申请作为当前企业设计能力的代表。这种做法在国际上也是有先例的,用申请较能反映当期的设计能力。

制造和生产能力。有了较强的发明能力,没有较强的制造和生产能力相呼应,还难说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大多反映在设备水平和设备更新的速度上。为此,我们以一个地区大中型企业的设备水平和技术改造投入的水平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制造和生产能力。

创新产出。企业创新产出的衡量非常关键,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区域创新能力反映在企业的创新产出上。在此,我们用一个具中国特色的指标——新产品产值(国家级加省级)来代表创新产出,这一指标比较客观,因为我国的新产品界定与退税相关,审查较为严格,它能反映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因此,新产品产值作创新的产出指标要比发明专利好得多。

(四)技术创新环境

在一个给定的科技投入、给定的制度体系下,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所以,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国家里,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而不是自己去从事或干预企业创新。由于技术创新环境涉及的因素较多,且是本评价考察的重点,因此,其指标也最多。我们从创新的服务水平、创新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地区市场需求水平、劳动者素质、创新基金、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六个方面来描述创新环境。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创新的各种要素流动的载体。在本评价中,一个地区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如有线和移动电话、互联网、计算机的发展水平,硬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和公路的人均拥有量,多种运输方式形成的客流量和货流量,包括公路、铁路、民航和水运。

市场需求水平。市场是拉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对市场需求的衡量已经较规范,一般从居民消费水平,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政府财政支出和商品进出口差额四个方面来衡量。

劳动者素质水平。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创新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劳动者素质高,企业就容易获得创新需要的人才,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劳动者素质又是一个综合指标,因此,我们用教育投资水平、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当年新增大学生毕业数、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图书消费量来综合衡量一个地区的劳动者素质。

技术创新基金。面向创新的基金是我国一个新的金融品种。国家于1999年正式设立了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这一基金引导并推动了地方的创新融资工作,许多地方都有配套的创新基金。为此,我们用2000年从国家获得的创新基金和地方创新基金的匹配数来描述创新基金的状况。今后如国家正式出台风险投资法并在规范的风险投资统计后,我们还将在指标中加入风险投资指标。

金融环境。技术和资金是决定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地区的企业都认为,资金的缺乏是制约技术创新的瓶颈。在给定技术和人才的情况下,资金就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我们把金融环境作为一个地区创新环境的重要方面,主要的指标是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时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情况。

创业水平。创新与创业有着重要的联系。许多创新都是通过人们的创业实现的,同时,创业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地区经济有没有活力的重要标志。我们用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新注册企业的发展情况来表征创业水平。

(五)创新的经济绩效

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最终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同时,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当地企业的再次创新。当然,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如国家政策的影响、地理位置的影响、资源环境的影响等。但我们认为,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这一地区在过去进行了各种创新的结果,同时又转而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察创新的经济绩效: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品国际竞争力、居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

宏观经济。我们采用了最常用的人均GDP的指标和劳动生产率指标来描述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优化度。目前还没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化度的指标。为此,我们用了三个指标来反映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首先是前三个产业在当地产业总值中的比重,这是反映产业集中度的指标。其次是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比重之比,因为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大,第一产业的比重就越小,美国过去近一百年的经济发展反映的就是这样一个趋势。因此,我们用第三产业的比重对第一产业的比重来反映这种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而不是常用的用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方式来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最后是高技术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例,这是一个国际通行的指标。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商品贸易出口额的情况。

居民收入水平和就业也是用以刻画宏观经济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居民收入水平高,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高,当地的创新工作有成绩,同时,创新也会增加社会的就业。本评价指标中所指的就业,不仅考虑了数量,而且考虑了就业的质量。如在高技术产业就业的人数、城市化的水平等。

六、综合评价结果(表1)

表1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

标签:;  ;  ;  ;  

2002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