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股市的“报头N”_中国股市论文

印度股市的“头文字N”,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股市论文,头文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世人习惯于将目光投向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之时,全球的许多基金经理却开始格外关注另外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这就是印度。

进入2005年以来,印度股市保持强劲的牛性。2005年6月20日,星期一,占印度股市总值约80%的孟买证券交易所(BSE)SENSEX指数突破了7000点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在过去的两年当中,印度股市大幅上升110%。两年前,该指数仅处于3000点水平。

眼下,中国股市在为解决股权分置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最大难题而焦头烂额,相邻的印度股市却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在亚洲股市普遍不甚景气的今天,印度股市却“大放光芒”。

中国股市“熊性”弥漫,积重难返,印度股市“牛性”十足,举重若轻。印度,这个有着130年历史的股市,为什么能够重新焕发青春?它崛起的背后有什么秘密?对中国股市有什么样的借鉴价值?印度这个人均GDP只有中国一半的南亚国家,为什么我们的股市连印度都不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思股票市场的发展真正需要什么?从印度的成功中能够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坚强有力的监管不仅不会遭遇市场冷眼,而且从本质上说,这其实也正是健康市场的渴求和期待。

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亚洲新兴市场,印度股市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悟出的这份理性,应当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鲜明镜鉴。无庸讳言,中国股市问题不少,这种现状逼迫监管者必须有所作为。证券市场的改革开放需要外向的眼光和远见的卓识,也许印度的证券市场,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比照与启示。

印度股市异军突起

孟买证券交易所(BSE)是印度的主要股市,成立于1875年。英国殖民者开辟了印度股票交易市场,这是亚洲最古老的股市,甚至比东京证交所还要早3年。

印度股市步入正轨是1957年的事,那时的印度才有了《证券法》和监管机构。然而,印度股市真正完善起来则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

2001年印度股市出现一波大熊市,正值纳斯达克网络股泡沫破灭之时,一年半之内印度股市总市值损失69500亿卢比(约1470亿美元),缩水到50500亿卢比(1070亿美元)。这也是印度股市历史上下跌最快的一次。2004年5月17日再次大幅下跌,下跌幅度创下该国历史之最,出现该国股市自诞生129年以来最大跌幅。

从2003年以来,印度股市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上升态势,是世界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股市之一。2003年、2004年印度股市开户数分别增长了21%和29%,达到600万户。

在新兴市场中,印度股市近两三年来的高投资报酬率,反映印度股市已脱离停滞不前的窘境,进入快速成长期。孟买目前股市本益比水准只有13倍左右,投资者认为投资回报颇为可观,是值得参与的高成长市场。

在孟买股票交易所,平均每日成交量达5亿美元,目前有700个会员,上市公司共有6000家之多,总市值达2000多亿美元。印度股市吸引投资者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低股价与高投资回报率。摩根富林印度基金等投资印度股市的主要国际基金业绩普遍较好,强于多数投资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基金。

中印两国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对比

中印两国基础数据对比

 2003

中国

 印度

人口

13亿

 11亿

GDP

15770亿美元6310亿美元

人均GDP$1.214

 $592

GDP增长率

  8.1%

 8.4%

外国直接投资占GDP

  3.7%

 0.9%

1.包括香港和澳门

2.所有GDP数值以名义美元

来源: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Global Insight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的繁荣和股市的衰微背道而驰。2000年至2004年的四年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53%,而股指却下降了三分之一强,4年以来沪综指的表现与全球其它股市股指近乎天壤之别。

印度股市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基金,他们借机分享到了丰厚的回报。外资普遍看好印度股市的同时,华盛顿邮报开始明确警告美国企业到中国进行投机性投资,也加重了世界对中国股市走向的疑惧。

印度股市与GDP正相关

印度从1991年开始推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的基础建设动工,从1995年到2004年企业获利的年均复合成长率,从10%到58%都有,而且印度本地经济起飞所带动的需求,强化了印度企业的获利成长性。

印度着眼点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1991年开始,印度培育了以软件为核心的服务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并以此为龙头,拉动GDP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印度在外包和客户服务中心这两个业务领域迅速崛起,并在全球保持着领先地位。

印度中央银行2005年4月底称,本财年印度经济成长率将达7%,这种增长速度在区域市场内屈指可数。与中国常人所称的“股市GDP相背离”相比,印度飙升的股市更好地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

与印度相似,中国连续多年取得8%以上的经济增长,高居世界之冠,然而中国资源消耗型经济促使全球资源一涨再涨后,以制造业领军的中国遇到煤电油运等瓶颈,还遇到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及各种派生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基本与印度无关。

中国过去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7%~10%之间,但是股市在这段时期并未走高,且波动剧烈。市场已经崩盘,几乎整个证券行业都已萎陷,这与宏观经济的持续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

到2004年底为止的12年间,亚洲股票市场只有香港和印度股市的回报率高于美国存款利率,而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4个市场则成为价值的净摧毁者。其中中国大陆股市的情况尤其严重,2001~2004四年间GDP分别增长7.3%、8.3%、9.3%和9.5%,而相对应的上海A股综合指数的回报率是-20.62%,-17.52%、10.27%和-15.4%。

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股市却没有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股市晴雨表功能尽失,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悖论。也许,这只有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才会有这等奇观。

上市公司业绩良好

高质量的企业也只有在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中才能脱颖而出。印度股市的异军突起,与印度上市公司的良好业绩增长息息相关。

2005年6月,花旗集团发表了一份研发报告,预测印度上市公司2005年业绩将增长17.5%,2006年增加14.7%。这给了投资者极大的信心。

若按市盈率计算,印度股市市盈率2002年为31.5倍,2003年为22.9倍。若以2006年预测盈利计算,可预期市盈率(Forward P/E)将仅有12.2倍,若以2007年计算,可预期市盈率则降为11倍。因此,尽管印度股市目前上涨了许多,但投资者仍然会认为,股市的投资价值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印度上市公司之所以有良好的质量保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印度有让私营企业在证交所上市的悠久历史,上市公司有为股东价值负责的股市文化。而中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甚至还远未起步。

中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由国企改制而来,相当一部分效率比较低下,目前大多仍由政府控制。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这些企业没有绩效是不能上市的。他们之所以能够上市,取决于政府当初对股市的定位,上市是为国企脱困服务的。在国有商业银行为国企背上沉重的不良资产之后,政府把国企融资的目光转向了证券市场。中国的国企之所以要上市,并不是为了和投资者分享经营的成果,而是为了和投资者分担经营的风险。

这是一个悖论。如果国企经营得好,符合上市的条件,那么就不需要上市;如果企业要上市,那么必然经营得不好,不符合上市的条件。但是企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能有两个选择,一是所谓的分拆,二是所谓的包装,当地政府与当地企业联手包装上市。不管分拆也好,包装也罢,融资的去向首先就是填补大股东的无底洞,否则,上市的动机也不会这么迫切。

在中国股市短短十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甚至有过公司上市的分配指标。主要审批部门从审批制时的原国家体改委有关司局,到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再到审核制时的发审委,其间,国家经贸委、科技部、中科院有关司局分别对大中型国企上市,高科技企业上市的“双高”认定都有一定的审批权,各部委各地区都有上市指标。

上市指标的分配,直接导致整个市场失去辨别是非的标准。红光、郑百文、蓝田、亿安科技,银广厦,东方电子……骗子公司比比皆是。

中国的国内市场不允许各行各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的新兴、高增长型公司挂牌上市。然而,这些公司被准许,甚至鼓励在纳斯达克上市。当美国的投资者在享受盛大等高科技公司带来的高速成长时,我们却只能在国内蒙受“假网络概念”、“假科技龙头”的招摇撞骗。当中国意识到应该让一些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时候,政府推出了中小企业板。然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质量更为糟糕,他们的公司监管和治理结构更加不可理喻。

鼓励外资参与

近年来,印度股票市场准许并鼓励境外投资银行的参与。外资的涌入使得印度股市交易活跃,有多只著名国际基金在孟买投资股市。2003年印度股市吸引外国机构投资达70亿美元,是继台湾、韩国之后吸引外资最多的股市。

印度股票型基金是外资最直接的投资管道,可直接投入印度股市,海外投资者今年已经在印度股市投入了50亿美元。

而中国的法规严格限制此类银行的介入。政府限制此类银行进入市场,以保护国内的证券公司。在中国,除了少数几家证券公司,其余的大多数不再具备任何竞争力,即使得到挽救苦苦支撑也是枉然。

中国证券公司的传统三大业务,承销业务实际上就是财经公关,经纪业务实际上就是摆场子收场地费,而自营业务实际上更像是“坐庄”行为。因此,如果没能吸引更多的境外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到这个市场,证券市场即使再注资、再贷款,也只能是“免费的午餐”。

中国QDII远未推出,QFII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而言,是个壮举。对于中国本土股市投资者来说,大概只有到了OFII进来了,才真正遇见国际的资本大鳄。眼下,中国股市对QFII开放的畏手缩脚,在于监管层的保守与短见。由于种种限制性条款,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鳄并没有到来。

内地股市应该谋求更多的中小外资参与,早有消息称QFII将结束试点阶段,转而走向全面推广,然而目前额度仍然受限。于证券市场而言,QFII的额度,能给目前低迷的股票市场注入更多资金,同时引入外资的投资理念。而QFII对于当前的股权分置改革意义重大,允许更多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合格外国投资者参与股改,会逐渐改变中国国有股市的性质,令中国股市更加国际化与市场化,也会增加整个市场的规模与流通量。

一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主要指标一览

附图

实行严厉监管

监管印度股市的部门——印度证交会(SEBI)是1992年开始运作的,其时正值印度爆发了一起金额高达数亿美元的股市丑闻,该证交会的建立也意在监控股市的操作运营。这个组织运作与官僚组织不同,有着相当的工作效率,在经过多年风风雨雨之后,印度股市监管法规漏洞渐渐补了起来,目前已渐入佳境,成为亚太地区一个重要市场。

印度证交会为了维持证券市场秩序和效率,实行严厉监管。比如,今年5月,印度证交会严厉处罚了瑞士银行的关联公司瑞士银行证券亚洲公司(UBS):“在1年内,禁止其发行与印度证券相关的离岸衍生金融产品。原因是UBS涉嫌在印度股市操纵股价。”

与中国相比,印度资本市场近年来在相关法制建设,上市公司管理,交易监管与交易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其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独立董事制度,更有力的产权保护措施;法律体系有利于吸引和保护投资者(设有投资者保护基金)。这些都有利于股市的健康成长。

再加上严惩一切违规者的监管,给了投资昔很强的信心和很好的保护。在过去数年中,印度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是放在稳固市场架构、优化市场制度以及虽化上市公司治理。

由于印度股市透明,效率相对较高,因此其私营企业比中国同行更具优势。中国股市则不同,则打上了深深的政策烙印。中国股市的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无不折射出中国股市制度缺陷和监管乏力。

中科创业崩盘,庄家吕梁跳了出来,主动约媒体访谈,结果吕梁自谋生路,无影无踪。亿安科技事发,证监会开出8.98亿的罚单之后却根本找不到可以执法的单位,因为罗成已然逃之夭夭。东方电子业绩造假,证监会对高管开出区区几万元的罚单和短短的几年监禁……在中国证券市场,数不胜数。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干坏事,制度不好也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在中国,监管部门对于活跃在证券市场中的,券商、机构参与者、基金等的违法、违规过程视而不见,股市好像已经成了“犯罪的天堂”,罪与非罪已经变得很模糊了。司法介入成了大家的一种呼吁,到底是谁使股市居然变成了通常司法不介入的真空地带呢?在美国,世通公司造假,动辄几十年的最高监禁,华尔街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儆效尤。难道就不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印度股市有一个特点,就是监管部门对于申请上市的公司审查非常严格,更重要的是,法律赋予了监管部门很大的监督管理权。正是由于非常严格的审查,印度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优良,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谋求进一步壮大发展,而不是圈钱。这一点是和中国股市的最大不同。

与中国相比,印度股市市值与公司经营业绩相关性较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投资功能得到了更有效的发挥。2001年,印度股市的IPO规模只有3.1亿卢比,2004年却高达87亿卢比。

在中国,上市公司圈钱“打劫”无处不在。他们高价发行,高价增发,高价配股。清华同方46元增发,ST托普28.91元增发,用友软件36.60元发行,海信电器配股价12.18元……还有一个口口声声称不缺钱的宝钢股份。

融资的制度缺陷甚至在证监会内部也表露无遗。比如王小石的一个发审委名单竟然能卖二三十万的现象,在完全市场化的证券市场这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因为成熟股市是市场化发行,不存在管理层垄断新股发行的现象,也更不会存在权利寻租的现象。

中国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圈钱时,面对着股市的制度漏洞,谁都抵挡不住数以亿计的人民币的诱惑。只要有机会圈钱,谁都会为之疯狂。我们没有看到过1400家上市公司在圈钱时,有认为自己多圈钱不合理而主动还给市场的。

在中国畸形的股市里,没有一个上市公司是不圈钱的傻瓜,这一点与印度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机制的发挥。一旦证券市场承担了政策性的目标,证券市场的严重扭曲和资源错配就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

政府始终将股市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提款机。中国的地方政府把当地的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上市公司则把股市当成提款机。在圈钱冲动的背后,隐藏着地方政府、各大部委与上市公司的合谋。

中国股市之所以持续低迷,温总理说是因为“知识和经验不足”的原因。而为什么中国股市能够如此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呢?其深层次原因更在于管理层不尊重市场规律,只有不尊重市场规律才能导致“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只有不尊重市场规律才能导致闭门造车,只有不尊重市场规律,才会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现在我们必须非常清楚,没有一个健康的法治环境,我们是无法建立起一个真正的证券市场。

标签:;  ;  ;  ;  ;  

印度股市的“报头N”_中国股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