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居民收入论文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居民收入论文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7.3文献标识码:A

1997年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资源约束和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和结构升级障碍,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这种转变意味着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变得相对狭窄,并迫切需要对有支付能力的最终消费需求进行引导。消费作为最终需求,不仅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扩大投资需求创造保障条件,从长期看,只有启动消费需求才能真正最终启动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正常增长。我国在过去的20年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60%上下,低于发达国家消费贡献率(70%—80%),而1998年我国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只有30%多,成为历史最低点,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启动消费需求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本文试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消费需求不足加以分析,以探求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

一、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1.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平均消费倾向降低。

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认为,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贫穷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在居民收入总量既定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平均消费倾向越低,消费总量越小。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欲望但无购买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表现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上。从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看,我国高收入户的生活费收入占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的份额由1991年的26.5%上升为1997年的30%以上;同期低收入户所占份额却由14.5%下降到12%,由于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倾向比低收入户低20个百分点左右,从而使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1991年的94%下降到1997年的81%。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1986年到1998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在大多数年份中均落后于城镇居民,年均落后1.7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从1991年的992元上升为1998年的3265元(注:参见《1999 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日报》1999年4月19日。),而且, 在农村居民内部人均收入差距也很大,其中年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58%,虽然有较强的消费倾向,但购买力低下,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70%比重的国家,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购买力不足,就不仅使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缓慢,也严重影响全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扩大。

2.人们对未来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当前消费不足。

莫迪格里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当前消费水平不取决于现时收入,而是取决于生命周期的平均收入,也就是说,人们对未来收支的预期直接影响当前的消费水平。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家庭消费支出主要是物质性消费支出和少量的服务性消费支出,而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消费和社会保障性消费则以国家财政支出的方式通过补贴或社会保障渠道分配给居民,居民没有必要为未来消费进行储蓄,消费倾向较高;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市场竞争风险及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都造成了居民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收入增幅连续下降和巨大的失业压力,居民未来预期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医疗、养老、住房和教育体制齐头并进的改革,使未来预期支出大幅上升,这就使得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不敢多花钱,尽量攒钱以备日后之用。据有关专家统计,进入90年代以来,居民储蓄以每年8000 亿元的数字增长, 虽然银行从1996年5月至今已连续7次降息,居民存款还是从30000 亿元一路飙升到1998年底的53000亿元,储蓄倾向不断提高,消费增长缓慢。

3.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率过低,导致消费增长滞后。

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直接关系到消费增长速度。我国的消费与居民收入增长统计资料显示,城镇居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城镇消费品市场销售额大体增长1.05 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市场销售额大体增长1.18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从1994 年后逐年下降,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市场销售不畅,企业效益下滑,下岗人员增加,既造成居民收入下降,又造成人们心理不稳定。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销售困难,价格低迷,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1997年城市工薪阶层月收入平均水平不足1000元,农村居民半数以上月平均收入在200元以下,在目前市场价格水平下,购买能力有限, 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消费率低下,90年代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一直在60%上下波动,1997年为59.9%(注: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78~79%),1998年最终消费增长率略低于GDP名义增长率,呈稳中略降态势, 导致消费增长滞后。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

1.运用税收政策,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对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运用税收政策来解决。如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在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采取劫富济贫式的税收政策,即对高收入阶层的公司及个人增加税收,然后把这部分收入转移支付给低收入者,如用于社会保障、对退休者和灾难幸存者提供救济,通过财富再分配,提高其他居民的购买水平,从而达到扩大需求的目的。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也应运用税收调控居民收入差距。一方面,财政可通过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累进税率,除开征利息税外,还应开征遗产税,减少高收入阶层个人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转移支付比重,加大财政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力度,增加低收入者、离退休人员、下岗人员的收入,从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

2.慎重出台改革措施,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支预期。

对由于居民未来收支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消费不足,主要是要稳定居民对未来的收支预期。在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通过社会保障机构来执行储蓄和支付的任务,即就业的青壮年职工向社会保障机构依法纳税,社会保障机构再用这部分税收支付退休职工的退休金。这样,会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得到改善,不必为以后的生活进行大量储蓄,可以放心地消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刚刚建立,应尽快完善起来;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制度改革,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物质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稳步推进;财政要结合扩大内需对居民支付的改革费用进行适当的货币化补偿,以减少改革造成的社会震荡,保持社会稳定。

3.调节收入分配,增加职工收入。

增加职工收入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国家可结合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货币化改革,调整公职人员和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提高低收入者和离退休人员收入;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增加职工收入创造条件;第三,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切实抓好再就业工程,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

4.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

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至关重要,这不仅因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需求量大,而且农民购买工业品会增加工业企业和职工的收入,而职工收入增加会购买更多的农产品,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农村市场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对工业品需求的纯收入弹性为1.314, 表明消费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家用电器和耐用消费品普及率很低。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力2948亿元,按8.6亿人口计算可形成2.55万亿元的购买力, 已形成的有效需求仅为1.4万亿元,还有1.15万亿元的需求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 1997年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实际增长仅为0.4%,降到90 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过大,消费环境差等原因。因此,启动农村市场,首先要依靠政策和科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普及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其次,开展农村市场调查,根据农民需要组织农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应;最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加强农村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消费价格,增加商业网点,改善售后服务,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便利条件。

5.调整生产结构,开展消费信贷。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住、用、行消费比重上升,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更新换代和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上,城市居民家庭重视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重视智力投资,农村正处于家用电器普及阶段,潜在需求很大,但生产结构还没有跟上需求结构的变化,很多市场,如通讯器材、家用电器、汽车市场被外企占领,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当务之急。企业要增强市场意识,加强市场调查和预测,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国家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进行规划引导,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以扶持。同时,消除居民消费增长的“瓶颈”,在城市,加快住宅供电系统的改造,提高线路容量;在农村,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容量较大的供电网络,为农村家电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已购置了家用电器和其他耐用消费品,而面对十几万、几十万的住房、汽车又买不起,依靠自我积蓄进行消费必然使消费延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扩大。世界各国在进入“住”和“行”消费升级阶段时,居民消费模式由自我积蓄型滞后消费变为信用支持型提前消费,银行贷款中对个人的贷款大于对工商企业的贷款,而我国目前银行开拓信用市场的能力很低,个人消费信贷微不足道,起不到支持消费的作用。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银行应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放宽贷款条件,改进支付方式,建立耐用消费品的二级市场,以提高消费的方便程度和加速消费品的更新换代。

收稿日期:1999—09—13

标签:;  ;  ;  ;  ;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居民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