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成立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服务论文,建议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是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就业问题,现在不是总量,或者说不是总需求的问题,中国的就业问题表现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我们从2004年开始启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第一本是《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2005-2006年是《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在测量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的自然失业率比重很高。
我们从06年开始,就启动了中介问题研究。主要对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区做一些调研,前后持续了15个月,调查了284个招聘单位,3166位的在职人员,1321位求职者,其中有882位的失业者,以及272位登记失业人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最后形成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7: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我们的研究有五个结论:
第一,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开放,匹配的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中介的作用日趋上升。
第二,社会关系网络是求职者寻求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求职的效果因人而异。通过对3000多(包括北京、上海)在职人员的调查研究发现,27.8%的人获得岗位信息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第二才是网站和其他途径。
第三,就业中介组织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发挥着就业促进作用。调查发现,在石家庄有88%的人,北京有75.2%的人,他们都是半年以下的失业。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目前的失业都是短期性的失业,即摩擦性失业。对于失业者而言,访问公共的中介组织,仍然是获取工作信息的重要渠道。
第四,信用差,信息缺乏,服务针对性不够等因素制约中介组织对就业促进作用的发挥。有一半以上的现在工作人员从来都没有使用过中介。为什么不使用中介呢?第一条原因是中介存在信用问题,第二条原因是中介不能提供有效的单位招聘需求信息,这个问题非常突出。
第五,政策建议。
1.强制推行职位空缺的调查、统计和发布制度。这是我们这次研究得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结论。目前大部分中介都没有有效的职位空缺信息。这与我国没有一套对各单位强制要求的职位空缺的调查、统计和发布的制度有关。一个中介组织发挥作用最有效的方式是要和需求单位提供的需求信息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2.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问题是我们中国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很多公共组织包括基层社会保障所的人员,缺乏这方面专业知识和这方面技能。
3.公共就业服务管理应当引入绩效管理的制度和方法。要提高公共就业组织发展的效率,要实现国家就业战略的意图,就必须引入目标管理、绩效评价的管理制度,这方面国外有很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4.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组织自身的宣传力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失业人员并不了解我们的公共就业中介组织在哪里。我在这里呼吁,像我们的中央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台,在公益性言行中,应该把公共就业中介机构的宣传纳入进去,这对我们国家困难群体就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5.完善有关中介组织管理的法律和法规。中国应该建立一部关于就业中介发展的法规,尽管就业促进法涉及到一些内容,但远远不够。
最后我特别建议,为突出公共就业服务的突出地位,建议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内成立相对独立的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局或中心,并在各大中城市设立由其直接领导的分支机构。像美国的联邦机构那样,全国统一管理,各地区信息共享,这对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